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講科學:天上為什麼有風?

老子講科學:天上為什麼有風?

科學

題記:

長期受儒家思想薰陶,中國人已經從內心深處不自覺地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來思考問題、處理問題。

當中國人拿起《老子》,無意間就開始用儒家思想去理解它。

殊不知,《老子》不是儒家經典,並不適合用儒家經典去詮釋。

同樣是解決人的生存問題,儒家只從社會環境的角度出發去解決問題,而《老子》則是從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及人自身出發去解決問題。

要從自然環境出發解決人的生存問題,就必須要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有所認識,這類自然科學知識正是儒家思想裡面欠缺的,也是我們很多人不重視的,哪怕這個人學的就是自然科學。

老子講科學:天上為什麼有風?

綠林好漢

頗具俠義精神的天

《老子》第42章說,“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天,跟那些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難道是一夥的?

老子講科學:天上為什麼有風?

闇昧

1、

河上公在《老子道德經章句》給出的解釋是,“天之道,其猶張弓乎?天道闇昧,舉物類以為喻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人之道,則不然,人道則與天道反也。損不足以奉有餘。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河上公根本不知道老子在這裡要說的天道跟拉弓射箭有什麼相似的地方,這就決定了他根本就無法解釋人道與天道相違背的原因。

老子講科學:天上為什麼有風?

天地合一

2、

王弼在《老子道德經注》裡給出的解釋是,“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有以補無,和光同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王弼跟河上公一樣不知道天之道跟拉弓射箭之間存在什麼相似之處,接下來的解釋也是一派胡言,沒有任何說服力。

老子講科學:天上為什麼有風?

天道向左,人道向右

3、

接下來看看一位理工科博導的解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此處所謂‘天之道’,即天之理或自然之本能,所謂‘人之道’,是指世人違背常理的那些主觀慾望和錯誤做法。”

作為理工科的博導,天為什麼會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原因應當非常清楚,因為這對他來說是太基礎的知識了。那他為什麼沒有使用呢?因為他跟其他人一樣在潛意識裡就否定了《老子》會涉及自然科學知識。

4、

老子講科學:天上為什麼有風?

用力拉弓的時候,上弓片受力之後會下壓,而下弓片受力之後會上抬。天象之中好像跟這個有相似之處的並不存在。天空中的空氣並不會因為處在高位就自動向低的地方流動。這樣的話,天空中的空氣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全部積壓在地球表面了。

如果不把高、下拘泥於位置,從氣壓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風是由大氣壓的水平差異造成的,空氣從高壓區向低壓區運動。影響氣壓的第一個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的變化,氣壓會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影響氣壓的第二個主要因素是溫度,溫度越高氣壓越低。影響氣壓的第三個因素是空氣中的水汽,溼度的增加會降低氣壓。第四個因素是氣流和壓力,當一個區域的空氣是淨流入時氣壓會增加。

打開電視,每天都能在天氣預報欄目中看到全球氣壓的變化趨勢。有多少人能夠想到它跟讀懂《老子》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