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我有一個好朋友叫張堅,2015年夏天和他在南京集慶門大街路邊的大排檔喝酒擼串。那天聊到深夜,張堅有些醉意了,突然笑著問我:"小汪,你知道中國有哪個姓,當別人問你貴姓時,你可以不用說免貴?"。

我說:"孔姓啊!聖人之後無需免貴!"

張堅擼了一口烤香菇又問道:"你知道玉皇大帝叫什麼嗎?"

把我問住了,我放下啤酒杯,開始百度,原來玉皇大帝俗家名字就叫張堅。

張堅看我口吐芬芳,得意地笑了。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演員唐國強飾演的玉皇大帝形象

在中國民間有傳說,老天爺和閻王爺都姓張,天上和地下的事情都歸他們管。張姓是老天爺的姓,無須免貴!還有人說這也是為什麼張姓這樣一個人口大姓沒有出過皇帝的原因,因為天上和地下的事都歸姓張的管了,人間的事就讓給別人吧。張姓是中華民族大姓之一,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各種版本的《張氏族譜》

翻看各種版本的《張氏族譜》時,發現張姓最多的堂號是"百忍堂",小時候經常看見有"社會青年"在身上紋"忍字",因此我從小就對"忍"字有偏見,覺得喜歡"忍"字的人都是內心壓抑的心理疾病患者。基於此陳見,我很納悶:中國的家族堂號要麼帶有濃郁的儒家思想,比如孝友堂、敦睦堂;要麼是帶有先祖典故的堂號,如李氏的青蓮堂、周氏的愛蓮堂;為什麼作為人口大姓的張氏卻用"百忍"作為堂號呢?在詳細瞭解了張氏"百忍"堂號的來歷後,我的這一疑問被徹底解開。


話說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則天去泰山封禪,在歸來的途中路過鄆州,聽說當地有一家族九輩合居,近千口人和睦相處,唐高宗大為開心,便前去詢問該家族的治家之法。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演員李治廷和范冰冰飾演的唐高宗和武則天


該家族便是張氏鄆公——張公藝家,張公藝面對高宗詢問,寫下了一百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高宗聽後大為讚賞,當即賜張公藝為"醉鄉侯",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張氏家風門楣

自此,張氏便將"百忍"作為堂號、家風代代相傳,並將張公藝所作《百忍歌》作為家訓,記載於張氏眾多的族譜之中。《百忍歌》不是簡單地教育人什麼事都要忍著,而是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為什麼要忍,不忍會怎樣,忍了會怎樣,並且文中有大量的歷史典故,今天我們就來對張氏祖訓百忍歌進行全文白話詳解。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張氏祖訓文房擺臺


張氏祖訓——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逐句白話詳解: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張公藝提出的"百忍"不是讓人忍氣吞聲的意思,而是寬容、包含、相互理解、求大同存小異的意思。百忍歌開頭就告訴後世子孫,"忍"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大人的氣量、君子的根本,這一點很重要。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本段從身體的感受說起一步步遞進講述忍的重要性。能忍之人,心氣自然靜默,凡事不急不躁,能夠安然於現實生活,因此那嚴寒酷暑的交替,富貴亦或貧寒的起落,在其眼中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並不能夠影響其心。但是世間之人,往往忍得了貧寒、飢苦,卻忍不了富貴,一旦發達了,就容易驕傲自大,忘記了根本。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尉遲敬德畫像,唐代開國名將

尉遲敬德是唐朝的大將,憑藉高超的武藝,多次冒險救唐太宗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並在幫助唐太宗李世民建功立業方面也出了不少力,因此李世民對他很器重,委以重任。但是,尉遲敬德居功自傲,恃寵而驕,常常不把和自己同朝的大臣看在眼裡。一次。李世民在慶善宮舉行宴會,尉遲敬德被邀請參加。但他一看自己的上座有人,便很生氣地質問說:"你有什麼功勞,竟坐在我的上首?"任城王李道宗席位安排在他的下首,就來勸解他。尉遲敬德不但不聽,反而舉拳頭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的眼睛幾乎被打瞎。李世民很不高興地讓宴會停止了。他對尉遲敬德說:"我本想和你共富貴,然而你做官後好幾次犯法。我這才明白像韓信、彭越那樣被剁成肉醬。並不一定是漢高祖劉邦的錯呀!"尉遲敬德聽到這種極其嚴厲的警告後害怕了,心中明白自己若是再這麼驕橫下去,功勞再大也只怕性命不保,之後就能夠凡事學會忍讓,剋制自己了。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本段從四種人倫關係上講述不忍的危害。這一段可謂是張公藝的切身體會。他那樣九世同堂的大家族,人與人相處,難免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打算,所以就會有彼此之間衝突的存在,此時就要以和為貴,以忍為上。當家庭中出現一些煩惱瑣事時,要能夠以禮相讓。避免許多閒氣的產生。親人之間失去友愛,有的只是緣於很小的事情,而最終導致了難以解決的矛盾。如果能先忍耐低頭,相互往來,就可以像當初一樣友好。一個寬容能忍的人必定心慈事和,能使冤家忘其怨。而一個性情苛刻的人,一點虧都不願意吃的人,只能使骨肉之間不相親,朋友之間陌路、夫妻之間失和。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張氏族譜中的張公藝畫像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這一段張公藝列舉了歷史上的幾個名人因不能忍而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劉伶是西晉人,平生嗜酒。史學家司馬光認為他一天到晚醉酒,無所事事,且在學術上也乏善可陳。說白了,這劉伶就是一酒鬼,控制不了自己的酒癮,平生無所事事,除了喝酒還是喝酒,並且當其醉酒之時,竟然赤身裸體,毫不顧及禮節,醜態百出;(各位讀者請辯證地看待這一段文字)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竹林七賢

陳靈公是春秋戰國時期陳國的國君。他荒於朝事,散漫無度,沉溺酒色,終日遊玩嬉戲,一生無所建樹。最後因嫖宿寡婦事發,藏於馬廄裡被人一箭射死;石崇為西晉權臣,他為顯示自己有錢,就與貴戚王愷鬥富。王愷用麥芽糖洗鍋,石崇就以蠟燭來煮飯;王愷用赤石脂當塗料,石崇就用香料和成泥來刷牆。有一次,王愷把晉武帝所賜的珊瑚樹拿出來當眾炫耀,高二尺多,堪稱稀世珍寶,石崇當場用鐵如意將其擊碎,然後取出他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樹,每枝高達三四尺,光彩耀目,讓王愷隨意挑選。石崇富甲天下的炫耀為他引來了王愷的仇恨,最終令他鋃鐺入獄,人頭落地;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漫畫《石崇鬥富》

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他能征善戰,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但可惜的是他剛愎自用、特愛生氣,一旦有別人觸犯了他的自尊,或者沒有順他的意,他就會馬上勃然大怒,因此不會任用良將輔佐,也不能聽進良言相勸,最終兵敗,自刎於烏江。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演員馮紹峰、劉亦菲飾演的項羽、虞姬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大凡忍得了世間之苦或樂的人,通常都比較冷靜,不會因一時衝動而犯下不可逆轉的錯誤。看看那些監獄裡的罪犯,有的因為沒有錢就去偷去搶,有的因為一點小小的過節就動起刀子殺害生命,有的因為好逸惡勞而當起了騙子騙取他人的成果,有的因為貪婪而貪汙受賄丟失了烏紗帽住進監獄……可以說從古至今,大凡才能擔當大任的,都是堪忍的典範。那些成功人士無不是因忍而成就事業的。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慈悲的人,通常能夠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事情,這不光是做人的涵養,更是一種處世的智慧。正如俗話所說:"勇者從容,智者淡定,仁者慈悲。"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此段歌詞道出了"忍"可遠離災禍,並完備自己的人格修養。被人流言辱罵,上策是知道我與他本一體,本來沒有什麼叫辱,所以不為其怒。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麼人,他是什麼人,如果要回應他,那不就成了他一類人嗎?用這個辦法來說服自己,忿怒便可消除。忍,也要講求方法,要善於忍耐。同樣是忍,有人是要記在心中,別人觸犯我,我就把憤怒藏起來而不說,但積累的憤怒多了,那麼爆發起來,就像洪水猛獸一樣不可阻擋。這樣還不如隨時消解,不留在心中。說這人是無心的啦,說這個人無知啊,說這大概是他弄錯了,說他只看到小利,說這有多大利害關係呢?不把那個人放在心上,即使他一天冒犯我十次,我也不會在言語上表現出氣憤,神色間流露出不快,這樣忍的效果才明顯,才能真正的幫助我們成就人格。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孔子曾經說過"君子無所爭",真正心胸開闊的人,不是會處處與人計較爭執的。有些人雖然平時也具有一點忍辱的功夫,但是一旦因此遭到他人的嘲笑時,不免守不住陣腳,不能再忍,其實這還不算真正的忍。還有的人,在辱境當前時,能夠忍得住,但是事過之後,不免常會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忍耐力,這些在張公藝看來都是不可取的。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民間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之說即是這個意思。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些紛爭的起源卻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是其造成的惡果卻很大。那些挑起紛爭導致官司纏身甚至送掉性命、造成傾家蕩產的事情,其實在當初發生的時候一般都沒有什麼大的原則問題,關鍵就在於當事者不能忍,一定要爭強好勝。如果能夠一開始就忍住憤怒,過一會兒,心境也就自然平靜了,之後再去處理問題就可以減少很多惡果了。忍可以讓人寬懷大度,因此也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如此也便擁有了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唐代書法家張旭題詩曰:"張公書百忍,唐朝著勳名。天子躬親問,旌表懸門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脈長存。兒孫須當記,族遠詩為憑。"

《百忍歌》通俗易懂,談古說今,在處理睦鄰、人際關係、家庭問題上,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百忍歌》還是個人修身的準則,反映了人生的一種精神境界,也體現了家訓的重要作用。《百忍歌》不僅是張氏祖訓,而且其他各姓也在流傳誦讀,成為人們心中的和睦之道,它和清代閻敬銘作的《不氣歌》和石成金的《莫惱歌》一同成為人們修身養性的三重境界,至今對構建和諧社會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千萬個家庭的"家風"有著直接的聯繫,而看一個家族家風如何,從他們的家訓中便可看出,能擁有並深刻理解自己家族的家訓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情。


參考文獻:

《張氏宗譜》

《壽張縣誌》

《清河縣誌》

《師友雜記》

張姓為何無需“免貴”?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