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文 | 葶子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歡迎點擊上方關注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我時常在想:若是青櫻沒有在那個春意盎然的午後,滿心歡喜地走進弘曆的選秀盛宴,她這一生是否能夠歡喜完滿?

雍正十二年,凱風自南,卉木萋萋。

彼時的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正在進行一場熱鬧的選福晉儀式,在這歡樂祥和的盛宴中,他卻眉頭緊鎖地望著遠方,手心因為緊張出了一層細密的汗。

直到身穿嫩綠衣裙的俏皮少女青櫻格格出現在他眼前,這根緊繃的神經才徹底放鬆下來。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因為,眼前靈動的少女,才是他心心念念想要為自己擇的正妻。

可惜嫡福晉身份早就由太后內定,他只得將手中代表側福晉的信物忐忑不安的遞了出去,

看著眼前玉樹臨風的少年郎,早已芳心暗許的青櫻格格歡喜而鄭重地接過了他手中的繡荷。

在明媚的春日中,這場情緣糾葛,由此而生。


【因心動情,以心守情】

彼時的兩人,還是涉世未深的少年,不知道這個世上有太多的言不由衷和無奈心酸,更不知道這世間情緣,從來都是相愛容易相守難。

對於青櫻來講,她一生所盼所求的,僅僅是:情深義重,兩心相許。

這份深情和執著,讓素不待見她的太后鈕鈷祿氏甄嬛也為之動容,為擯棄前朝糾葛,她再三思量下為青櫻賜名,喚作如懿。

從此靈氣動人的青櫻格格便收了鋒芒,用如懿的身份陪著心愛之人弘曆來面對皇室的複雜和艱難;這份因心而動的珍貴情份,跟隨心愛之人的腳步,心甘情願地落在了森嚴宮闈中。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可身在帝王之家,總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對於皇帝來說,要面對的不僅是前朝政務,還要考慮三宮六院的雨露均霑;這是皇帝的職責和使命,也是如懿和皇帝愛情的悲哀。

要知,後宮三千佳麗,太多人為達到自己的榮華富貴,從純真的少女逐步變成了蛇蠍妒婦,以至於這雄偉壯麗的皇宮,像極了吞噬人心的猛獸;在這裡生活的眾嬪妃,為博聖恩,想盡辦法投其所好。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和旁人的諂媚姿態相比,如懿卻顯得格格不入。比起其他宮闈的熱鬧,她更喜歡深居簡出。

對如懿來講,她不在意權謀,不在意富貴,更不在意那些虛妄的名分,只想守著皇上的一份心意就夠了。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所有真摯而美好的愛情都足以成為一種精神支撐,即便人生曲折坎坷,也能從容不迫地走下去。

但是複雜的宮廷生活和尋常百姓家終究是不同的。

在人心叵測的後宮中,心中有愛,往往是更加危險的事情。

因為愛意味著付出和隱忍,意味著需要獨自吞嚥苦痛,獨自嚐盡心酸。

而恨就不一樣,它能讓人理所當然地將自身的不幸和落寞強加到無辜之人的身上,通過消遣別人的痛苦遭遇,來填補內心的空洞和創傷。

所以,深受皇帝寵愛的嫻妃如懿,自然而然地成為後宮嬪妃的肉中刺和眼中釘。

在眾人的陷害下,皇帝不得不將她打入冷宮,可即便這樣,依舊有人放蛇,引火,投毒,想將她置於死地。

招招致命,步步緊逼;這些齷齪而卑劣的手法,令人心寒而駭然!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女人間的算計鬥爭,她不是不懂;眾人的笑裡藏刀,她不是不會;只是她不願意違背初心,去做讓自己和皇上都厭棄的事情。

誠然,這條路走得太過艱難,但是皇帝的一句"有我在",便輕輕剝落了她所有的難過和不安;這份情誼讓她在險惡叢生的後宮中多了份希望和期待,也讓她真正主宰了自己的內心。

因心動情,便以心守情,這是如懿真摯而坦然的愛情觀。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因病去世。

當皇帝把皇后之位交到如懿手中時,她思量再三後,鄭重地接了過來。

但這份選擇,和野心權謀無關,僅僅是為了眼前的心上人。

哪怕她十分清楚,這看似風光的位置背後,藏著的是讓人心驚的腥風血雨;一旦登上去,便是眾矢之的。

可即便如此,她還是選擇了迎難而上,只因為身處萬人之巔的皇帝說:朕太過孤單,需要你的陪伴。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人這一生,總是由許許多多的選擇組成的,每一次看似不經意或是鄭重的抉擇背後,都暗藏著命運的蹤跡;可遺憾的是,我們始終無法去預測,究竟哪種選擇會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決定性作用。

彼時的如懿,不過是想著與心愛之人肩並肩的互相依偎,心貼心的互相取暖;可入主中宮後,一場場惡戰,也兜面而來。

先是有人誣陷她與佛門大師有染,而後有人編排她命數不正剋夫,還有人栽贓她與侍衛暗生私情。

這一樁樁的事情,稍有不慎,便可以要了如懿性命,手段的殘忍狠毒,讓人慘不忍睹!

但即便如此,她也從未心生害人之意,不管身處何種境遇,如懿至始至終都在守護著那顆澄澈的初心,不丟棄自己的善良和柔軟,這是她人生的堅定信仰。

這份信仰,讓她從側福晉青櫻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如懿,堅韌頑強地走了過來;也讓她由心而生的那份情誼,堪比金堅!


【心灰意冷,故與君決】

可疑心深重、冷漠自私本就是帝王的天性,再好的愛情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也只能淪為水中月和鏡中花,經不起生活的漣漪和任何風吹草動。

面對一次次的陰謀詭計,如懿幾乎是以命懸一線的方式躲開的。

可那位曾信誓旦旦對她說"有我在"的少年郎,卻在別人的誣告和陷害中,最終變了心。

這位自詡深情的皇帝,從最初對如懿的深信不疑到最後的冷眼旁觀,用萬般猜忌和薄情寡義將如懿的心生生撕碎。

他開始深陷於對寒香見的征服欲中,為博美人一笑不惜建造豪華宮殿;

也開始沉迷於炩妃卑劣的百般諂媚中,不顧龍體安康喝下炩妃手中的鹿血酒;

在江南的巡遊中,他更是縱情於青樓女子的豔麗風姿中,面對如懿的勸慰卻反口怒罵她是妒婦。

昔日溫情,在此時早已蕩然無存!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可令人諷刺的是,帝后大婚時,兩人也曾同遊江南。

在江畔夜色中,乾隆對她承諾:縱然夜霧消散,你我情分不散。

彼時的如懿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像任性的少女反問著心上人:若夜霧茫茫,你我走散了呢?

乾隆鄭重地說道:不會,你只要執著我的手,永遠不放開就是了!

這重如千斤的承諾,讓如懿那顆因初登後位忐忑不安的心穩穩落了下來;憑著這份情份,她硬生生地從萬般絕路中闖出了一條生路。

可誰又能想到,防過了後宮的明槍暗箭,卻沒防過皇帝的薄情寡義。這位讓她一路跟隨的意中人,卻用絕情鑄造成一把利劍,毫不猶豫地刺向自己的心間。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曾經的少年郎,成了陌路人;曾經信誓旦旦的愛情,也成了一場荒唐。這深宮庭院的榮華富貴和顯赫地位,對於心死的如懿來說,倒成了枷鎖。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光影綽綽的龍船上,她用抽刀斷髮的形式來悼念死去的愛情,也以滿地青絲徹底訣別曾經的少年郎!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人的性情大抵都是跟隨心境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結果,這些不同結果也決定了人生的走向。

就像如懿的固執和倔強,在愛一個人的時候,它們會化成所向披靡的勇敢和堅韌;可一旦真的不愛了,也會成為鐵石心腸的果斷和決絕。

這份因心而動的情意,也最終因心灰意冷而徹底消逝。


【秉持本心,不媚於世】

最初看《如懿傳》的時候,為如懿的軟弱而焦心,覺得她這種在意情意的女子,實在不該生活在後宮;也覺得她期許白頭到老的心願完全是痴心妄想。

可看到最後才知,哪是如懿太傻太天真,而是眾人活得太過淒涼。

這三宮六院的鶯鶯燕燕,哪個不是活成了權術的傀儡,哪個沒有喪失自己的真性情?

可唯獨如懿,始終用虔誠的初心,守護著澄澈的靈魂。

無論是在選秀宴席上笑語盈盈的青櫻格格,還是到主理六宮身份尊貴的中宮皇后,她的心始終如冬日綠梅般孤冷高潔,從不曾在這沉浮縹緲的世事中,失了本性。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她憐憫皇帝,憐憫這深宮後院的眾多女子,憐憫這座看似威嚴實則寂寞的紫禁城。

對如懿來說,真正的可憐人是皇帝,是深宮後院的眾多女子,也是這座看似威嚴實則寂寞的紫禁城;與其把餘生時光用在複雜詭異的鬥爭和薄情寡義的負心人身上,還不如求得一處冷宮偏院,自在地消磨這一生。

對於愛情,她因心動情,也隨心而守情,更全心全意地愛過;對於人生,她秉持本心,不曾做厭棄的事情,用內心執著守護著心靈的淨土;

縱然人生艱難,可從不曾違逆本心,這就足夠了!

《如懿傳》: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一部《如懿傳》,寫盡愛情悲酸,道盡人間淒涼。

在這個故事中,有兩心相悅到無情陌路的無奈,有天真爛漫到冷酷麻木的惆悵,也有恩愛不移到心生嫌隙的悲涼。在這種寫實般的殘酷中,縱然你置身事外,依舊能夠感受到人生路上無可奈何的疼痛蛻變。

如懿的愛情雖不盡人意,但她的一生卻活得通透灑脫,始終用自己的方式堅守著對生命的虔誠和執著。

反觀在歲月洪濤中掙扎的我們,有多少人活成了自己討厭的嘴臉,又有多少人能夠如願以償地護持好自己內心的溫暖和善良?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痕跡,是無論光芒萬丈,還是寂寥失落,都能守護好對世界的熱愛和溫柔,即便生活不能盡善盡美,但求問心無愧!

這樣的人生,才是實至名歸!


葶子:以橫豎為尺,撇捺為度,丈量出自己的愜意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