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我們的感情過往,在父母身上也有跡可循。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01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身上藏有孩子的人生

日本當代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借《情人》一書,向世人展示了原生家庭如何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愛情婚戀觀,甚至成為人生悲劇的源頭。

《情人》中的主人公修子,作為一位長相清秀,經濟獨立的高級女白領,卻是個不拘於結婚形式的自由派。三十二歲還沒結婚,與一個有妻兒、經營一家兩百多人公司的社長遠野秘密在一起,這樣的關係已有四五年了。

修子不圖錢,不圖上位,甚至不想結婚。她從來不認為自己這樣的存在,會給原野的妻子帶來什麼威脅和傷害。

修子婚戀觀的形成,與她母親的遭遇有很大關係。修子的母親住在鄉下,父親經營一家海產品批發公司。經濟實力決定一個人的家庭地位,父親強勢,母親在父親面前卑微隱忍,關係極度不對等。

在修子上高中時,父親喜歡上了別的女人,乾脆棄家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父親雖然也會按時給家裡提供生活費,母親的生活倒是能將就過下去。但母親很難再見上父親一面,母親在漫長的一生裡,無時無刻飽受失落與寂寞的折磨。

看到母親的遭遇,修子害怕婚姻,害怕重蹈母親的悲劇。如其在婚姻裡受傷,還不如干脆做個圍城外的旁觀者,遊離於愛的邊緣。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弗洛伊德曾說,人的創傷經歷,尤其是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有個網友,說起自己的經歷,讓人心疼不已。白天看上去很陽光很正常的一個女孩,晚上卻常常淚流滿面,苦熬掙扎。26歲的青春年華,卻沒談過一次戀愛,害怕異性,害怕婚姻,甚至患上了輕度抑鬱。

在她上初中時,無意中撞見父親與鄰居阿姨的秘密,而這位阿姨與她媽媽往來密切,形同姐妹。那一刻她的世界轟然崩塌。

這個世上沒有永遠的秘密,媽媽隨後發現端倪。父母從此爭吵不休,家中再無安寧,氣氛壓抑到她一心想要逃離。多年來,她從未向人提及這一切過往,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人生已徹底改寫。

伊坂幸太郎說過一句經典名言:"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結婚容易,育人卻是一門艱深的學問。

父母的行為處事,價值觀念,就像空氣和水,無時不在滋養和影響著孩子。只有和睦有愛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02

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美貌、優雅與善良並存的一代女神奧黛麗.赫本,宛如天使落入凡塵。她的美超越了世間所有的漂亮。即使是這樣一位美在高處的人間天使,命運也沒有對她手下留情。

赫本6歲時經歷了父親離家出走。一面是父親的突然離開,一面是母親對父親的極度抱怨和指責,幼小的赫本承受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隨著二戰來襲,童年的赫本見證過太多的戰亂和生死,飢餓如影隨形。有時餓到不行,就躺在床上靠喝水度日。在戰爭和飢餓的糾纏中,赫本漸漸長大了。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一次偶然的機會,赫本走上了演藝之路。25歲那年,憑藉電影《羅馬假日》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以為赫本的人生從此一帆風順,殊不知,在感情上赫本迎來新的考驗。

因為幼年父親的離開,赫本對家庭格外看重。她曾說,如果結婚,自己一定要深處婚姻之中。

1954年赫本邂逅了第一任丈夫梅爾.費勒,13個年頭之後,倆人婚姻走到盡頭。39歲那年,赫本與心理醫生安德烈.多蒂相愛結婚。儘管安德烈比赫本小9歲,赫本依然愛的簡單純粹,愛的義無反顧。

為了這段婚姻,赫本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毅然宣佈息影,專心在家相夫教子。事實證明婚姻並不是僅靠一個人的努力便可成功。赫本在這兩段婚姻中,遭遇背叛,流產和傷害。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用赫本的兒子西恩的話說;"母親的兩次失敗婚姻,與童年家庭不幸有莫大關係。"

生活給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遭受生活暴擊的赫本,沒有抱怨生活,也沒有抱怨他人,而是進行自我省視,重建和救贖。赫本依然願意相信這個世界,相信愛。

睿智的赫本曾這樣與自己達成和解,"如果世界明天就毀滅,我會回顧那些有幸經歷的快樂和驚喜,而不是為悲傷、流產或父親的出走而喟嘆,回憶開心時刻就足夠了。"

愛會遲到,但不會缺席。心中有愛的人最終都會得到上天的眷顧。1980年51歲的赫本終於遇到了她一生的靈魂伴侶羅伯特。此後的十餘年倆人相濡以沫,幸福終老。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這個世界沒有不帶傷的人,人比事物更需要重建。只要願意同過去"剝離",正確面對原生家庭的痛點,然後規避它,不斷修正自己,我們的歸宿最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03

每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過錯

我們無需對原生家庭太多的苛責,應從多角度去看待,有痛苦也有歡樂。為人父母自有他們的難和痛,也自有他們的美德與過錯。

上一輩父母也許沒有情感心理這方面的覺知,不像現在各種心理知識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他們讓孩子不凍著,不餓著,身體好,成績好就是最大的成功,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考慮的自然少些,縱然心裡有千般的愛,也不善於及時向孩子表達。

一些來自童年的傷害也許是無心之舉,我們不必放大它。如果一直沉浸在過去的傷痛裡無法自拔,不願去面對和改變,這種情緒就會被複制,可以輕易地毀掉一生。

只有試著去體諒父母,理解那個時代的侷限,父母也是在為人父母中一步步成長和覺悟的。回頭看看日益衰老的父母,看到他們緩緩老去的身影,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只有學會了理解和體諒,與曾經的傷痛達成和解,既是放過他人也是放過自己。拍拍身上的塵土,輕鬆走好未來的人生路。

生命在輪迴,我們又是我們孩子的原生家庭。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為了孩子才選擇不離婚,與另一半將就過下去。其實問題的核心並不是在不在一起,而是家中是否溫馨有愛。

如果讓孩子過早介入夫妻矛盾,孩子便成了最無辜的受害者。很多孩子被動地成了媽媽的"樹洞",殊不知孩子的承受能力,小小年紀為父母的不和,揹負太多的心裡重負。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好在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有了情感心理方面的覺知。

夫妻有愛,彼此尊重,彼此溫暖。孩子只有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才能學會怎樣去愛人和享受被愛,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我們要努力讓孩子成為那個幸運的人,讓愛在孩子心中傳遞,這才是愛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們都是父母的影子,人無法改變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結語

我們的人生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帶給我們的有美德,也有缺憾。我們決定不了風朝哪兒吹,但我們可以改變風帆的航向。

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性格。"

我們不妨試著用包容之心去體諒父母,與過去握手言和,然後回觀自己,像奧黛麗.赫本一樣,去自我整合,自我重塑,不斷成長,讓曾經缺失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回來。

我們的成長,始與父母,終於自己。我們無法決定出生,卻能改變歸宿。

我是 ,一個堅持運動和碼字的酷媽。感恩幸而遇見,重拾文字之美,堅信人生因為熱愛,生命方顯精彩,一路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