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套中人》:生而為人,我們都是別里科夫

契科夫先生的文章常讀常新,他擅長運用幽默、辛辣和諷刺的筆觸,於短篇小說內寓意深刻的道理。而在他創作的所有短篇小說中,《套中人》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打動我最深。

《套中人》圍繞別里科夫的一生,揭露了19世紀末俄國沙皇統治下的封建專制統治,對人們思想的戕害和美好本性的扼殺。

一個月後別里科夫去世了。”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作者便宣告了別里科夫的死亡,詫異的同時我們不禁存疑,到底是誰殺了他?

有人說兇手是科瓦連科,因為他的一推,讓別里科夫滾下了又高又陡的樓梯,雖然別里科夫當時感覺沒有什麼異樣,卻可能落下了隱形的致命的身體傷害,導致其最終死亡。

也有人說兇手是瓦連卡,別里科夫本就害怕他滾下樓梯這件事被校方知道,會被勒令退職。誰知瓦連卡看到他摔下樓梯後,不禁沒有安慰他,反而發出了整幢樓都能聽得到的“哈、哈、哈”大笑,她的笑聲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其精神崩潰而亡。

契科夫《套中人》:生而為人,我們都是別里科夫

曾經我在學生時期讀《套中人》時,也有以上的揣測,覺得一定是他們兩人中的一個是兇手。可是多讀幾遍《套中人》後,發現真相可能並非如此,因為害死別里科夫的幕後兇手正是他自己。

雖然別里科夫被科瓦連科推下又高又陡的樓梯,有可能存在隱性的身體傷害,但這種傷害可以通過醫學來治癒;雖然瓦連卡無意的笑聲在精神層面對別里科夫造成了刺激,但如果別里科夫是個大度的人,他也根本不會在意,更不會成為壓倒他思想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害怕這一切所帶來的想象中的嚴重後果無法承受,而瓦連卡的笑聲更是加重了這種心理負擔,才導致其死亡。所以說,別里科夫保守、固執、膽怯的思想,才是殺害他自己的真正凶手。

雖然別里科夫是契科夫先生筆下虛構的人物,並且具有一定的誇張性。可是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都是別里科夫呢?

在這個世界上,社會中的種種規定、條約,我們自己給心靈所施加的各種枷鎖,都如一個套子一樣制約、裹挾著我們。不知有多少人寧願藏在無形的套子裡,也不願面對社會上的種種變化,當然更不願承認這一切只是自欺欺人。

契科夫《套中人》:生而為人,我們都是別里科夫

一、套中人別里科夫特殊的個體現象

別里科夫是一個希臘語教師,按說受過很高的教育,應該擁有很好的心理素質,可是現實生活中他的表現卻讓人詫異不已。

就是任何時候出門,甚至天氣非常晴好的時候,都穿著套鞋、帶上雨傘,並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傘裝在布套裡,表裝在灰色麂皮套子裡;他掏出小折刀削鉛筆,那小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裡;他的臉看起來也裝在套子裡,因為他老是把臉藏在豎起的領子裡。他戴墨鏡,穿絨衣,用棉花塞住耳朵孔,他一乘上馬車,就吩咐車伕支起車篷。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就是用一個外殼包裹住自己,這樣可以給他製造一個與世隔絕的套子,就連他所教的古希臘語,也是藉以逃避現實生活的套鞋和雨傘。

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是他時時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這句口頭禪像幽靈一樣,在此短篇小說中共出現了九次,每次看到這句話我就感覺快要窒息,喘不過氣來。

別里科夫原本也有機會改變這種現狀,就是科瓦連科和姐姐瓦連卡來到這座城市和學校後,大家夥兒都開始撮合他和瓦連卡結合結婚,而且他自己也是嘗試想要改變的,在大家夥兒的慫恿下,開始經常跑到科瓦連科家去坐著,把瓦連卡的照片放到自己的桌子上。

但是由於骨子裡根深蒂固的故步自封和對於新事物的恐懼,他一直拖著不敢求婚,害怕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瓦連卡和弟弟科瓦連科一起騎著自行車遊玩,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周圍人也都表示理解和嚮往,可是別里科夫竟然嚇壞了,認為中學教師和女人騎車不像話,感覺他們不合規矩會出什麼亂子。他在第二天鼓起勇氣去科瓦連科家教導,卻不想爭執後被其推下樓梯,正好又被瓦連卡看到笑話,導致思想不堪承受想象中的嚴重後果而死亡。

現在他躺在棺材裡,表情溫和、可愛,甚至愉快,彷彿他真的很高興:他終於被人裝進了一個永遠出不來的套子。是的,他夙願得償了!

別里科夫最終的歸宿是墳墓,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因為他終於擁有了一個永恆的“套子”,在這裡他可以逃避一切他不想看到的新生事物。

契科夫《套中人》:生而為人,我們都是別里科夫

二、我們都是套中人別里科夫

套中人別里科夫是一個異類,因為他的性格實在是太反常:頑固守舊、膽小怕事、固步自封,才造成了他的悲劇。可是這種悲劇只是在他身上被放大了而已,因為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他,只是因為或此或彼的原因,沒有如他一樣強烈的爆發出來。

小說中村長的老婆瑪芙拉,一個健壯而不笨的女人,一生中從來就沒出過自己的村子,從來沒見過城市,沒見過鐵路,而最近十年,她光坐在爐子邊,只是到了晚上才到屋外去。這種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套子?

別里科夫出於“與同事保持良好關係”,每週會到同事家一坐兩個小時盡義務。導致教師和校長都怕他,卻也敢怨不敢言,只能忍受。

我們的太太們星期六不舉辦家庭戲劇晚會,就怕他知道;教士們羞於當著他的面吃葷和玩紙牌。

在別里科夫這號人的影響下,最近十年、十五年,在我們城裡變得什麼都怕:怕大聲說話,怕寄信,怕結交朋友,怕看書,怕幫助窮人,怕教人識字……

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無權無勢的中學希臘語教師可以有如此大的影響,竟然能牢牢控制一個城市整整十五年,成為一個人人都害怕的人物?終其原因,是因為他們都是如別里科夫一樣的套中人,他們只是身處其中而不自知,或者說是不想承認而已。

在別里科夫死亡後,學校和城裡的人都以為就此可以享受自由的生活。可以悲哀的是,這種恐懼的思想經過十五年的發酵,已經滲入到了他們的血液中去,成為了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他們以為的自由生活也在維持了不到一個星期,就又迴歸到老樣子,依舊那麼壓抑和沉悶。

我們在城裡住得又悶熱又擁擠,寫些不必要的文件,玩玩文特,難道這些不是套子?

我們在一群遊手好閒的人、好打官司的人、愚蠢而空閒的女人中間度過一生,我們說著、聽著各種各樣的廢話,難道這些不是套子?

小說結尾,伊凡·伊凡內奇的話語指出了雖然別里科夫已去,但是其他各種各樣的套子依然存在,他們做為別里科夫的繼承者,依然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現代社會,他們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大家。我們每個人都是做為別里科夫的繼承者,套中人一樣存活著。

契科夫《套中人》:生而為人,我們都是別里科夫

三、如何擺脫套中人枷鎖,實現心靈自由

雖然這個城市裡都是如別里科夫一樣的套中人,他們已經被桎梏了十五年,並將永遠的這樣生活下去。但是文中卻有兩個人是例外,他們就是科瓦連科和瓦連卡姐弟。

整個學校的老師甚至校長都害怕別里科夫的“套中人”做派,雖然深受其害,卻始終不敢正面指出來,只是默默的忍受著。

只有敢作敢當的科瓦連科敢於當面斥責他,並起外號罵他是“蜘蛛”,指出他背地裡進讒言的卑劣行為。並且敢在跟別里科夫談崩後,提著他的衣領把他推下樓梯。

科瓦連科也是一個富有生氣的知識分子,有自己的思想並勇於表達。他對於當時俄國的教育也是直言不諱:“你們這兒的空氣悶死人,不乾不淨!……你們這地方算不得學府,只能算是教人安分守己的衙門,而且有巡警局裡那股腐臭氣味。

他曾公開表示過,寧願去鄉下捉龍蝦、教小孩,也不願在這死氣沉沉的環境中繼續待下去。

而他的姐姐瓦連卡更是一個具有新思想、熱愛自由的人,她的出現,讓這座因為別里科夫導致的如死水一般的城市擁有了生氣。

她爽朗、活潑,敢於肆無忌憚的大笑,勇敢做自己,從來不顧及別人的看法,是這座死水一樣的小城裡真正的局外人。而她和別里科夫之間經由別人撮合的所謂愛情,也給別里科夫譜奏了生命中一抹亮麗的篇章。

為什麼瓦連卡姐弟會是這個小城裡的例外,沒有被別里科夫的套中人思想毒害,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沒有被對於外界沙皇殘酷統治下的共同恐懼同化。

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往往不在枷鎖之中。”那些小城裡不斷調戲別里科夫的居民,雖然自詡與別里科夫不一樣,但是他們已然被其思想所同化,已經擁有了共同的恐懼和退縮。

十五年期間,這些居民們因為別里科夫導致的所有的不幸,都源自於他們自身思想的桎梏。如果他們像瓦連卡姐弟一樣擁有自己獨立而自由的思想,敢於面對外界的不如意提出並堅持自己的立場,想來結局會完全不一樣。

契科夫《套中人》:生而為人,我們都是別里科夫

結語

在當時那個特定的沙皇統治社會下,思想的桎梏殺死了別里科夫,也戕害了小城所有居民,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也是他們咎由自取。

帕斯卡曾說:“人只是一隻蘆葦,是宇宙間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

人的生命雖然是脆弱的,但是我們卻依然成了萬物的主宰,這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一顆會思想的靈魂,人因為思想而高貴。

在新時代裡,希望我們都可以擺脫如別里科夫一般的“套中人”標籤,勇敢打破桎梏我們自由的心靈枷鎖,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

作者簡介:思然,寫作踐行者,想要用文字提升自己,時刻走在精進路上的90後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