從幾個典故中談談對王陽明心學理解

從幾個典故中談談對王陽明心學理解

龍場悟道:

說起王陽明心學則不得不先從“龍場悟道”開始,王陽明當時正處於諸多人生困苦的際遇中,他躺在為自己打造的石棺中,通過不斷回想反思當初所學和以往的人生經歷與感悟,最終在龍場悟道,悟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邁出了王陽明心學的第一步,這是他所學儒釋道知識和其自身人生經歷感悟的綜合結果。

龍場訓諸生:

之後王陽明在“龍場訓諸生”中說道: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裡和佛教禪宗的一則典故相似。

《壇經》中記載:“當時有風吹幡動。一僧說風動,一僧說幡動。諍論不已。惠能上前說:‘你們辯論不休的原因不是風動,幡動,而是你們作為修行人的心在躁動,心不清淨啊!

在看到這兩則典故時人們往往把眼光落於文中的“人心”二字,而相對忽略了文中的“花、風、幡”,恰恰這些才是更為重要的部分。他們藉此闡明瞭自己學說裡面的世界觀,這便與道家學說產生了關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之曰:道。這說明在天地未生之時便有了道的存在,世上萬物包括天地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只有“道”是恆常不變的但它卻是無所不包具有演化萬物的功能。

典故中用“花、風、幡”代指“道”,當人們看到這些時,“道”便被感應,“人心”得道!由於“道”的功能作用便演化出各人所見之相,而整個過程中“道”始終如常未曾有過變化,類似於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不過“道”遠不止如此!

從幾個典故中談談對王陽明心學理解

從幾個典故中談談對王陽明心學理解

天泉四句證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存善去惡是格物。

所謂的天泉證道,便是上面的這 四句話。

自王明陽龍場悟道之後,他便不斷的發展完善自己的學說,隨後又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論。眾所周知,“格物”和“致知”是儒家學說的一大主題,可能由於年少時格竹子一事王陽明對此主題一直耿耿於懷吧。

由此王陽明心學基本完備成形,關於“心即理”和“致良知”,“心即理”從表面理解比較容易,但要注意此心是何心,是所有的心還是特指某一種或某幾種,還有“致良知”,如何確定“良知”以及怎樣去“致良知”,這些在王陽明晚年提出的“天泉四句證道”中有了很好的解答。

“無善無噁心之體”說明心的本性非善非惡,類似禪宗所說心性即佛性的不二法門,由此自然不存在上面所提出“心即理”有關的疑問。

“有善有惡意之動”心中起了意便有了善惡之別,這裡面的“意”指的是心中有了執著若在進一步會轉化為情緒,情緒一般包括:喜、怒、哀、樂、嗔等,這時便要像王陽明所提昌的那樣打坐了,以求平復情緒,不過一旦起意有了各種各樣的情緒之後,僅憑打坐是平復不了所有的情緒的,最終會留下一種特殊的情緒,那便是慈悲,慈悲便是人情,這是做人的根本,慈悲不只是對外在更是對自己。

“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慈悲心一出來自然便知善知惡,順著慈悲心去行存善去惡之事,時時修持不怠,日日新,月月新,日積月累達成至善。如同道教修行一般,純陽之體稱為仙,至善之體則為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