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来历

打小我们就知道“龙”,更知道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各种龙的形象和故事在我们的文化里传承。老先人给我们取名时都喜欢用个“龙”字,希望后辈能像龙一样“翻云覆雨”。考古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以前。而最近的关于龙的记载发生在营口,距今不过百年。“龙”在我们的文化中深入人心,从古至今流传着无数个关于“龙”的传说……

黑龙江的来历

很早很早以前,黑龙江的名字并不叫黑龙江;当时江里也没有黑龙而是住着一条自龙。据说这条白龙,是在大禹治水的时候逃到这里来的。它常使江水泛滥,冲毁房屋,淹没五谷和牲畜。当时东西几千里,两岸少人烟,只有从山东来的一些伐木工人和船夫们,沿江搭着几座小窝棚,临时居住着。这条江后来怎么叫成黑龙江了呢?这话说起来可长了。

那时候在山东胶州湾一带,有家姓李的,只兄妹二人过日子。这天哥哥出了远门,妹妹李姐到海边去洗衣裳,因为天气炎热,她洗完衣裳便倒在沙滩上睡了一觉,醒来以后,感到腹中有些疼痛,便急忙收拾起衣服,回家去了。不料从这以后,李姐的肚子一天天地凸起来,既不敢对外人去讲,又不能再出家门,只好整天呆在家里。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这夜,天上鸟云滚滚,窗外大雨如泼,李姐分娩了。可是她生下来的不是个娃儿,而是条小黑龙。起初李姐很害怕,但天下的母亲,没有不爱亲生的孩子的,李姐想试着给小黑龙喂口奶吃,不料小黑龙的嘴非常有劲,还没吃几口就吮得母亲晕了过去。当李姐苏醒过来时,小黑龙已经不见了。

黑龙江的来历

后来小黑龙每天晚间都回来吃奶,饱了便出去;李姐虽然在喂奶时疼痛难忍,但仍是坚持每夜都给小黑龙一顿饱奶吃。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李姐的哥哥出门回来,李姐便把生下小黑龙的事情告诉了哥哥。哥哥听完,一声没吭,走出房去找块磨石,便蹲在后院偷偷地磨开了菜刀。天黑了,小黑龙又回来找娘吃奶,他娘又被吮得晕了过去。就在这时,李姐的哥哥猛地闯进屋来,掀开被子照着小黑龙就是一菜刀。菜刀落下,屋里忽然闪出了一道火光,“咔嚓”打了ー个响雷,等李姐的哥哥提刀追出门外时,小黑龙早就没影了。李姐受惊苏醒之后,点起灯来一看,只见炕沿底下有一条被砍断了的龙尾巴,不由得心酸地哭起来。

事情传到了外面,因为小黑龙没有父亲,便随着母亲姓了李;又因为没有名字,被舅舅砍断了尾巴,所以乡里人都管他叫“禿尾巴老李”。

“秃尾巴老李”自从被舅舅砍了一刀后,再也没回家来,好久好久也没有消息。

黑龙江的来历

又是一年的春天,在现在的黑龙江边住着个老船夫。他眼看天快黑了,正蹲在窝棚前做饭,忽听身后有人问:“老大爷,讨个麻烦,我在你这借个宿行不?”

老船夫回头一看,是个上下穿着一身青的小伙子。胖达达的身腰,密茸茸的头发,黑黝黝的脸膛,厚敦敦的嘴唇,浓眉大眼,怪招人爱的。

“住下吧。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先到窝棚里歇歇脚,等会饭好了一块吃点。”老船夫说着就把黑小伙留下了。

这夜两个人谈得挺投缘。第二天清早,黑小伙要出去办点事,老船夫约他晚间还到窝棚来住。小伙答应一声,顺着江沿向东大崖子走去了。说也奇怪,本来还是个晴朗朗的天,小伙子走后不多时,只见东大崖子顶上阴云滚滚,霹雳闪电接连不停。老船夫没去行船,站在窝棚前,不时地观望天象。可是日头偏西了,那团阴云还是原地不动地翻滚着,滚着滚着,忽然一股白云降落水面,渐渐地黑云也散去了。

黑龙江的来历

日近黄昏,老船夫忙点起火来,一边做着饭一边想这黑小伙真能吃呀,昨天我准备了三天的饭,叫他一顿给吃光了,今天他去的地方雨又大,回来不得饱饭吃怎能行?掂量掂量口袋里的米,足有昨天的两倍,索性一下都倒在锅里。

天快黑了,那黑小伙回到窝棚来,老船夫一见便问:“叫雨淋了吧?”小伙说:“没有,走路急点,出了身汗水。”老船夫把饭菜端上来,两个人开始用饭。

没曾想,足够五六天吃的饭,叫小伙一顿又给吃光了。晚间倒在炕上,老船夫听小伙长长地吸了口气,便问:“你是不是愁没吃的啦?不要紧,明天我摆船到下边去买,别为吃两顿饭就见外了,谁出门也不能背着米口袋呀!”

小伙说:“可是一饥容易解,百饱最难求哇!”

“那也用不着发愁,这江沿住的多是山东老乡,求到哪个,也不能叫咱们两个饿着。”

小伙一听这话,略略地笑了。笑得窝棚的椽木都颤颤有声。过了一会,老船夫似睡非睡的,就听小伙和他说:

“我是一条黑龙,家住在山东。因为被舅舅砍掉尾巴,乡里人管我叫禿尾巴老李。从离开娘怀,再也没有回过家,一直住在东海。因为常常听到北方有哭声,今年便寻着哭声找来,原来是江里的白龙作怪,年年发水闹灾。我想把白龙赶走,今天在东大崖子上打了一仗,白龙被我打败,潜入水中,约我明日正晌午时,在江里再战。可是白龙家在这里,打饿了有吃的,我是从远方来的,打饿了没吃的,饿着肚子怕打不过它。可叹我走之后,这沿江两岸又要连年受灾……”

“这可怎么办才好呢?"老船夫问。

“得求你来帮助我了。”黑小伙说,“等明天正晌午,我跟白龙交战时,你站在东大崖子顶上,见江里黑水翻上来,那是我在上边,你就往江里扔吃的;若是白水翻上来,那是白龙在上面,你就往江里扔石头,这样我就可以把白龙赶走了。”

黑龙江的来历

老船夫听到这里忽地坐起来,刚想说:“好吧,你尽管放心!”猛一抬头,红日上窗,转身再看看小伙,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老船夫迟迟疑疑地走出窝棚,只见邻近一些伐木工人,三个一群,五个伙,有的蹲在窝棚跟前,有的站在江边,都纷纷地诉说着昨晚上大家都做了个象老船夫一样的梦。互相对证起来,一点都不差。于是大家集合在一起说:“秃尾巴老李给咱们除害来了,他有仁德之心,咱们怎能不见义勇为?再说又是老乡求助,更要刻不容缓。”人们便把所有的白面都做成了慢头,又弄了许多石头和石灰,整治齐备,也快到午时了。

大家背的背,扛的扛,挑的挑,齐呼拉地奔东大崖子顶上跑去。东大崖子是江边最高的一个山头,靠水的那面是象刀劈的一般立陡深崖,直下江底。这儿的水最深,深得摸不到底,水流又急,急得扔下根鹅毛都能被漩涡卷下去。不管是行船或放本排,谁都不敢靠近崖边,一靠近崖边,便会被水卷入水中。

天上一朵云彩也没有,人们到了东大崖子顶上,正好日头当午。就见江面从西向东来了一股黑水,又见从东向西起了一股白水,两股水到一起就打起漩来。漩呀,漩呀,越漩越急,猛听“轰隆”一声,江面突起一座水柱,甭提有多么高了,发出的响声,把崖上的石头都震得滚到了水里。接着江水翻滚起来,恶浪拍打着两岸,水珠时不时飞到崖上。

大家看着看着,忽然江面黑水翻上来,人们急忙把成筐的馒头撒下去,高呼:“秃尾巴老李,我们早就来了!”一股劲儿地助威助战。一会儿,又见白水翻上来,人们便把一筐筐的石头和白灰投进水去,并高声骂道:“凶恶的白龙,快滚蛋!”这样反复好多次,水上忽然勝起一股白色云烟,散着一些濛濛雾气,向五大莲池方向飘去子。再望望江面,恶浪不起,黑湛湛的江水,平平静静地向东流着。

日影偏西,人们兴高采烈地回到窝棚,收拾收拾斧锯,准备第二天到山上去干活。可是这夜,那小伙并没到老船夫的窝棚来。清早,老船夫扛把镐头想去创块菜地,一出窝棚,见黑小伙在门口站着,没等老头开口,便笑着间:

“想到哪去呀?”

“噢,到南山刨块菜地去…”没等老头把话说完。黑小伙忙把老船夫推进窝概说:“你歇歇吧,我去刨,一会儿就完。”

老头坐在窝棚里刚装了袋烟,一想,不行,他没拿镐头怎么刨地呀?他急忙扛着镐头奔了南山。离着老远的,就见那土雨纷飞,一搂多粗的大树,一根接一根地往下倒。老头纳闷:这是怎么啦?等慢慢走近一看,原来有条黑龙用犄角把大树一棵棵连根掀掉,再仔细一看,这条黑龙果然没有尾巴,不用说就知是他了。老头并没有惊动他就回来了。

不一会,那小伙也回来了。对老头说

“菜地刨出来了。”

“哎,我怎么能种得了那么大一片呀?”

“怎么,我刨地你看见了?"

“可不,我刚从那儿回来。”

“好吧,既然你已经知道我了,我就不再来啦。那块地你种点菜,剩下的留给大伙种庄稼。告诉乡亲们,尽管放心,我来管辖这条江水,永远不会再泛滥成灾了。日后大家有什么为难的地方,只要说一声,我就能来帮助。”黑小伙说完就不见了。

从此,人们便给这条江取名叫黑龙江。多少年来,黑龙江上一直留有一种乡规:每当开船的时候,艄公总要开口先问:“船上有山东人吗?”坐船的不论哪个,只要应一声“有!”,艄公才起缆开船。据说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风浪,也会保得平安无事的。

黑龙江的来历

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语》: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