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家境差的学生,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考试失利?

What?家境差的学生,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考试失利?

班里平时成绩最好的尖子生,

高考结果却不如意?

我念高中时,班上有个女同学,平时学习十分刻苦,人也非常有毅力。只是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单身的妈妈独自一个人带着她,一个人工作攒钱供她念书,其中的艰辛困苦可想而知。

不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也十分争气,成绩一直在班里稳居前三,很是让人钦佩。困难的家庭条件,让她把希望都寄托在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希望念一个好的大学,将来能带着妈妈过上好日子,却没成想,在自主招生中失利之后,就连高考成绩也不很如意,最后还差了一本线一分。

可叹命运是这样的捉弄人,本来有望清北的尖子生最后甚至与一本高校都擦肩而过,可以想见这对于她,对于她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当头一棒。

明明在平时都很稳的尖子生,这其中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才会让最终的结果与她的实力之间有这么大的落差?这似乎很"玄学",难道真的只能归咎于命运、运气吗?

类似这样令人唏嘘的事情,每年高考都能耳闻几起,只不过是换了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家庭,而故事的背景却都是大同小异:

都不乏有这样平时明明很努力成绩很好的学生,关键时刻的发挥却严重有失水准的事情,让人不禁惋惜。可往往这种情况更多是发生在家境不好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有着更大的应试压力,过度的紧张恰恰会让结果不很如意,让人不禁惋惜。

然而,在家境较好的学生身上,却鲜少发生这种情况。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很"玄学",难道只能归咎于命运、运气吗?

What?家境差的学生,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考试失利?

01

优等生高考失利,

是败在了心态上

很羡慕一些家里富裕的孩子,即使是高考结果不如意,也会有不错的退路,

面对考试时总能做到更从容一点。即使也会难免会紧张,但总能比穷苦人家的孩子更好地应对这种紧张情绪。

我们会发现,在大型考试严重有失水准发挥失常的情况学生,

大多发生在都是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孩子身上,他们临考前往往会觉得心理没有底,压力很大。

他们知道,自己只此一条独木桥可走,毫无退路——如果高考失利,那么今后要怎么办,是不是只能继续陷在艰难的处境里苦苦挣扎,无法挣脱了——这样的后果,

无论如何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都难以承受的,临到大考心态更是濒临崩溃。如果这种紧张的情绪得不到很好的排解,就很难不会影响到临场的发挥。而家境较好的孩子,在心态上相对会好很多,基本上都会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有时甚至还能超常发挥。

我这么说,绝对不是凭我的个人经验在信口胡诌。

相信每个人都会认同心态对发挥水平的影响——可以说,在考场上过于紧张、精神压力太大,的确会导致发挥失常。

而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期做了的一项调查,表明发现了这个现象:对情绪的调节,家境好的学生会大大优于家庭收入低的学生。

这项研究调查了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型高中的所有九年级学生,一共有1175名(其中低收入学生有285名),发现无论是考试成绩、课程通过率还是对待焦虑情绪的态度,低收入学生的平均水平都明显低于高收入学生的平均水平:考试成绩平均值低收入学生只有不到60分,而高收入学生足有80多分,相差24%;课程通过率平均值低收入学生约为62%,而高收入学生接近100%;而在焦虑测试中低收入学生得分约为2.2分,高收入学生得分约为2.7。其中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高考,被众多低收入家庭视为改变命运、获得上升的唯一通道。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若想与富裕家庭的孩子竞争高质量资源,高考应该算得上是最公平的低收入背景的孩子与富裕家庭的孩子竞争高质量资源的途径了。

虽然向来高考,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本来就是把自己,甚至是全家的命运赌在高考上,他们的资源本就已经匮乏,现在就连应考时的情绪、状态因素都要向富人家的孩子倾斜,怎能不让人心疼呢?

这种由心态因素造成的差异,难道我们就只能放任它这种因心态不好造成的差异存在下去,却什么也改变不了吗?

What?家境差的学生,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考试失利?

02

考试前介入情绪调节,

能明显减少贫富学生的心态差异

我们绝对是希望能有有效的方法来弥补这些差距的。值得高兴的是,来自斯坦福的这一项研究还发现,如果在重要考试前进行情绪调节,对低收入水平的学生的考试发挥会有很大的改善效果,然而,情绪干预对高收入水平的学生在考试成绩、考试通过率、以及对考试焦虑是否起到积极作用的评估并没有太产生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考前情绪调节,是抹平家境贫穷和家境良好的学生之间的发挥水平的,最好办法,甚至是基本没有影响:

1)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没有进行情绪调节的学生里,低收入学生平均成绩约为58分,高收入学生约81分,

高收入和低收入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为24%(低收入学生约58分,高收入学生约81分);

而干预后两组学生平均成绩差距降至17%(高收入学生几乎不变,而低收入学生提高到约63分)。

因此,干预措施显著提高了低收入背景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降低了高收入和低收入学生之间的考试成绩差距29%。

What?家境差的学生,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考试失利?

低收入背景与高收入背景学生的平均成绩对比

2) 对课程通过率的影响:

在原始比例中,39%的低收入学生在对照组中未通过该课程,

但对于接受了情绪干预的低收入学生,低收入学生的失败率降低至为18%,这种失败率降低了一半。

这意味着高收入和低收入学生在课程合格率方面的差距减少了58%,干预措施确实显著提高了低收入学生通过率,显著降低了高收入和低收入学生之间的课程合格率差距。

What?家境差的学生,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考试失利?

低收入背景与高收入背景学生的课程通过率对比

3) 对学生如何看待考试焦虑的影响:

这一项意在调查学生对考试焦虑有何看法——

是正向积极的"化压力为动力"的作用?还

是过度压力带来发挥失常的负面影响?

最后,与未进行情绪调节的学生相比,高收入背景的学生没有显著的干预效果,但接受了干预条件下调节的低收入学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他们对考试焦虑的评价会变得更加积极地评价考试焦虑——未干预组中低收入学生的的得分约为2.2,高收入学生得分约为2.7,而干预组中低收入学生的得分已经显著提高的到了超过2.6,与高收入学生之间几乎没有差距——这使得来自高收入和低收入背景的学生在对待考试焦虑上的差距减少了81%,这一改善的效果是极其显著的,高收入和低收入学生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了。

What?家境差的学生,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考试失利?

低收入背景与高收入背景学生的对待考试焦虑的对比

所以,在考试前有意识地进行情绪调节,这会大大减小低收入家庭孩子与富裕家庭孩子间的差距。虽然造成成绩差异的因素不止情绪一项,但我们希望的是,家庭收入低的孩子至少在情绪和心态这一项中,不再与家庭富裕的孩子之间存在差异。

03

我们要怎样进行情绪调节,

来缓解过于紧张的心理呢?

而有意识地进行情绪调节,确实是减少贫富学生成绩差距一个有效手段。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情绪上的干预,来缩小降低紧张情绪给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地缩小在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之间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差异,更好地弥补由于家庭背景带来的差距应考状态的不平等。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手段能有效调节情绪呢?

在应对紧张情绪时,你可以尝试这么做:

1)

拿出一张白纸,把此刻你心里的想法写出来:你现在的心情如何,很紧张吗?很害怕吗?很慌乱吗?心里在打小鼓吗?

把导致你如此紧张的原因写下来:

你为什么会如此紧张、害怕?因为这场考试很重要,你要取得好的成绩,考一个好大学,家人也都对你寄予厚望,你只是很担心考不好…… (你可以写的详细一点,把所有导致你紧张的原因都记下来)

在考试前,清醒地面对正视自己的紧张情绪,把心里的感受写下来,并且用客观的眼光认识它。这样直接面对自己的紧张情绪在书写过程中,一是在梳理好你的情绪,第二也是在宣泄你的情绪,这可以让你冷静下来,防止让它在你心里失控;Comment by yuqing yang: 写得稍微再详细走心一点;

2) 不妨想一想自己平时的成绩如何,告诉自己放松下来,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发挥出和平常一样的水平,状态好的话说不定还能超常发挥呢!告诉自己,放心吧!你很有实力,只要发挥的稳定,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3) 此时你的心情应该已经平复一些了,如果你还是觉得紧张,担心这会影响你的应考状态的话,不妨告诉自己: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么重要的考试紧张是很正常的。这种紧张感恰恰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而且会让自己比平时更加小心仔细,这是好事啊,能帮助我在考场上发挥的更好啊!

那些考试前紧张的不行的学生,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也肯定会是一样的。

天道酬勤,我平时这么努力,幸运一定会站在我这边的。

4) 另外,你也可以去阅读一些小故事、小案例放松心情,内容最好是关于焦虑有助于集中精力、取得更好结果的故事,一是稍微转移一下注意力,放松心情,第二也能暗示你,紧张其实对考试来说是正面、积极的情绪,你现在紧张说明你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一番情绪梳理、心理暗示下来,相信你即使依然有点紧张情绪,也只会产生正面、积极的效果了。

5)暗示自己:焦虑是正常的情绪,是因为这是一场我很重视的考试,让自己适当地紧张起来能让我们在考试中更小心、更仔细,表现得更好。

最后,愿所有拼尽全力努力过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结果,不在情绪因素上因为过于紧张而栽跟头。

祝所有全力奋斗过的孩子们,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End—

图片来源与论文参考:

Reducing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STEMpipeline through student emotion regulation (Christopher S. Rozek, Gerardo Ramirez , Rachel D. Fine, and Sian L. Beilock)

嘻嘻~~你终于看到这了嘛(๑ • ‿ • 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