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的由來”,“一品盈”帶你瞭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五常大米的由來關於一粒米的前世今生。請跟隨“一品盈”走入歷史看看五常大米都經歷什麼變遷。


“五常大米的由來”,“一品盈”帶你瞭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早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來自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種植技術已在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水稻從我國東部沿海向朝鮮半島、 日本列島和東北腹地傳播的重要一環。渤海國“盧城之稻”的種植則無疑是東北亞稻作農業歷史上的一個高峰,圖們江、牡丹江流域優越的地理環境為其創造了良好的自然基礎。“盧城之稻”伴隨著遼金王朝的統治,進一步向西傳播,越過張廣才嶺,沿海浪河、螞蜒河流域上游到達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內地”。東北南部的稻種則溯遼河而上,穿越龍崗山區或沿哈達嶺、老爺嶺西麓的交通廊道進入松嫩大平原,通過鬆花江、拉林河流域然後到達五常。 五常成為來自牡丹江、延邊地區和東北南部遼東地區的兩條稻種傳播路線的交匯點,遼金時期開創了發達的稻作農業,併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今五常大米的前身。


“五常大米的由來”,“一品盈”帶你瞭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而到了近代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政府指派1000戶親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區屯墾戍邊。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徵集部分朝鮮人在五常一帶引河水種稻,所收穫稻子用石碾碾製成大米,封為貢米,專送京城,供皇室享用。咸豐四年(1854年),清政府在當地設立了“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以“三綱五常”中“仁、義、禮、智、信”五常為名,稱此地為五常,後又派旗官協領五常,設衙建堡,1909年設五常府,故五常大米素有“千年水稻,百年貢米”之譽。


“五常大米的由來”,“一品盈”帶你瞭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到了現代,五常市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單位產量不斷提高。

此間必須提一位人物,田永太先生。田永太先生自1969年開始培育水稻,1972年培育出517,1993年培育出優良品種938(五優稻1號),2000年秋精選出稻花香2號,一舉成名。1999年,稻花香2號問世,官方名稱“五優稻4號”,之所以叫稻花香是因為這種米太香了,連葉子和稻花都是香的。這是五常大米一個突破性的關鍵節點。


“五常大米的由來”,“一品盈”帶你瞭解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回顧五常大米歷程自1996年起累獲殊榮,直到2019年11月五常大米品牌價值已達500億元以上。未來在勤勞的中國人在用智慧的耕耘下五常大米必定會成為大米界的一顆璀璨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