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要在下午看病-有精確的判斷,才叫見機

整理自 萬維鋼-精英日課2專欄筆記。

為什麼不要在下午看病-有精確的判斷,才叫見機

這本書2018年1月9號出版,叫《見機:完美時機的科學秘密》,作者是科學家丹尼爾-平克。這本書的主題是“時機”。有很多書研究“做什麼事”和“怎麼做事”,這本書研究的是“什麼時候做事”。

為什麼不要在下午看病-有精確的判斷,才叫見機

見機:完美時機的科學秘密

1. 一日之計

“一日之計在於晨”,是說學習和工作一定要抓緊早上的時光。

高手要善於觀察自己,人的情緒和認知能力在一天之中有明顯的變化,可以分為高峰、低潮和反彈三個時間段。你應該瞭解自己的這三個時間段都在什麼時候,對各種任務做出合理安排。所以什麼叫“見機行事”,有精確的判斷,才叫見機。

1.1 開會要在上午開

2013年,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對26000個財報會議中的用詞做了語言分析,結果非常有意思。上午開的電話會議,人們說話的用詞更正面,顯示情緒更好;而如果會議是下午開,用詞就會更負面。這個結論與不同行業的習慣無關,也排除了公司故意把好消息放在上午的因素。那也就是說,上午的會議情緒好,僅僅是因為這是上午。

1.2 一天中的高峰、低潮和反彈

早上起來七八點鐘是個情緒高峰,這時候大家說的比較正面。之後人們的情緒會慢慢變得低落,到下午五點左右達到最低潮。到了晚上,人們的情緒又開始回升,到午夜又達到一個高峰。

所有國家、所有文化的人,都是這樣的曲線。總體來說,我們可以把一天之中的情緒變化分為三段:上午達到高峰,下午經歷低潮,晚上出現反彈。所以如果你想給人一個好印象,有事兒最好在上午說。

1.3 兩種思維的時機

大腦做事的思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集中思維”,需要你嚴格按照規則執行,比如說做數學題。集中思維要求大腦處於機警的狀態,集中注意力。另一種是“發散思維”,適合創造性的活動,注意力不集中、混亂一點反而會更好。而這本《見機》說,你最好上午從事集中思維,下午從事發散思維。

1.4 雲雀和貓頭鷹

《巔峰表現》中提到心理學家把人分為兩種:一種人是雲雀,早睡早起的人,早上起來最精神;另一種人是貓頭鷹,半夜三更不睡覺,早上起得很晚。還有很多人介於雲雀和貓頭鷹之間。

平克說,不管你是雲雀還是貓頭鷹,你一天中的狀態都可以分為三端:高峰、低潮和反彈。

高峰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最好,大腦注意力集中,非常機警。這個階段特別適合做類似於數學考試這種分析型的任務。開會、重大決策、面試也都應該安排在高峰段。

低潮的時候,更適合做創造性的、需要獲得洞見的工作。

而考慮到絕大多數人都是一早上就上班,你要想給人一個好印象,最好把高峰狀態調整到上午。

2. 精確休息法

既然下午就不太適合做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那如果你必須要在下午參加重要會議或者數學考試,怎麼辦呢?你應該先休息。

在忙碌的現在社會,休息幾乎成了一個反直覺的行為。明明手裡還有很多工作,而你為了完成這些工作,反而應該先停下不工作。高手應該隨時關注自己的狀態,總是確保在關鍵工作中做到精力充沛。而如果你能精確休息,精力充沛根本不是問題。

2.1 為什麼不要在下午看病

去醫院看病是個危險的事兒,美國每年死於醫療事故的人比死於交通事故的人還多。不過醫療事故並不是均勻地分佈在一天之中-醫生犯的大部分錯誤,是發生在下午。

平克列舉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對9萬臺手術統計發現,如果是早上9點做手術,麻醉師犯錯的可能性是1%;而到下午4點的時候,犯錯的可能性就上升到了4.2%--這是四倍的差距!當然麻醉師犯錯不等於病人一定會受到傷害,如果單純統計因為麻醉師犯錯對病人造成直接傷害的概率,早上8點的是0.3%,下午3點就提高到1%,也是三四倍的差距。

所以你知道把麻醉安全度提高四倍的最簡單方法是什麼嗎?選擇早上做手術。

還有一個是公眾不太瞭解,但在醫學界是非常頭疼的問題,就是醫生不愛洗手。因為醫生不愛洗手而導致患者感染的情況非常多,但是醫生們真的很難做到在所有該洗手的時候都洗手。

2015年,有人乾脆做了個特別厲害的研究。找4000個醫護人員-其中1/3是醫生,2/3是護士-全部佩戴RFID(無限射頻識別器),隨時監測他們有沒有洗手。統計結果是一段時間下來,總共1400萬個該洗手的場合中,醫護人員做到洗手了的不到50%。特別是,下午洗手的次數比上午少了38%。

醫療並不是一個特別講究創造性的職業。它更強調的是嚴格操作,按照程序走,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不犯錯。可是醫生也是人,他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保持萬分小心。

2.2 休息的方法

第一,要有定時的“短”休息,也就是所謂的“break”。有的研究說最佳間隔時間是每工作52分鐘休息17分鐘,也就是52+17。大體說,差不多是工作不到1小時,就休息十分鐘。

第二,休息這幾分鐘的時間就不要再想工作的事兒了。要離開工作去做一些不消耗認知力的事兒。《科學休息法》中最關鍵的研究結果就是凡是看電影、看書、玩手機這種消耗精力的活動都不叫休息,它們只會讓你更累。

第三,動起來比不動好。哪怕出去散步五分鐘,都有很好的效果。

第四,可以把這個休息用於社交。找人隨便聊聊天比獨自一人休息的效果好。

第五,戶外比室內好。最好找個有樹的地方解除大自然。如果是室內休息,可以通過窗戶眺望一下遠方的景色-要是窗外沒什麼景色,據說看看電腦屏幕上大自然的圖片也有效果。

這種break應該在一天的工作之中隨時進行。而到了下午,特別是2點55分這個最困的時候,你也許就需要小睡一會兒了。小睡的關鍵是一定不能超過25分鐘。一般的睡眠是有慣性的,睡著了不願意醒,整個昏昏沉沉的時間很長-但是20分鐘之內的小睡就沒有慣性。

很多人用咖啡提神-如果配合小睡的話,你應該在睡之前和咖啡。這是因為咖啡因進入你的血液循環正好需要25分鐘。你喝完咖啡馬上睡,25分鐘之後醒來咖啡因也開始發揮作用,認知能力是雙重的提升。喝點咖啡是可以的。《端粒效應》研究認為咖啡地身體無害。

把這些綜合起來,我看最理想的工作環境應該像幼兒園一樣:有上課鈴、有下課鈴、課間休息就都出去玩,下午還有午睡時間。

2.3 成本收益分析

提高醫療安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早上做手術。可是病人這麼多不可能都安排在早上啊,那你知道提高醫療安全第二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嗎?就是做手術之前讓醫生休息一會兒。

讓小學生下午參加數學考試,就相當於一個學期少上了兩週的課,對吧?但是,如果在考試之前有20到25分鐘的休息時間,讓孩子們去操場玩耍一會兒,考試成績就不但不會下降,反而還能提高。一個25分鐘的玩耍時間,相當於一個學年多上了三個星期的課。

這就是量化研究的力量,你不但知道休息重要,還知道重要到什麼程度。我們看到小睡的具體量化研究結果,但是平克提到,小睡20分鐘,大概能帶來3個小時的清醒時間。那如此說來,休息時間,大概是你最值得花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