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是怎麼回事?

原創: Jamie Ducharme

夫妻相是怎麼回事?

研究顯示,許多一夫一妻制的物種,如澳洲鸚鵡或是鯛魚,伴侶相似度越高,益處就越多。這個規律很明顯:當交配對象在行為上相似時,繁殖成功率往往更高。就人類而言,這意味著伴侶相似度高,就更好相處。就人類而言,這或許意味著伴侶相似度高,就更好相處。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心理學家和其他人都認為相似度高也許有益。畢竟,相似的兩人——當然並不僅僅是指相貌的相似——更可能擁有同樣的追求、價值觀和人生觀。

2016年,奧利維亞·布魯納(Olivia Brunner)和幾百萬美國人一樣,決定做一次DNA檢測,但是布魯納的這個決定並不只是出於純粹的好奇心。她當時和男友格雷格(Greg)還沒結婚,但兩個人的外貌特徵驚人地相似——無論是髮色、膚色,還是一些面部特徵細節——在他們相愛的這些年裡,周圍人都覺得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有血親關係。對此布魯納必須刨根問底,只有確知自己和男友並無血緣關係,她才能感到安心。火上澆油的是,她曾經是一個棄嬰……

“那時候我和丈夫總是在心裡懷疑,‘如果真的中了萬分之一的概率,如果我們真的有某種血緣關係可怎麼辦?’”如今布魯納26歲,回想當時的情況還是心有餘悸,

“儘管有人勸我們不要過於擔心,但我還是忍不住去想,萬一意外發生我們該怎麼辦?”

好在事實證明他們擔心的事並未發生,去年這對夫妻在新罕布什爾州順利結婚。如今,同樣26歲的格雷格說,他們兩人的夫妻相已經變成了“朋友們之間的一個玩笑”。“也許唯一一次我們嚴肅地談論夫妻相,是當我們邊聊邊想象,‘以後我們的孩子會長什麼樣?’呃,不過也沒什麼可想象的,孩子就會長成我們的樣子。”

夫妻相是怎麼回事?

奧利維亞·布魯納(右)和格雷格·布魯納(左)的面容相似度令這對夫妻在婚前細思極恐。圖源:TIME

很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著迷般地關注夫妻相的成因。1987年,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曾經開展了一項專門研究夫妻相的科研項目,研究題目是為什麼老夫老妻會越長越像。而當年他們公佈出來的理論,如今科學家們在解釋這一問題時仍然會頻繁引用:夫妻二人在幾十年間經歷類似的情緒,其結果就是形成相似的皺紋,並養成相似的表情習慣。

最近幾年,社交網絡上一些熱門帖子還給“夫妻相”引發出另一層頗為浪漫的解釋:分身體(Doppelgängers,德語)。湯博樂中有一個頁面叫“男友雙胞胎”(Boyfriend Twin),在這裡同性戀人群分享自己和伴侶的合影,由於面容相近,看起來就如同雙胞胎。如果這些年輕情侶的確長相極為相似,那麼是什麼讓他們互相吸引,終成眷侶了呢?

夫妻相是怎麼回事?

去年推特上一則相當有名的推文,照片中情侶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對分身。圖源:Twitter

儘管過去人們簡單粗暴地用異性相吸來解釋為什麼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心理學家賈斯汀·萊米勒(Justin Lehmiller)完全不這麼認為。賈斯汀是金賽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員,曾經出版過一本性心理學著作《告訴我你想要什麼》(Tell Me What You Want),萊米勒說,其實人們會與那些最像自己的人相互吸引,只不過整個吸引過程並不顯著,很可能是在潛意識中完成的。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有些性格特性尤其適合順從於伴侶並因此維繫親密關係——比如支配與臣服的關係(Dominance And Submissiveness)——但是總的來說,“我們所熟悉的性格特徵,恰恰是那些我們喜歡並深深迷戀的性格特徵,”萊米勒說,當這種迷戀發生時,我們往往並沒有察覺到。

這種心理現象延伸到了相貌與外觀特徵。萊米勒說,“我們非常熟悉自己的外貌特徵,因此當我們看到其他人同樣具備這些特徵時,就因為識別出了熟悉的特徵而產生更多的好感。

2013年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個觀點。在實驗中,接受測試的參與者將看到伴侶的一系列照片,這些照片都經過後期處理,添加了其他人的面部特徵——有些是隨機陌生人的面部特徵,但有些則是接受測試的參與者自己的面部特徵。實驗結果是,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的參與者,都認為那些混有自身面部特徵的照片更具吸引力。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68395)

夫妻相是怎麼回事?

每一對參與實驗的夫妻,雙方都會拍攝一張正面照片,研究人員以這張照片為原型,通過後期處理加工得出另外7張照片,都是在原照片基礎上進行了大約22%的面部特徵調整。注意:標註“自我特徵增強”的照片就是將參與者本人的兩張照片混合在一起,放大本人的面部特徵。圖源:PLOS

一項更早的研究也通過後期合成照片測試發現了相似的結論,同時還指出人們潛意識裡容易被異性父母的特徵所吸引。當一張混有異性父母面部特徵的照片從屏幕上快速閃過,接受實驗的參與者普遍認為自己看到的照片比其他照片更具吸引力,這意味著人們潛意識裡更容易被自己最熟悉的面孔所吸引。

(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10377180)

另一項2018年的研究針對混血人群做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無論參與者看到男性或女性的照片,他們都傾向於被那些具有自己父母面部特徵的面孔所吸引。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948550618794679)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對父母保有偏好是一件很尷尬的事,但萊米勒認為這不僅很正常,而且意料之中。“這很可能是一種完全潛意識中的認知過程,

我們天生就會對父母產生愉悅感、喜好感,只不過這種關聯性影響了我們的潛意識偏好。”他還說,“也許人們在識別出這些面部特徵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感到安寧,察覺到自己對這些特徵很熟悉。”

扎拉·巴里(Zara Barrie)是一位作家,31歲,目前住在紐約,她說自己至少和3位長得像自己的女性交往過,不過目前她已經與一位長相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女士結婚。她還說,要不是朋友們提起自己的過去的交往對象有這個特徵,自己根本不會意識到。

巴里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突然被自己嚇到了,特別是身邊有人開玩笑地問,‘你們是雙胞胎嗎?’這讓我有一種黑暗的、變態的感覺,而且這也會讓我陷入擔憂:“如果我總是對長得像自己的人感興趣,這是不是意味著我是個自戀狂?”對此萊米勒則認為無需擔心,因為吸引的過程是完全發生在潛意識中的。

另外,那些有夫妻相的伴侶之所以下意識地相互吸引,原因很有可能是某種基因選擇。很多研究發現配偶之間的基因相似度,要比他們與陌生人基因的相似度更高,這意味著配偶之間更容易在各方面達成高度一致,無論是外在的身高,還是內在的受教育程度。還有一些初步證據表明,

人們很可能會被相近祖先的後代所吸引——至少在針對歐羅巴人進行的實驗中發現了這一特徵,畢竟早期的科學研究中這一人群永遠是實驗焦點。

(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6655#sec020)

夫妻相是怎麼回事?

圖源:The Dating Divas

無論是出於潛意識理由還是基因選擇理由,上述兩種擇偶傾向最終都很有可能導致伴侶的外貌特徵趨同。

本·多明格(Ben Domingue)是斯坦福研究生學院的一位助理教授,他對配偶之間的基因相似度,以及朋友之間的基因相似度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最終發現那些基因上相近的人最終會找到彼此,因為在社會、文化或其他環境中他們有著更多的相似點。

(www.pnas.org/content/111/22/7996)

多明格認為,“基因相似性要麼會直接導致相近的人處於相似的環境中,要麼會引發一系列相關事件,間接導致相近的人最終處於相似的環境中。”多明格還說,無論這個環境是同一所大學,還是同一個居民區,“一旦你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就會發現自己的夥伴或者伴侶。”

這一理論對於布魯納夫婦來說的確很有道理,他們就是在美國雪城大學讀書時相愛的。不過無論是多明格還是萊米勒都表示,這種找到基因相似者併成為伴侶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少見,因為在當今社會,人們的戀愛觀念、戀愛模式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傳統觀念正在被更多樣化的觀念替代。

比如,人們的婚育年齡正變得越來越大,為了受教育和尋找工作機會,人們離開故鄉的距離正變得越來越遠,於是這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雙方的背景與環境也可能變得更復雜。萊米勒說,“當你所處的關係網變得越來越大,當你面對越來越多的潛在擇偶對象,就有可能被更多的特徵所吸引。”

多明格認為互聯網也改變了傳統的戀愛方式,他解釋道,由於互聯網上潛在的伴侶變得更多,更容易接觸,未來人們在擇偶時將不再受限於自身的社交圈,也不再受限於自身的物理環境。對此,一些專家指出婚戀App的過濾設置允許人們根據種族或宗教進行篩選,這將強化人類社會的偏見與同質性,但另一些研究則發現,互聯網婚戀模式最終產生了更多樣化的夫妻。

(arxiv.org/abs/1709.10478)

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發現,在2012年至2016年之間約有10%的新婚夫妻是跨種族結合,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估計數字則更高:該機構認為在1980年,美國的跨種族夫妻只有7%,然而截至2015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將近20%之多。

(www.pewsocialtrends.org/2017/05/18/1-trends-and-patterns-in-intermarriage/)

萊米勒說,在未來幾年內,仍然很難預測夫妻相的現象是否會減少,一方面婚戀模式正在不斷改變,另一方面出於本能的吸引作用也是難以被抑制的。

“相互吸引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現象,各種因素都在共同發揮作用。最開始你也許會出於相似性與某人相互吸引,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可以獲得一份美滿的親密關係。總體來看,吸引力並不是一件能簡單預測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