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學家嗎?我有點討厭自己的母親,可是又知道孝敬父母是我應該做的,怎麼辦?

歸然軒主人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業已經12年了,我來嘗試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很感謝你的坦誠,因為說把有點討厭媽媽說出來很不容易。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孝順父母,愛父母。所以很少人敢公開承認這一點。

其次,我們對父母的感情很複雜,有討厭,有愛,有恨,其實父母對孩子也是這樣,有時很愛,有時也是討厭的,尤其是當孩子沒有順從父母的時候。因為我們都是人,愛恨情仇是生而為人都有的情感。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是把不好的情感給壓抑下去了的,壓抑下去的討厭、恨的情緒並不是不存在了。他仍然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其三,似乎人們有一個誤區就是:當我們討厭父母的時候,我們就不孝順他們了不愛他們了。其實愛恨情仇是可以同時存在的。當你承認這一點的時候,你的內在就不再拉扯和糾結了。當你不承認你也會討厭和恨他們的時候,其實你是很糾結的。你的身體明明在表達討厭和恨,你的思想卻說不能討厭恨他們。你就進入拉扯和糾結的狀態中,這會迅速拉低你的能量。因為你內在有兩個你在打架。也就是你在內耗。

最後,最好的辦法就是你可以承認你討厭他們,甚至對他們有憤怒。但是你還是可以孝順他們。不是你對他們討厭和有憤怒,你就不可以孝順他們了。這是兩碼事兒。你把它們區分開就OK。愛的時候想表達,孝順的時候就去表達愛,表達孝順。當你對他們討厭你對他們有情緒的時候,你也可以先和他們保持一點距離。

不知道這個對你是否有幫助。如果有幫助你就拿走,如果沒有幫助,你就把它留下。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你討厭誰都可以,用不著自責。

人只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心裡怎麼想是你自己的事。比如你討厭某個人,但是沒有做出與別人區別對待的行為,你就已經是聖人了。

你給的信息不多,別人都是瞎揣測,別聽那些捕風捉影的廢話。

不過你自己要分析一下,是什麼讓你走到了這一步。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兩個賬戶衡量:一個情,一個錢。每個賬戶都是有利息的,不能相互抵扣。

天下父母的付出,這兩個賬戶大都是子女難以還清的,所以一般要孝敬。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家家畢竟不一樣。好好算算賬,對得住自己內心就成,不用管別人怎麼看。


冬河草


聽我告訴你!看破放下。我會用我60年來的親身經歷幫你解開疑團。首先,我跟你一樣,從小跟我媽就是個逆緣,不看好她的作為和人品,經常作對。感覺沒有叫過一次媽,我也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可能也沒叫過我爸!有一次,不知道為啥,我父親質問我,誰叫你去做的?我說她。父親問我她是誰?我沒有回答。有一年,我退休回到原地租房住,心想把母親接來城市住享受一下生活,誰知被一位租戶90後女孩發現,她說她從沒有聽見我叫過我的母親一聲媽。快60歲了卻沒有發現這個問題。這也許都是前世的因果,沒有關係,隨緣就是了,無需強迫自己,不叫就不叫,那都是個形式,塌不了天,她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沒追究過。但對於我來說,該養活她還得心甘情願地去養活,無怨無悔,因為她生了我,我必須盡孝,儘管我們三觀不和,個性差異更大。第二我發現其實我母親脾氣倔強,素質不高,對誰都一樣,因此,沒有那個兒女喜歡她,如今三個兒一個女子,唯獨我這個另類始終在關心照顧她,把她領上新疆,北京,浙江,寧波,普陀山,銅川,西安到處逛,卻沒有落好。因為她脾氣倔強,唯我獨尊,誰對她越作為多,她認為毛病更多,對誰意見更大,我不在乎。只要活一天就贍養她一天盡力滿足她的要求,不留遺憾。我相信緣分,也許緣分註定了我們互相反感但還需要互相盡義務。父母是佛,兒女是眾生,眾生拜佛,佛就會賜福給你,否則,你福從何來。父母在,我們知道自己的來處,父母不在了,我們只有歸途。


水清8677


我姐妹四人,排行老三,十年前因和大姐有過不愉快,因老母特別喜歡老大,居然把房子遺囑贈與給另三姐妹,老父先去世,可我在十年後才知道這個事,但老母己去世,在這十年間我還是一樣的孝順她,給錢給物,輪轉二十四小時照顧她,直到她死,要說氣肯定還是有點氣,後來也就想通了,不怨恨她,其實後來她也意識到她的錯,但由於年事已高,她也沒辦法改變,因遺囑被我另一個姐拿了不拿出來,她又不敢跟我說,只是一直教我,說讓人有德,當時也不知道她說這話啥子意思,只喊我聽她的,所以我也不怨恨她!不過我也損失十幾萬,誒,就認命把!這個就是我老母,九十多歲照的,






賴仕莉


有點討厭自己的母親,其實也是正常的,任何一個現代人也不會像古人那樣對母親俯首帖耳,有些逆反是正常的,知道孝敬父母,也去真正的孝敬就好。

在我的記憶裡,母親總是脾氣急急的,很少有慢條斯理和顏悅色的時候,當然,這也不能怪她,跟她的原生家庭和我父親都有關係。我的母親也是一位吃苦耐勞的人,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因為我嫌她對我不好,至少不如我期望的好,所以我習慣跟母親背道而馳,她越反對我做得越歡。事實是,如果在考學和婚戀上聽母親的,我的日子絕不會像現在這樣,也不會遇到渣男。

母親從結婚就沒過過好日子,父親兄弟姊妹眾多,奶奶不是一般的強勢,如果沒有我,母親就不會再跟父親過下去了。母親一輩子跟父親和那一家人生氣,我也沒讓她省心。所以,我攢著勁想法買了現在的房子,十年前將父母從農村接了出來。

母親也感念我,又可憐我遇人不淑,所以死心塌地地管我和女兒。現在她也是怕我倆錢不夠花,我花點錢她那個難受,她嘟囔我心煩,也知道她為我好。只要女兒不睡午覺,光看電視,我還首先埋怨母親,怪她不會引導,管不了。

母親七十週歲了,一天到晚忙不完的活,我也替不了她。她昨天晚上還說,“沒我了你倆怎麼過哎,讓你找一個你還不找。”日子一天天過,我還經常有所不滿,比如家裡衛生,比如家中伙食。我也知道不該這樣,但有時就是不知足。

無論如何,我會管母親,不會排斥她。我女兒想以後生三個孩子,還不忘在車上給我留位置,何況我呢,我還仰仗老母保著呢。

有心事,看👉陳大大新語,我們一起聊一聊吧!


陳大大新語


這位朋友好!感受到你內心的對抗,身心不一致的狀態會內耗掉你的能量,產生無力的感覺。有好幾位諮詢師的回答都是很棒的,相信你從中一定會體味到很多。我再來補充幾點:

一、個體和身份。

母親也好,孩子也罷,這些都是我們人生中的角色,就好比一顆鑽石💎,有多個切割面,每個切割面都是一個不同的角色,不管在什麼角色裡,他的基本屬性是人,是個體。母子關係雖然是世界上最親最特殊的關係,但它的本質從屬於人與人的關係,在這一點上和其他關係並無不同。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在觀點和行為方面有碰撞,有喜惡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要區分人和行為,人的行為是這個人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您認為呢?您討厭的可能是母親的某個行為和某個方式,而不是她整個人,你可以試著把你的問題改成:我討厭母親的某某行為某某方式……,但我仍然要孝敬我的母親,有沒有感覺舒服一點呢?

三、清晰孝敬的含義,孝敬就是要認同母親所有的行為嗎?不是的,孝敬也不需要喜歡她所有行為。親子關係是所有關係中唯一為分離為目的關係,或許你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這樣討厭的感覺就會減少很多。

四、有時候你的討厭可能是你的投射,比如我很討厭自己陷入焦慮的狀態,當母親陷入焦慮的時候,我就覺得她很討厭,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因為不接納自己身上的某個部分,也不能接納別人。所以接納自己不夠好的地方是每個人都需要做的功能,當你能越來越多的接納自己的時候,就能接納更多的人,接納更多的事情。放下你的控制,問題反而解決了。

希望我的解答能支持您。





伊琳幸福心理


討厭不算什麼事,等到痛恨的時候再提問吧


阿vvv1


我,我是心理學家!聽到出來你應該是年齡不大,你特別討厭你母親,這很正常,很多年輕人都會有這樣情緒,你不要自責,也不要糾結,更不要因此背上思想包袱,坦然面對,這我不是讓你改變你討厭母親的這個心,而是隨你自己的心,離開母親,去闖蕩,打拼,該結婚結婚,按照自己的愛好和心願該幹什麼幹什麼?等過段時間結婚生子,對你母親的態度自然而然會改變了!你要問我為什麼?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清,總之,母親其實有時候是子女成長的最大障礙!因為她會以愛你的名義時刻控制你!約束你!




王勝6363753725


你討厭自己的母親,可能是母親的性格,脾氣你不喜歡,比如,女人都有嘮叨習慣,女人嘮叨不顧對方感受,特別是作為長輩,有時總自以為是,特別對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大了,還是把孩子當什麼都不懂事的孩子,時刻不放心,你做什麼,她嘮叨什麼,所以你見她就怕,因為是母親,又不能頂撞她。另一種情況是母親做了一件特別丟人的事,使你刻骨銘心,一見到她你就心煩,很不願意見到她。無論出於那種情況,母親必競是母親,朋友可以有許多,甚至愛人也可能有多個,但親生母親只有一個。而且母親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她的嘮叨也是一種母愛,再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了這種嘮叨,你會想念。所以現在就該珍惜。假如你母親做錯什麼,我建議你在開心的時候,你們坦誠聊聊,把話說開了,是她的錯,就讓她過去,別去計較,說不定這其中還會有誤會,多溝通,解開誤會,大家都開心。你很孝順,願你開心。


昌化人


要從題主的這麼一點信息中分析,好像是在做個案概念化,但實際更像是弗洛伊德所稱的野蠻的分析。

主體間理論認為,每個人的年齡,性別,文化背景,以及早年的養育關係等原因,都會使人發展出一套特異化的社會組織原則經驗模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主觀體驗是不盡相同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討厭程度有多深,每個人的感受就是不相同的。過去的模式形成了現在問題的根源,就要來訪者共情內省的處理自己的心裡根源,只有解決掉討厭的部分,才可以自然地發自內心的孝敬。否則孝敬是不情不願的,

分析心理學理論,討厭母親應該是你的“情結”,圍繞在情結周邊的是一系列的過去的問題和情緒情感,認知知覺。情節不一定能解決掉,但是如果在意識中意識到它,我們就可以有效的面對它,也許討厭母親是你的內心陰影,並不願意被人所察覺,孝敬他們,可能就是你的面具,是為了社會的適應性,隱藏了自己內心陰影的部分,好人都是孝順的,我也是孝順的,但我的內心是不願意的,可是我不能被別人看出來。在此理論下,需要來訪者勇敢的面對自心,面對自己的陰影,卸下面具。

客體關係流派理論認為,糾結的雙方可能是真我假我的衝突,溫尼科特提出,自我在早期的嬰兒養育階段,沒有得到養育者足夠好的對待,真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即本我部分受到了傷害,但在成長階段,不得不發展出一種新的交互模式來保證本我不受到更大的傷害,這就是假我,假我更多的是一種適應性的社會模式,不是真我的自由表達,而會引發一種內心衝突。在此理論下,需要你去修正與母親早年的互動模式。

如果從存在主義理論來看,是一種自由受到的限制,目前的心理問題就是自由沒有能夠得到有效的自由表達,我應該自由地表達討厭,但要接受社會文化譴責,我應該自由地表達孝敬,而不應該是我認為,我知道應該。我內心充滿了束縛,不自由,所以糾結很矛盾。在此理論下,來訪者需要為自己目前的困境承擔責任,全面瞭解自己的內心意願,併為此作出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