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是打好還是談話好呢?

看到有人非常關心“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是打好還是談話好?”,這個問題,下面我就此問題給大家適當分析,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首先家長們必須明確,打和談話都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打就是父母長輩憑藉自己長者的權威對孩子拳腳相加,當然嚇唬的成分居多,但也有致傷的情況發生。而談話,也就是說教,其實是和孩子苦口婆心地談話、談心,講道理的成分居多,但很多情況下孩子聽不進去。所以父母們通常對打和談話這兩種方式還是比較糾結的,到底該打還是該說教呢?哪一種效果能好一些?

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是打好還是談話好呢?

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以下幾看法:

先說打孩子好不好

其一,從理論來講,皮亞傑的教育理論指出:“研究表明,6至12歲的兒童處於理性自己我的形成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6至12歲的兒童自律意識還不成熟,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規則意識。處於這個時期的兒童面對問題,會武斷地以一套錯誤的邏輯思維來解決問題。所以需要外界干預來幫助他們完成自我約束。因此,我們把這種干預稱作他律。而在他律階段孩子是不會考慮所犯錯誤與違規性質之間的關係的,所以我們主張對孩子進行抵罪式懲罰,也就是說是為了懲罰而懲罰。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打屁股比講道理更有效。

其二,但在實踐中,我們認為打孩子是一種最簡單、最落後、最下策的教育方法。往往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舉手、抬腳之間就可以讓孩子盡享皮肉之苦,而後效果明顯,馬上就可以看到孩子認錯服軟。可背後呢?孩子心靈上所受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會產生以下兩個方面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打孩子會使孩子產生不良性格和行為。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極易產生冷酷、自卑、扭曲、暴躁、反抗等心理,繼而作用於自身的行為和發洩在別人身上。他們要麼害怕與人交往,要麼強迫別人隨自己的意願,稍有不慎都可能引發他們內心的怒火,進而與別人發生語言、肢體的衝突。甚至會以偷竊、搶劫、吸菸喝酒、打架鬥毆、離家出走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個別還會以動刀、投毒、強姦、自殺來對抗父母和報復社會。

另一方面打孩子會加劇親子衝突。父母通常認為自己的孩子打就打了,而且是為了孩子好,自己沒有過錯,也是天經地義的。可孩子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往往以自己的認知去判斷自己行為所產生的後果,當然達不到成人那麼深的層次,很難想象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是怎麼樣的,無法把捱打和後果聯繫到一起。所以打這個行為只能讓孩子認識到“不能”怎麼做,而不是“該”怎麼做、“能”怎麼做,有一部分孩子會認為父母是無緣無故打罵自己,甚至還會產生反抗和報復心理,自控能力差的更會和父母動手。

因此,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是有教育效果的,但通常弊大於利。而家長們採取簡單、粗暴教育的方式,使自己越打越怒,越打越不計後果,打著打著就不僅僅是為這一件錯誤而懲罰孩子。往住變成了“新帳老帳一起算”和發洩家長自己的壓力和情緒,將“我辛苦養了你,你還這麼不爭氣”,“我受了多少苦,你就應該怎麼樣”,“孩子不打不成才”之類的話掛在嘴邊,把對工作、生活的不滿都表達在打孩子上,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是非常深刻而且很難彌補的。家長們不得已要打,最好還是控制好情緒,就事論事,以嚇唬為主,不要牽涉過多,更不能嚇壞、致傷孩子。

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是打好還是談話好呢?

再說談話這種教育方式

前面已經提到,談話就是和孩子談心、講道理,而孩子也不一定能聽得進去、記得住。所以談話的效果並沒有打孩子來得那麼明顯。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該打的事情和孩子磨什麼嘴皮子?磨到最後啥作用也沒有,孩子反而笑嘻嘻的。

的確,有很多時候家長們感覺給孩子講道理、談心,是越講孩子越油,越講孩子越皮,根本不會聽家長的。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家長們沒有把握好談話的時機,你在孩子犯錯之後講道理,很多時候批評、訴苦大於道理,孩子能聽得進去才怪呢。

其實談話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要在孩子犯錯之後進行,還要時時講、事事講,孩子高興的時候講,不高興了還講,總之要有耐心,這個嘴皮子每時每刻都得磨。談話就是為了一點一滴為孩子建立起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哪怕孩子今天沒有聽進去,沒有記得住,但時間久了自然會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個認知體系。

我們很多家長由於平日裡工作忙、生活累,常常是疏於對孩子談話說教的,待到孩子範錯之後,要麼罵一會、講幾句道理了事,要麼乾脆粗暴地狠揍孩子一頓了事,走向了兩個極端,教育孩子的效果自然不佳,有時候還會適得其反。

所以從總體上來說,談話的效果雖然沒有打罵來的那麼明顯,但它也不會有打罵孩子那麼多的弊端,而且是一個需要細水長流的過程。在孩子犯錯以後,最好避免打罵,實在不得已打罵,也得注意分寸,就事論事,以嚇唬為主,不要牽扯過多。同時談話也要及時跟進,讓孩子認識到錯在哪,還有哪些解決方式。

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是打好還是談話好呢?

身教、言傳緊密配合

除了打和談話兩種教育方式外,家長們在日常行為中一定要做好表率。眾所周知,孩子是在不斷模仿中成長的。他們模仿的對象首先就是家長,而在孩子是非觀念比較模糊,且有親情依賴的情況下,往往會認為家長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所以照單全收。

那麼,無形中,家長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甚至是“爭吵”、“辯解”、“粗話”、“口頭禪”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記,進而被他們模仿得惟妙惟肖。如果是好的、正向的言行舉止,那還好。那麼不好的呢?消極、粗俗的呢?就會和家長、老師、社會灌輸給他們的是非觀念產生衝突,久而久之,消極、散漫、謊言開始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做事衝動、不計後果常伴孩子左右,家長們想通過打和說教兩種方式扭轉局面,收效也會大打折扣。

歸納起來就是“身教優於談話,談話優於打罵”,家長們教育孩子一定要以身作則,然後多鑽研科學的教子之法,說教持之以恆、滲透點滴,不得以要打,還請多注意方式方法。願天下的父母都能教出優秀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