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成功――知人善用,不服輸

我曾經看過一篇寫領導素質的文章,作者對領導者設定的標準是:領導人要有毛澤東式的雄才大略,還要有周恩來式的謹慎細密,再加上朱德式的寬厚仁慈。你想想,這類偉人能遇上一個就不錯了,還要把三個人的長處集於一身,古今中外能找到這樣的全才嗎?顯然,這篇文章設定的領導標準是不可取的,也是無法實現的。

要談論領導,必須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領導也是常人。但是,同樣是常人,領導肯定與平頭百姓有所不同。那麼,以什麼標準來判斷?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好好琢磨。

楚漢相爭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如果讓我們的人力資源總監去考察劉邦和項羽,劉邦恐怕得不了高分。

劉邦的成功――知人善用,不服輸

劉邦是一個典型的無賴,好說大話,好吃懶做,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頂多擔任過享受科級待遇的亭長,還沒幹出什麼政績,顯然不是當領導的材料。項羽就不同,出身名門,力拔山兮氣蓋世。武功沒說的,文采也不差,而且既有智商又有情商,為人豪爽,雄心勃勃,無論是儀表還是能力,劉邦都不能比。所以,項羽被選入第三梯隊倒有可能。如果再來個拓展訓練之類,十有八九劉邦會當逃兵溜之大吉,而項羽可能奪得冠軍,贏得滿堂喝彩。

歷史同我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看起來沒有發展潛力的劉邦得了天下,而看起來前途無量的項羽卻最終自刎烏江。以此觀之,很多人力資源教程、人才測評體系之類,不敢說全是糊弄人的,但確實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

劉邦的成功――知人善用,不服輸

正因為有這樣的悖論,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諷刺說:企圖尋找“可能的接班人”是完全無用的,其成功的概率幾乎小於隨機選擇,從人群中隨便挑一個出來,都有可能比刻意選擇的人更適合當領導。對於非常流行的管理培訓,德魯克也不以為然,稱之為“不過是時髦而已”。他還強調,真正的培訓從來都是自我培訓。

領導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刻意培養出來的。真正的領導人只有一個來源,就是自行“脫穎而出”。但是,要脫穎而出,就得有點真本事。不然,即使藉助外力得到那個位置,也不過是個“官”,而並非真正的領導。現實中往往有這種人,自以為是領導,實際不過是佔據了官位而已。

“脫穎而出”的基本要求是富有勇氣,堅韌,認真,敢於面對挫折,尤其是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善於用人,擅長決斷。至於技術之類,倒在其次。劉邦儘管有許多毛病,但在得天下之前,他善於用人,不怕打敗仗,對最高權力的追求也是執著的。要說劉邦的成功,無非就是能用人、不服輸。而項羽的失敗,恰恰也在不能用人和輸不起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