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評書大師單田芳已辭世整整一年了,在緬懷這位德藝雙馨的平民藝術家的同時,讓小福帶大家再次翻開歷史的畫冊,查看傳統評書的在歷朝歷代的興衰與過往。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在北宋,曲藝就已大興。京都汴梁,滿街都是生意紅火的“肆院”和“勾欄”,就是民營的小劇場。南來北往的說書藝人紛紛趕到京城闖碼頭,歸攏起來,分為四大流派:講史、小說、說經和“鐵騎兒”。說書藝人只憑一張嘴,就能抓住滿堂客,甚至抓住一個時代的民風,這得吃多大的功夫啊!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到了南宋,當紅的藝人超過五六十位。有一位叫史惠英先生,常在孝宗皇帝面前做“御前表演”。一個說書的,能熬到皇帝身邊,也算祖墳冒青煙了。

元明兩代,出類拔萃的評書天才蜂擁而至,單是“古典小說”和“元曲四大家”就足令世人歎為觀止。坊間又冒出來新玩意兒一一“評話”,既叫好,又叫座,短短數年,便風行天下。據記載,元朝流傳下來的評書本子多達16種。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大明朝,是說書先生空前吃香的朝代。明末書壇四將,其中張樵、昊逸、陳思簡直成了婦孺皆知的超級巨星;另外,還有一位號稱“柳麻子”的柳敬亭,說書生涯六十載,南達紹興,西至武昌,北到北平,簡直紅遍大半個中國。他最拿手的長篇評書有 《兩漢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等等。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而今,還有《柳下說書》百餘篇傳世。明朝的張岱在《陶庵夢憶》裡記載:“ (柳敬亭)一日說書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說書的把式當然是章章生動、回回精彩,要不,誰肯白白地掏銀子呢?

明朝的詩人朱一是在《聽柳生敬亭詞話》中寫道:“ 突元聲震雲霄, 明珠萬斛錯落搖,似斷忽續勢縹緲,才歌轉泣氣蕭條,簷下猝聽風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蕩蕩波濤瀚海回,林林兵甲昆陽集,座客驚聞色無主,欲為讚歎詞莫吐。”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可見,傳統評書藝人皆是身兼十八般武藝的高手,靠的是神乎其神的口技、妙語連珠的口條、一摔就響的包袱、吊人胃口的“釦子”、環環相扣的情節,再加上忠孝廉義的主線故事,使得聽書像吃上癮的美味,更加的抓住人的脾胃。最早期的民間說書人,就這樣嘔心瀝血地混飯吃。

到了大清朝的雍正年間,評書終於在北京能開門立戶。不久,這門年輕而極富魅力的傳統藝術,便在東北、華北和西南眾多的地區,遍地開花,碩果累累。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1878年,也就是光緒四年,繆潤紱在《陪京雜述說書》中提到:“說書人有四等。最上等——子弟書,次之——平詞,再次——漫西城,又次——大鼓梅花調。”所謂“子弟書”,是指滿人入關以後,養尊處優的八旗子弟每天閒著無事,總會泡在曲藝圈裡“玩兒票”。“平詞”, 也叫“評詞”, 多流露出文人墨客的處世態度。“漫西城”, 則是奉天(瀋陽)大鼓的主要曲牌。“ 梅花調”,屬於西河大鼓的前身。

北方,以北平、天津為重鎮,評書稱霸;南方,以揚州、蘇杭為中心,評詞當家。雖說名號不一樣,彼此的血緣卻非常近。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到了1935年,“評書”與“評詞”這對姊妹藝術雙雙跨過了一道嶄新的大門檻:京津的評書演員和蘇杭的彈詞藝人,紛紛創作新曲目,衝擊全國的電臺。剛剛進入上世紀40年代,評書界便確立了新江湖。京津兩地,迅速竄紅了王傑魁、陳士和與連闊如;關外,尤其是奉天城裡的電臺,則走馬燈似的播放著霍樹棠的東北大鼓、宋桐斌的長篇評書。

中國曲藝近代史的大爆發,恰恰皆發生在1935年,也是曲藝精英輩出的一年。上海的“潤餘社”、蘇州的“普餘社”、北京的戲匣、天津的無線電……這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曲藝繁榮昌盛的面貌空前。

誰會想到,同樣也是在1935年的11月11日夜裡,在天津協和醫院有一哇哇墜地的男孩,多年後,他會為傳統評書帶來全新的面貌,併成為一代評書王者,他就是單田芳人們在重讀評書的歷史興衰過往,也是書迷們熱愛評書、緬懷單老的內心初衷。當然,筆者也是其中之一。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