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啟:海爾物聯網模式結出智慧家庭生態品牌果實

5G的到來,將全面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這意味著,離“每一件物品都會攜帶一片薄薄的芯片”的設想只剩最後一步。

而海爾在2019AWE全球品牌峰會上展現的智慧家庭場景,呈現出了兩大生態戰略成果,一是由複雜的跨界產業所組成的智慧生活的全球性生態圈,二是這個生態圈背後的世界級物聯網商業模式。隨著全球首個5G智慧家庭實驗室在海爾落地,在全球企業中,海爾顯然已成為“5G家庭”的核心推動力量。

帕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表示,觀眾看到的是海爾展現出的種種智慧家庭場景,但看不到的是其在智慧家庭領域十餘年的沉澱和積累,作為行業拓荒者和引領者,海爾帶動了各行各業的企業涉足智慧家庭領域。但不可否認的是,未來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和各類生態方的湧入,在海爾平臺上將生長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生態系統。

“熱”交互:工業從一種產業轉型為一種生活方式

管理大師德魯克早就指出,“企業的目的只有一種適當的定義:創造顧客。顧客決定了企業是什麼。”當消費者處於信任“品牌”的1.0時代,企業致力於提供信得過的硬件與服務來建設“品牌信任感”;當處於信任“平臺”的2.0時代,互聯網電商平臺為消費者帶來了“平臺信任感”。到了物聯網時代這一轉折點,消費者的信任感將來自於——生態體系。

羅清啟認為,海爾新的互聯互通組織形態開創出一個新的信用生產過程的框架:信用不是未來對歷史的對賭,信用也不再是線性的,信用是關聯的:你我的信用是你我合作製造的。海爾智慧家庭首次真正將企業和用戶連接起來,這是一種由“冷交互”向“熱交互”轉移的消費模式變革。

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研發什麼、生產多少都是精準的,這種共創共贏的發展模式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海爾構建的食聯生態、衣聯生態、住居生態、互娛生態等物聯網生態圈,便是將“網器”投入到用戶家庭,將工業體系開放給社會。最終,活躍在家庭生活中的“觸點”感知用戶需求、提供不斷迭代的個性化家居服務方案。

從“一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物聯網時代下的生態體系給用戶帶來的將是“一人千面”。海爾智慧家庭生態品牌離不開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目的——就是用戶,終身用戶;另一個是路徑——定製,美好生活定製。

德國管理思想家赫爾曼·西蒙曾表示,工業4.0的精髓並不是存在於工廠之中,而是存在於整個供應鏈體系中。而海爾將用戶納入生產圈,與用戶建立“密集關係”而非“一次性消費關係”,實現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是工業領域從“一種產業”向“一種生活方式”轉變的里程碑。

“強”關聯:創新從新舊業務重組到生產要素重組

對於企業價值的衡量始終伴隨著產業發展歷程的變革,從製造時代廠房、設備數量,流通時代連鎖網點數量,再到互聯網時代用戶流量,直到現在進入物聯網時代,終身用戶的數量將成為核心指標,代表企業未來發展潛力。在海爾生態圈中,除了“終身用戶數”,還有一個核心指標就是——“生態資源數”。

“硬件在今天實際上會很快失去作為產品的資格,它將被轉變成演化著的服務,也就是說硬件將變成服務與體驗的管理平臺,這就是海爾的產品周圍佈滿生態圈的原因。”羅清啟分析,一場社會創新重建的革命正在興起,產業鏈的“弱關聯”關係被重新構建的生態圈的“強關聯”關係取代,是在全球工業領域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提到,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對生產要素重新組合,而不是像現在所謂的互聯網公司一樣在對新舊業務進行組合。像海爾物聯網生態中的衣聯網是海爾創客團隊創出的全球第一個衣聯生態品牌,通過原有產業鏈條要素的重組,實現了從一臺洗衣機到洗衣服務、再到全流程智能洗護體驗的迭代。

過去,在服裝領域,傳統物聯網標準和實踐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脫節現象,儘管洗衣機、洗滌劑、衣物等單個行業均有體驗迭代,但服裝行業上下游難以互聯互通,這對於物聯網時代的用戶需求升級是一個難度較大的課題。與傳統簡單的“捆綁”營銷不同,海爾圍繞用戶需求去整合資源建立連接,是對工業時代營銷方式的徹底顛覆。目前,海爾洗護生態圈已吸引4800多家生態資源方加入,在為用戶“定製”全流程體驗同時,也為衣聯網中的企業“定製”轉型路徑。

“軟”實力:海爾領先西方企業邁進生態品牌時代

在智慧家庭領域,海爾是名副其實的拓荒者和獨一無二的引領者。從2006年開始,海爾便在智能家居領域進行佈局,至今已有13年時間。2006年8月,海爾U-home可靠性實驗室成立並投入使用;2010年,海爾發佈了世界上首臺物聯網冰箱;2018年,首次對外發布“4+7+N”全場景定製化智慧成套方案;日前又發佈了全球智慧家庭套系。

羅清啟表示,海爾向世界傳遞了兩個信息:一是構建一個全球化的物聯網生態品牌,這將有助於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特別是即將到來的5G時代佔據有利位置;二是構建一個世界級的物聯網模式,這也是美歐管理理論界把目光對準海爾面向未來的管理模式上,希望從中發現全球工業轉型的新邏輯和新方法的原因。

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產業結構的向上移動,把產品結構從中、低端向高端轉移,形成全球高、中、低端產品的覆蓋;其次是調整管理技術結構,讓我們的管理技術創新超越西方。羅清啟認為,海爾智慧家庭背後的“人單合一”模式在西方管理學界看來,具有成為中國乃至全球下一代“組織操作系統”可能,這是西方管理理論界探究海爾模式的深層次原因。

紐約大學會計與金融學教授巴魯克列夫表示:“鑑於無形資產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作用可能會持續上升,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下降幾乎肯定會持續下去。”傳統財務報告中,顯性的產品和服務只是企業“硬實力”的體現,新時代下,海爾率先披露生態收入,將生態模式、生態品牌的“軟實力”作為物聯網企業潛力的重要指標。

羅清啟認為,萬物互聯時代,物聯網不是讓物連上了網,而是讓巨量的人和物成為創新的主體,去借用某種組織基礎設施不停組織起來,這是新時代的組織特徵,也是海爾物聯網模式所表徵到的世界,並且是更為隱秘、更為關鍵、更代表未來的組織運行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