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和索爾仁尼琴

走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感受他們對文學的解讀,聆聽他們對人性的詮釋。

索爾仁尼琴這樣詮釋認識:總盯著過去,你會瞎掉一隻眼;然而忘掉歷史,你會雙目失明。

索爾仁尼琴這樣解釋苦難:苦難有多深,人類的榮耀就有多高遠。

紀德這樣詮釋善良:對於心地善良的人來說,付出代價必須得到報酬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侮辱。善良不是裝飾品,而是美好心靈的表現形式。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和索爾仁尼琴

索爾仁尼琴(1918-2008年)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俄羅斯作家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無法在國內出版而在境外發表,被開除出作協,隨後獲得1970年諾貝爾獎,隨後因出版描寫極權主義的鉅著《古拉格群島》被驅逐出國,到美國後毫不留情地批評自由主義,蘇聯解體後又大罵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毀了俄羅斯,立場讓左右兩派都無法相處。他死後,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

總盯著過去,你會瞎掉一隻眼;然而忘掉歷史,你會雙目失明。

苦難有多深,人類的榮耀就有多高遠。

除了知情權以外,人也應該擁有不知情權,後者的價值要大得多。它意味著高尚的靈魂不必被那些廢話和空談充斥。過度的信息對一個過著充實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世界正在被厚顏無恥的信念淹沒,那信念就是,權力無所不能,正義一無所成。

文學,如果不能成為當代社會的呼吸,不敢傳達那個社會的痛苦與恐懼,不能對威脅著道德和社會的危險及時發出警告——這樣的文學是不配成為文學的。

紀德(1869—1951年)

安德烈·紀德,法國作家,在早期已成為多產作家。在1947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偽幣制造者》,《如果種子不死》等。

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棲息地之間,隔著我整整一生。

離你越遠,我愛你越深。現在我不禁叩問自己,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還是走向幸福的過程。

對正在尋找真理的人,相信他們;對已經找到真理的人,懷疑他們。

凡是你感到自身獨具、別處皆無的東西,才值得你眷戀。既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無法替代的人。

對於心地善良的人來說,付出代價必須得到報酬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侮辱。善良不是裝飾品,而是美好心靈的表現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