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文丨卿心君悅

《連環套》,張愛玲代表作之一,以悲劇主人公霓喜為線索,用連續不斷的錯誤認知與選擇,構成了可致使一生淒涼收尾的“連環套”。

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每一次選擇,都是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下一個選擇往往會受到上一個選擇的影響,環環相扣。一旦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偏差”,很容易一步一步地踏入“無盡深淵”。

做出選擇的人,大多都是自己,最終推動錯誤“持續”發展的人,自然也是自己。一次錯誤,可能尤可補救,若是自己成為了錯誤中的“套中人”,那結局往往就會難以想象了,而張愛玲筆下的霓喜,正是其中之一“恰巧”的例子。

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從生物學家的觀點看來,賽姆生太太(霓喜,該稱呼源於她第三任“丈夫”)曾經結婚多次,可是從律師的觀點看來,她始終未曾出嫁。”

這是張愛玲在《連環套》開篇時,對作品中主人公霓喜一生婚姻情況極具概括性的總結。從這段描述中來看,霓喜的婚姻歷經坎坷與波瀾,十分不幸。然而縱觀整部作品再來評價的話,她的不幸,可能又並不值得“同情”,畢竟在多數人看來“自作自受”的悲劇雖然“可悲”,但往往又帶有“可恨”意味的。

當然作品中霓喜並不知道這些,她還是希望可以獲取身邊人“同情”的,尤其是對她童年那些“黑色”的不堪回憶,這種顏色是她的一個忌諱,在她看來代表著“貧窮與磨折”。

但是她所需要的同情,又並不是基於可憐之上的,為此她有時也會替它進行偽裝,這或許是出於虛榮,也或許是對於過去的一種逃避,不能正視不就是一種怯弱的逃避嗎?

為了逃避進行了偽裝,為了偽裝不得不去說謊,說謊是為了誤導他人,可最終很容易誤了自己。

忘記了自己究竟是處於幻想中還是身在現實裡,這就是無形之中添加給自己的一個“套”,而這個套又很容易被自己或現實戳穿。

就像晚年的霓喜提起自己皮膚為何還能保持光潤時,說是因為小時候她吃了珍珠粉,可她又說了自己童年時代是極其艱苦的,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就是被自己戳穿的例子,正像張愛玲在作品中寫到的:

“‘話又說回來了’的時候,偶爾也會迎頭撞上了事實。”

當然也像她離開第一任“丈夫”雅赫雅時,發現自己以為逃離的過去,但是從未逃離一樣,這就是謊言被現實戳穿的一個例子,張愛玲在作品中對此的描述:

“霓喜忽然疑心她還是從前的她,中間的十二年等於沒有過”。

霓喜和雅赫雅如何走到一起的呢?從作品的描述中來看,在此之前,她確實是值得同情的,幼年在養母家遭受著虐待(從她對孩子們講的一些“兇殘的古典”中可以察覺),到十四歲的時候,又被養母以一百二十元的價格賣給在香港開綢緞店的印度商人——雅赫雅。

雖說這個過程是悲痛的,但好在離開幼年的生活環境又算是一種慶幸。關於雅赫雅的出身,用霓喜的話來說:“笑掉人大牙罷了”。可實際上雅赫雅獨自從印度來到香港,白手起家,也著實令人欽佩,只不過霓喜在與雅赫雅生活的十二年,一點一點的已經發生著變化。

她對這段感情存有兩大遺憾,一是“零花錢與自尊心”,也就是尊重;二是名正言順的婚姻,對於這兩點,霓喜也自我總結出了一個因果聯繫:

“你就忘不了我的出身,你就忘不了我是你買的”

她認為,他不娶她的原因是因為過去出身的問題,不能獲取他及身邊人的尊重,畢竟在店中的夥計們也只稱她為“樓上”或“二姑”。

對於這兩點,在作品中雅赫雅也給予了一定的答覆。一方面他雖沒有給予她大量的首飾與額外的花銷,但是並沒有虧待她的吃與穿,另一方面他原本也想正式娶她為妻的,只不過:

“後來見她人才出眾,也想把她當作正頭妻看待,又因她脾氣不好,只怕越扶越醉,仗著是他太太,上頭上臉的,便不敢透出這層意思。久而久之,看穿了霓喜的為人,更把這心來淡了。”

但是霓喜沒有想到這些,她始終堅定著自己的認知,為了獲取尊重,從而採取了極端的方式:

“唯一的維持她自尊心的方法便是隨時隨地的調情——在色情的圈子裡她是個強者,一出了那範圍,她便是人家腳底下的泥。”

她開始給自己設定了又一個“套”:用姿色與自身的“手段”贏取他人“尊重”,得到婚姻,從而獲取更好的生活。

為此霓喜開始了情感放縱之路:

  • 勾搭店中的“三房客”。
  • 在梅臘妮師太間接的促成下,與外國官“米耳先生”有著曖昧。
  • 調戲雅赫雅的表弟發利斯•佛拉以及同春堂的夥計崔玉銘。

尤其是與米耳先生產生曖昧後,更讓她錯誤的以為自己憑藉姿色與手段可以與“米耳先生那樣會拿官架子的人”平起平坐,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認為自己也算是個有身份的太太,甚至還認為:

“她既會應酬米耳先生,怎見得她應酬不了雅赫雅結識的那些買賣人?久後他方才知道她也是個臂膀。”

這正是進入“套中”的表現,想要逃避幼年的“黑色”陰影,不願正視而產生了自卑,在自卑之下又錯誤的尋求瞭解脫之法。若能接受過去怎會自卑,若不自卑的安分生活,未必不能獲取婚姻。

這樣能獲取他人尊重嗎?往往只能適得其反。尊重的基礎是自重,若不自重,又怎會獲取他人的尊重。以此來獲取婚姻,那更屬於無稽之談,婚姻追求的是感情的忠貞,反其道而行的結局,只會自食惡果。最終在梅臘妮師太兩次“挑撥”下,她與雅赫雅感情告一段落。

霓喜這段悲劇的啟示:

△對過去的錯誤處理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對於霓喜來說她確實算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童年的遭遇給她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導致她後續錯誤的源頭之一。

在整部作品中,她一直在為療愈“過去”而努力,只不過真能的療愈方式是接受,而她選擇的是逃避。若可以真正的接受,或許她會多一份踏實,少一分浮躁,結局未必不會圓滿。

童年也好,過去也罷,幸運與不幸與“塞翁失馬”是異曲同工的,重要還是看自己的處理。

△對婚姻的錯誤認知

婚姻是愛情的延續,而不應作為改變命運的寄託。生活的美好,完全可以由自己拼搏努力而獲取,否則若以婚姻為媒介不勞而獲的獲取物質享受,很容易導致婚姻與生活皆一場空。

婚姻與生活,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誠然不幸的婚姻很容易導致不幸的生活,但是好的婚姻並不是以好的生活為衡量標準的,生活無法替代感情,婚姻也不是獲取好生活的工具,否則很容易出現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範柳原逆轉結局之前的悲劇。

△對尊重的錯誤理解

尊重看似是他人給予的,實際上卻是由自己獲取的。以諂媚、奉承甚至姿色為代價獲取他人的認可,這換不來他人的尊重。

尤其是部分女人,錯誤的認為眾多男人的圍繞,可以取得一定的“尊重”,就像《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起初的想法:

“得不到異性的愛,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可實際上得到的未必是尊重,只是各有所需的曖昧而已,尤其是部分婚後的女人更應注意,以此獲取所謂的男人“尊重”,其實只是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振保選擇與王嬌蕊接近的目的相同:“一個任性的有夫之婦是最自由的婦人,他用不著對她負任何責任。”

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他(竇堯芳,霓喜第二任“丈夫”)聞說你現在出來了,他把家眷送下鄉去了。問你,你要是肯的話,可以搬進來住,你的兩個孩子他當成自己的一般看待。他今年五十七,堅道的同春堂是省城搬來的兩百年老店,中環新近又開了支店。他姓竇,竇家在番禺是個大族,鄉下還有田地。將來他絕不會虧待了你的。”

這是在《連環套》中,崔玉銘在霓喜與雅赫雅分開後,前來轉告老闆竇堯芳的話。這時的霓喜已經26歲,攜帶著兩個孩子。

在與雅赫雅分開以後,她感覺到了“黑色”的過去並沒有遠離自己,面對上一次婚姻的悲劇她沒有吸取應有的教訓,因此錯過了從“套”中解脫的一個機會。

上一次婚姻的開始無法選擇,那麼這一次理應考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應該是什麼方式去獲取。幸福本應抓在自己的手中,然而她仍舊延續曾經的錯誤軌跡繼續偏離著,以找一個“上流人”為婚姻對象的主要選擇方向,以用婚姻來達到“翻身”的目的,這就是延續上一個“套”後,給自己設定的另一個“套”。

她遇到了之前有過曖昧的米耳先生,重續前情後,當他得知她已離婚後,怕承擔責任被她“敲詐”,果斷的選擇離開,這件事情的發生並沒有讓霓喜領悟到以姿色及玩弄感情來獲取婚姻的路根本行不通,可能處於“套”中的她把婚姻單純的認知為了成為“有身份太太”及獲取良好生活的工具,自卑的她從未考慮過平等的、用感情來選擇婚姻,而是一直堅持著以滿足部分男人慾望來達到目的。

隨後她又遇到了雅赫雅的表弟發利斯•佛拉,這時的發利斯已然成為了一個有錢的珠寶商人,她施展手段想要獲取他的青睞,卻遭到他的躲避與拒絕。對此霓喜誤認為:

“他如此的怕我,卻是為何?必定是動了情,只是礙在雅赫雅的份上,不好意思的。”

這種想法實屬可笑,或許她認為所有的男人都會是“饞嘴貓”,但是那也只是少數的部分人而已,所以她的“手段”也只能迎合少數人的需要,畢竟大多數有底線與責任感的人,對此是存有很大“忌諱”的。

直到這一次曾存有曖昧的崔玉銘前來轉達老闆竇堯芳的心意,她面臨著選擇,竇堯芳仍舊不能給予她婚姻,但是條件卻基本符合她的期望。按理來說,出於對自己人生負責,對於竇堯芳應予以拒絕,但是霓喜並沒有拒絕,選擇了接受,搬進了同春堂。

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張愛玲對霓喜與竇堯芳這段感情的刻畫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霓喜在上一段婚姻的缺憾,竇堯芳給予了她物質上的滿足,在家庭中“自尊心”的滿足,本來得以知足的她,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一是竇堯芳缺少了雅赫雅的“熱情”,二是萌發了操縱竇家產業的心思。

對於第一個問題,她再次施展自己的手段:

  • 與崔玉銘愈加火熱。
  • 勾搭竇堯芳的內侄(他老婆的侄子)。

對於第二個問題,她開始橫加干涉竇堯芳與他老婆之間的往來,同時或許與竇堯芳內侄間的曖昧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那麼竇堯芳知道霓喜私下的放縱作為及心思嗎?其實是知道的,不僅他知道,他鄉下的家人也是知道的,但是為何“含而不放”瞞著霓喜的原因可能就是多方面的了,許是因為霓喜可以滿足他的某些需求,許是因為霓喜為他又生下兩個兒女,許是因為自知年紀太大不願與霓喜大動肝火,也或許是對此他早有另一番打算,與霓喜生活了五年之後,他在病重將要離世之前,兌現了曾答應霓喜的諾言:

“我(竇堯芳)把英皇道的支店給了玉銘。去年冬天在那裡弄了個分店,就是這個打算。地段不太好,可是英皇道的地皮這兩年也漸漸值錢了,都說還要漲。我立了張字劇,算是盤給他了,我家裡人決不能說什麼話。”

這是為防止去世以後,他的家人不會給霓喜留下財物而做的打算,他把兩個孩子交給霓喜去扶養,出於對她的瞭解,又覺得不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她生活的未必會幸福,因此替她著想,做了如此的規劃。從這個規劃中,可以讓霓喜明白他早知道她與崔玉銘的曖昧,但是這個規劃真的是好心嗎?

或許未必,當晚霓喜得知竇堯芳在兩年前就為崔玉銘娶了親,竇堯芳騙了她,崔玉銘也騙了她。而在竇堯芳去世後,竇堯芳的內侄對她毫無偏袒與幫助。

第二次“婚姻”,31歲的霓喜在此大敗特敗。

霓喜這段悲劇的啟示:

△婚姻選擇的重要性

雖說作品中霓喜與竇堯芳的感情經歷不能算為真正的婚姻,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卻也可以給予現實中真正婚姻莫大的啟示。沒有吸取前一段感情的錯誤,倉促、盲目、目的不單純的進入新的婚姻,這段愛情最終成為悲劇,著實也是一種必然。

婚姻的意義在於對愛情的孕育及延續,併為其提供責任、道德等撐拖,在婚姻中最大的收穫是感情,所謂的家庭和睦、生活好壞、幸福與否都是隨之而來的衍生品,當選擇婚姻時不把感情作為主要標準,而把除此以外的其他因素當成衡量物時,這段婚姻幸福的指數就會大打折扣。

同時,對於二婚選擇婚姻時,應該更加的慎重,對婚姻選擇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婚姻最終的幸福指數。

△曖昧關係的悲劇性

所謂的“曖昧”,往往是指脫離真正婚姻之外的關係,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曖昧屬於愛情的一種,是比較可靠穩定的一類感情。實際上,曖昧的存在,往往是以至少一方不願承擔相對責任為前提的,它更多是以慾望、需求及利益等為根本存活的。

愛情的意義,大多是為了步入婚姻,而這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所謂的曖昧恰好與之相反,正因不用承擔責任,才會產生曖昧關係,由此來看,這種關係又怎能稱得上為類似愛情的一種。在作品《連環套》中,米耳先生的離開,竇堯芳內侄的冷漠以及崔玉銘的隱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曖昧關係不會承擔責任的一種佐證。

同時,曖昧的存在也是對婚姻愛情最大的毒藥,餘生漫長,且行且珍惜,別為曖昧的謊言、一時的放縱,毀掉原本幸福的生活,歷史及現實中事關此類的例子,比比皆是。

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把他們的關係固定化,是危險的拖累,而且也不見得比零嫖上算,可是不知為什麼,他(湯姆生)還是天天來看她。”

霓喜的第三段“婚姻”——在政府供職的英國工程師湯姆生,這也是作品中《連環套》中霓喜的最後一任“老公”。

在這段“婚姻”中,湯姆生給予了霓喜除婚姻以外所有的一切,她完成了想要成為一個“有身份太太”的志向,雖然沒有正式結婚,卻加入了英國的國籍變成了周邊人眾所周知的賽姆生太太。

他為她提供了物質生活、身份、面子及自尊心,他還給予了她“熱情”,除卻沒有完成“婚姻”的理想,缺少了她本不在意的愛情以外,這個結局看似也算是一種圓滿。

只是這種圓滿真的會長久嗎?並不會,二人的結合並不是因為感情,最初是由霓喜的姿色滿足了湯姆生的慾望,但是這種姿色隨著年紀的增長隨之退散,她漸漸的發胖了。在感情存續期間又不曾培養過感情,這段感情也就逐漸的面臨著危機。

霓喜以為給湯姆生添了孩子,自己的地位就會鞏固,這個錯誤的認知,在和雅赫雅及竇堯芳在一起時也同樣存在過,然而沒有婚姻的寄託,沒有感情為基礎,所謂的鞏固只會不堪一擊。

最終霓喜最後一次“婚姻”悲劇由湯姆生娶妻而告終。

後來雅赫雅的表弟發利斯•佛拉委託印度老婦人上門提親,這時的她仍未從“套”中走出來,她還是自信的認為:

“她(霓喜)還是美麗的,男人靠不住,錢也靠不住,還是自己可靠。”

所謂的自己可靠,是她仍舊認為憑藉姿色與手段還能獲取婚姻與想要的生活,然而實際上呢,發利斯•佛拉意在她的女兒瑟麗塔(大女兒)。

霓喜一生的悲劇,是否會在瑟麗塔的身上重演,全看這一刻霓喜的抉擇。

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從作品中已六十多歲的霓喜還認為陸醫生貪圖她的姿色來看,大女兒離婚的原因,若不是她答應了發利斯的請求,那就是大女兒還是受到了她的影響。

最大的人生悲劇,是給自己下了一個錯誤的“套”,一再錯,卻一再不知悔改。婚姻如此,一生也是如此。

張愛玲《連環套》,錯誤選擇的悲劇啟示:切勿成為“套中人”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溫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