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公民高效閱讀6期,day7

今天的作業提交稍微晚了一些,因為我理解錯了班長的話誤以為取消的休息日提前到今天,今天只是做一個總結,所以呢今天在學校去參加活動了。回寢室已經8點,剛好一個小時20分鐘做好了思維導圖,相比起前天的3小時閱讀半小時輸出我的確進步了不少,為此我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驚訝,而且很感動,因為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今天,我閱讀的這本書叫做《非暴力溝通》。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一個“暴力溝通者”,自我而不自察。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我先沉下來思考過,是不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意思?可以說是,但不盡是。“非暴力溝通”一定是不提倡動手的,但也不僅僅是不提倡動手。當你的話中帶刺,引發了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無論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都算是 “暴力溝通”。有時候,語言的暴力甚至比身體的暴力更令人痛苦。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身體暴力”外,還有一種“隱蔽性的暴力”是經常被我們所忽視的。這種隱蔽性的暴力對精神造成的傷害是不易察覺的,除非我們表達出來。隱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語上的傷害可能沒有身體暴力那麼直觀,但它的累積效應往往以身體暴力的形式體現。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有些話真的很傷人,但我們常常以一笑而過的方式將真實的情緒掩藏了起來。卻不知道傷害已經造成,只是我們採取了無視的態度而已。

當明白了隱性暴力才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隱蔽性暴力對精神的傷害,我們需要修煉非暴力溝通的交流方式。那什麼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當一個人內心沒有暴力時,自然而然的友愛狀態。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關注與愛。運用非暴力方式溝通,我們會去聆聽自己和他人深層的需要,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聽,讓我們發現自己對生命深深的愛。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懼,那麼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溫暖。

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的結果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區分觀察和評論卻是我們使用非暴力溝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帶評論的觀察是我們開始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開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窗。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體會不到自己真實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現象,我們常用“我覺得……”這個句式說出的並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們的想法。當接著追問真實感受是什麼時,我們茫然不知所措,真實感受去哪了,被我們忽略了。還有一點很重要卻容易被我們忽略掉的點就是,我們要區分想法和感受,有人說:“我覺得我思維導圖用得不好”,這是感受嗎?不是,這是發言者的自我評價,他沒有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他用自我評價代替了感受。

第三個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責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或者厭惡自己。責備他人常常會引起他人的申辯反駁,這兩種做法都不利於真實的需求被解讀。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表達了我們尚未被滿足的需要。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並將它準確表達出來,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會認識到所謂的將心比心,我們無法犧牲他人的需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要說出自己的請求。當我們與他人進行溝通時,總是期待有所回應,對自己的需求認識的越深刻,提出的請求就越明確,越具體,這樣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在生活中,我們如果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強他人,在表達自己的願望時會習慣使用請求而非命令的句式。如何區分請求與命令呢?請求如果沒有被滿足,如果緊隨其後的就是批評和指責,那麼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的願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一旦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就越不願意滿足我們的願望,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宇宙公民高效閱讀6期,day7

學會傾聽,傾聽自己或他人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要。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去體會別人。如何判斷傾訴者已充分表達的兩個標誌:一、談話氣氛變輕鬆,二、停止了談話。我們可以通過這別人的這兩點表現來分析他人已經充分表現,這時候再發表自己的觀點談話也許會起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我是宇宙公民Wei,這是我第七天的閱讀輸出,每一次的輸出,我看到了兩個自己,一個不足的自己,一個進步的自己。感恩生態,感恩賦能,感謝自己對自己的高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