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現市中區公園灣半坡井“芭蕉井”)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

大千在學習石濤的同時,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並能身體力行。張大千說:“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他又說:“多看名山巨川、世事萬物,以明白物理,體會物情,瞭解物態。”他平生廣遊海內外名山大川,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迷濛的關外,無不留下他的足跡。他在一首詩中寫道:“老夫足跡半天下,北遊溟渤西西夏。

在大千遊歷過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終把黃山推為第一,曾三次登臨。大千之所以偏愛黃山,主要來自於石濤的影響,黃山既為石濤之師,又為石濤之友。大千說“黃山風景,移步換形,變化很多。別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黃山前後數百里方圓,無一不佳。但黃山之險,亦非它處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歲之前遍遊祖國名山大川,50歲之後更是周遊歐美各洲,這是前代畫家所無從經歷的境界。張大千先後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居住,並遊遍歐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名勝古蹟。所到之處,他都寫了大量的紀遊詩和寫生稿,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同時為他日後藝術的創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畫覽》、《畫言》、《畫學》、《畫史》作為草竹道人與諸位畫友開設的四個專題,與書畫同仁分享古今名師名畫名典名術,歡迎指點交流。投稿我們:[email protected]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畫覽: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大風堂派”張大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