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戰中的功名利祿考驗“天使”與“魔鬼”

——在個體差異中看責商

這兩日,關於"醫生拼命,領導摘桃"的新聞引發了強烈關注。據網友貼圖爆料,陝西安康市中心醫院貼出疫情防控人員臨時補助統計,其中一些一線醫護人員所能獲得的補助極其微薄,而"偶爾揹著手東轉西罵一圈,發熱門診專家值班一兩次"的院領導及行政人員,卻拿錢拿到手軟。這份文件引發了輿論的強烈不滿,在評論裡,也有不少網友聲稱遭遇到了類似情況:有的人連續上班40天,核定補助天數只有4天;有的地方醫院領導家屬都能領到N95,分診臺護士只能戴普通口罩;更有的地方,院領導封住辦公區域,靠電話指揮一線,卻照樣不耽誤被表彰。這其中或許有些一面之詞,但反映出的現象卻不得不引起重視——疫情之下,個別地方官本位現象仍舊盛行,一些不公、潛規則的存在,正在侵蝕著一線抗疫人員的鬥志,也破壞了原本同心同德的抗疫氛圍。

疫戰中的功名利祿考驗“天使”與“魔鬼”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看清了哪些人是戰士、哪些人是逃兵;讓我們認識了無數可愛可敬的一線醫護人員,以及更多堅守在抗疫戰線上的民警、志願者、社區工作者……他們就是這場戰疫中的英雄。國難當下,越是在困難的環境中,我們越能更好的認識自我的價值,為何有的人心懷大愛,在逆境中仍能堅持不斷付出,捨棄小我,成就大我?為何有的人卻在職位上以公謀私,既想奪取他人辛苦付出的酬勞,又想留得美名,迫不及待露出自己丑惡的嘴臉?他們只知道無止境地壓榨他人,卻對自己的責任、貪婪、懦弱視而不見。當看到這些新聞報道,我們大都會感嘆為何人性如此醜惡。但是,如果更深層次的思考,不禁發問:造成這樣的根源是什麼,我們的教育怎麼了?為何經過二十多年的培養,卻培養出完全不同的"人才"?

最近40年的家庭教育嚴重偏離育人的方向,父母不光是為了兒女的"分數"、"名次"、"名校"操心操勞,要崇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先成人,再成才。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讓孩子不僅僅是成績好,其他方面也健全發展,正心正念才是教子王道,真正成為經得起功名利祿考驗的卓越人才,否則,培養一個個狹隘自私所謂"人才"或"領導",只能是有辱我炎黃子孫之光榮稱號。

正如馬雲所說:孩子們要有責商、情商、智商和愛商,碰到挫折的時候,還要有逆商。人類責商理論創始人譚焱心歷經40多年研究實踐實驗證明:責商直接決定了愛商、情商、逆商的高低強弱,也直接決定了個體將智力轉化為現實能力。因此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渝根教授早就斷言:"責商乃萬商之魂"。父母應該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呢?除了明確培養孩子責商之外,父母更需要學習科學的家庭能力確保有效教育而不是盲目教子。

父母首先需要明白,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就是培養孩子自我責任行為掌控能力,這個能力指數就叫"責商"RQ(Responsibility Quotient),責商有兩個外延,一是展示才能,創造價值;二是約束行為,遵守規範。只有孩子有了高責商,才能真正卓越成材,畢竟生活中大量悲劇和現實教育難題都與缺乏責商有著密切的關係。諾貝爾獎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曾說過:"責商比智商情商更重要,青少年更需要責商家庭教育,責商家庭教育理論破譯了人類育人的密碼"。

其次,父母要確保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責商家庭教育創始人譚焱心院長在《中國責商教育模式》一書中提出了"育人工作者"的概念,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工作者",強調"育人"既是家長的使命,也是一門專業,95%以上的家長都需要從"業餘"向"專業"轉變,從信念、信仰、信條的根基層面加強對孩子的塑造,讓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的責任行為,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必須家長修煉在先,學習訓練在前,方能教子無誤,一生幸運。否則,毀掉了孩子的未來,也毀掉了作為父母后半生的幸福。

責商家庭教育抓住了育人的本質,解決了育人難的關鍵要素。歷經40多年探索實踐與研究的責商家庭教育已經造福20多萬家庭,受益受眾達百萬人以上。譚焱心院長的研究和實踐成果為父母思維革命提供了保障模式!為父母培養優秀卓越的兒女提供了保障系統!確保孩子在一生的成長過程中不偏航、不觸礁,堂堂正正做人,做高責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