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內外兼修托起群眾“安居夢”

  3月26日,淮安市農村工作暨扶貧開發和農房改善工作會議傳來“春消息”:去年該市共實施農房改善項目90個,可改善農戶3.92萬戶;目前已有20264戶農民受益,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19.2%;1410戶省級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完成危房改造。今年該市還將實施農房改善項目166個,可改善農戶5.88萬戶。

  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表示,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是發展所需,也是群眾所盼。去年以來,淮安市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將農房改善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標誌性工程,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不同類型、產業活力、江淮風格的農房改善項目,確保農民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農房改善按下“快進鍵”

  3月20日上午,淮安市洪澤區2020年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項目集中開工,為農房建設按下“快進鍵”——3月20日至3月31日,短短11天內,該市7個縣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38個農房改善項目密集開工。

  春日暖陽,正是搶抓施工的“黃金季節”。在洪澤區朱壩街道田園雅居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廣場地磚鋪貼、主幹道澆築以及綠化等收尾工程。項目負責人許加銀介紹,田園雅居是首批蘇北農房改善省級示範項目,不但要把房子建好,各種配套設施同樣要高標準、高質量。

  真心、真情、真抓,在淮安,農房改善工作從啟動開始,就被市委市政府擺上各項民生工作的“頭版頭條”。

  為精準掌握農民意願和全市農民住房狀況,2018年9月至10月,淮安對全市1491個行政村(居委會)、16725個自然村的87.24萬農戶逐一摸底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農民房屋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分之一房屋質量較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農民改善住房條件意願強烈。同時,村莊普遍佈局分散,規模較小,遠離集鎮,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突出短板。

  在充分摸底調研的基礎上,淮安市編制出臺《2019版鎮村佈局總體規劃》《農民住房條件改善項目規劃設計指導導則》,並出臺配套政策,形成“1+1+N”政策體系。根據規劃,全市將佈局發展村莊1023個,其中集聚提升類村莊639個,特色保護類村莊360個,城郊融合類村莊24個。

  房子怎麼建,農民說了算

  3月24日,記者走進金湖縣呂良鎮湖畔旺屯社區,只見一排排白牆黛瓦的別墅,掩映在棋盤式的金色油菜花方陣中。社區內花團錦簇,綠柳成蔭,亭臺相襯,彷彿一個大花園。

  村民高蘭貴家新裝修的二層樓房乾淨整潔。高蘭貴說,去年他以農房改善優惠安置價格買下這套138平方米的房子,裝修後去年10月搬進新居。“與原來的磚瓦房相比,條件改善不止一個檔次。”

  呂良鎮黨委書記李軍介紹,湖畔旺屯社區一期216套住房,安置呂良鎮孫集、花園、張壩等7個村的農戶,目前全部入住。二期項目正在建設中。

  將民情民意體現在農房改善工程中,淮安農房改善工作最大限度地尊重農民意願。建設之前,徵集農民意願,想留村、入鎮還是進城,想要多大的房子、什麼戶型,承包地、宅基地是流轉、有償退出還是繼續經營,都一一登記在冊。

  在金湖縣金北街道金港花苑二期,記者看到,根據農民意願,這裡共設計70平方米、104平方米、126平方米、153平方米、205平方米五種戶型,分別針對不同需求。“70平方米的是託底暖心房,針對低保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分散供養的五保戶等,不管原來房子差到什麼程度,均由政府兜底分配一套70平方米的暖心房。”金北街道副主任郭正明說,這種暖心房共建設12套,全部分給符合條件的12戶家庭。

  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

  住進新房子,農民增收致富靠什麼?前不久剛搬入漣水縣成集鎮條河社區的村民李蘭英表示,“農村變社區,小瓦房變成大別墅,不但居住條件好了,還可以在家門口的香菇園打工,一天上百元收入,感覺一下子過上了以前夢想的城裡人生活。”

  條河村黨總支書記周玉俊介紹,該村通過整體搬遷,耕地增加近千畝,實現連片規劃5000畝,確立“一區四園”產業格局,即設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香菇栽培園、設施果蔬園、西瓜種植園、馬鈴薯種植園,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內部轉移。

  “建好房子不是目的,關鍵是讓農民過好日子。”淮安市在推進農房改善過程中,注重內外兼修,統籌考慮產業配套、生態環境、鄉村治理、公共服務、就業創業等群眾關心問題,著力做好農房改善的“大文章”。該市把農業產業和工業、服務業產業作為農房改善項目的原生要素,在項目設計和審查之時就融入其中,形成“項目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項目建”機制。金湖縣在建設社區的同時,就同步規劃並建設“旺屯農莊”,設置標準化廠房、農貿市場等,可解決小區內300人的就業,實現人均月增收2000元左右。

  淮安市市長陳之常介紹,為保障農房改善工程高質量推進,該市還研究制定20餘份政策文件,以科學完備的制度,既消除農民群眾“搬遷前”的焦慮和“回遷後”的顧慮,又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抓手,切實托起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夢。

通訊員:張建闖 孫清陽 葛高華 鄧瑜江 於洛

記者:彭廣餘 蔡志明 李先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