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扶貧工作者“怒懟”“貧困戶”,這一“懟”一針見血

今日,一則名為“雲南一扶貧工作者“懟““貧困戶”的新聞、視頻刷屏。究其原因,原來是這位扶貧工作者在教育貧困戶:

“幸福不是靠張嘴要來,等來的,也不是伸手要來的“當我在看到這條消息時,第一感受是,這一“懟”懟得解氣,懟在農村很現實的點子上,其次,這一“懟”更是“懟”出了扶貧工作者的初心與期望,扶貧工作一直再進行,雖說扶貧先扶志,但國家政策依舊是扶貧行動和扶志決心雙重輸出,做到絕不漏下一個貧困戶。我們作為普通老百姓,是不是也應該有相應的決心,努力去腳踏實地的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雲南扶貧工作者“怒懟”“貧困戶”,這一“懟”一針見血

精準扶貧

農村“貧困戶”現狀分析:

這裡就以我村為例,我村因家庭變故、車禍致殘等原因對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的,國家扶貧政策對這類人傾斜理所應當,這些人中也有從原本的陰霾中走出來一步步開始新的生活,日子也一年比一年好,而一部分人確越扶越貧,原來這些人“貧困”是有些歷史了,我記得小學的時候,他就是村裡重點幫扶的對象,如今我大學畢業了,他家這“貧困戶”的帽子依然戴著,20年總該有了吧,為什麼20年還是一直脫不掉“貧困戶”的帽子,究其原因,這裡可能要說的嚴重一點,就是當時的扶貧幹部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往往用一種“比較”的方式去看待這些問題,哪家條件好了,哪家生活沒法過,當從外觀表現去擇段誰家是貧困戶,這一來一去,年年都是他家“貧困戶”,原本好手好腳,只是稍微落後一點的人,就年年給補助,這些獲得國家幫扶的人也慢慢習慣了,甚至覺得我是貧困戶我光榮!現如今年紀大了,沒辦法了,只能繼續幫。而那些從來張嘴要、伸手要的,努力打拼,日子越過越火,自然貧困與不貧困差距也越來越大,也急需新的理念去改變這一現狀,幫成習慣就會製造懶人。

雲南扶貧工作者“怒懟”“貧困戶”,這一“懟”一針見血
雲南扶貧工作者“怒懟”“貧困戶”,這一“懟”一針見血

在我們村,國家2012年就給我們通了水泥主路,只是到每一戶的支路沒有修通,我們村小組當時就商量了要不就自己動手把水泥路也實行家家通,我們村小組14戶人家出錢、出力,加上國家支持水泥,同年12月我村小組水泥路實現家家通,可謂出門不用沾一點土。其他村小組在其後兩年也陸續實現水泥路家家通。

雲南扶貧工作者“怒懟”“貧困戶”,這一“懟”一針見血

12年我村水泥路

那些不靠等、不靠要的人值得我們去學習:

說到這些人,我其他人不說,就以我父母親為例吧,這個毫不誇張的說,父母親一直是村裡勞模,父親小學沒畢業,因為當時家裡窮,又是家裡主力,只能輟學回家做農活支撐家裡,供弟弟妹妹上學。母親家姐弟妹9個,小學都沒有上過。父母親都是因為家庭困難沒辦法上學。

父親因12歲就承擔起家裡的重活,犁田把地什麼重活都幹,所以到現在一身的病,風溼、骨質增生,17年眼疾加重,其中一隻眼睛已失明,另外一隻眼睛因及時就診,在昆明昆華醫院的醫生悉心治療下,換了一個人工晶體,才勉強保住,日常生活沒有問題,但醫生還是再三囑咐,不能在做重活了。回到農村的父親,雖然很少去幹重活,重活都有母親一個人承擔了。父親始終還是閒不下來,16年蓋好的養豬場因身體原因沒有繼續搞養殖,17年父親養了近100頭豬,每天就是餵豬,管理之前發展好的核桃,每天就是反反覆覆的再搞他的養殖、種植。無論價格漲跌,父親一直搞著養殖,去年的非洲豬瘟,死了好多豬,虧了好多錢,本以為父親會放棄養豬,沒想到他繼續養殖,而且還適當的擴大規模,果不起然,今年豬價大漲,也讓父親小賺了一筆,這就再次證明,

認真拼搏的人機會總會來!如今在一家人共同努力之下,我家也蓋起了小樓房,也買了一張麵包車,父親還打算著下一步在農村開個超市什麼的,日子也越過越充實。這裡並不是要炫耀什麼,而是幸福生活都是拼來的,這一點為有這樣的父母而感到驕傲自豪!

雲南扶貧工作者“怒懟”“貧困戶”,這一“懟”一針見血

父親餵豬的背影

雲南扶貧工作者“怒懟”“貧困戶”,這一“懟”一針見血

今年我家新蓋的樓房

所以,這名扶貧幹部懟得好,幸福生活永遠都是靠自己努力打拼來的,那些越扶越貧的,絕大多數的原因都是出自自己,靠等、靠要、靠救已成習慣,越來越懶,惡性循環。最後,還是祝願那些腳踏實地、不怕困難,努力拼搏的人付出有所回報,日子越過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