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三月】同頻共讀,同悟經典

2020年4月5日星期日 晴天

同頻共讀,同悟經典

——“花開三月”第四季

【花開三月】同頻共讀,同悟經典

劉桂芝 周廣玲

“花開三月”成長計劃第三週(2020年3月31日至4月5日),溝通碰撞,交心融合,看到了更多的風景。

第一部分 聆聽花開的“儒道交融”

周廣玲

這周和桂芝共讀《道德經》的同時,讀完了《大學》。於是不知不覺間,感覺儒家和道家是相通的,於是和桂芝交流時也往往帶入了儒家的思維……

本週邊和桂芝一起讀了《道德經》第五十章至第五十五章。我邊讀《道德經》邊讀《大學》,所以在學習過程之中,不知不覺中會聯繫《大學》理解《道德經》,有時候也會聯繫《道德經》理解《大學》。其實,慢慢讀下來,感覺儒家和道家是相通的。我們常說儒家是“入世”的,而道家是“出世”的。有時候覺得儒家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態度;而道家則崇尚“無為而治”,感覺道家有些消極,其實不然。用心琢磨,道家是從另一個層面上的“入世”。

儒家和道家結合起來讀,挺有意思。這能讓我不至於太“認真”,也不至於“隨性”。

和桂芝一起讀《道德經》,隨時寫上幾句心得。雖不一定準確,但卻是心之所想,誠而記之。有時,我們隨機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愉悅。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有時真的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和桂芝一起讀時,我先讀在先。再和桂芝交流後,往往產生新的想法。但仔細讀來,我們的表述雖然不同,但理解的內涵基本相同。同讀經典,彼此交流,互相驗證,可以避免對經典的理解失之偏頗。這就是“共讀的好處。”

附:本週學習內容心得: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學習心得:

道生萬物,德養萬物。道生萬物是個過程,德育萬物順其自然。或許從“德畜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比如,教育孩子,應遵循孩子成長規律,不強制,不逼迫,以寬容之心,長之育之,亭之毒之。不以生之而對其妄為,應屬於具有“玄德”之父母了。一一週廣玲(2020年3月29日)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認識萬物須尋其根源,或者說尋其規律,依據根源來識識萬物。反之,認識具體事物時,需用其根源或規律來指導。做人需內觀,內省,保持自身內在平衡,方可“無遺身殃”。(周廣玲 2020年3月30日)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學習心得:

這章這章內不太好理解,是為統治者而言的。但我對其中的“大道甚夷,而人好逕。”則有些自己的體會。其實不論什麼時代,統治者或者說管理者實施管理其實很簡單,走“大道”即可。在我看來,管理的大道就是“仁政”,這是儒家的觀點,我覺得在“仁”這一點上,儒道是相通的。控制私慾,不以苛政對民,對民以“仁”,即可管理好人民。但是,大多數管理者卻不願意走“大道”,而“好逕”,喜歡利用一些嚴格的法令強制管理,與百姓對立起來,讓管理變得冰冷而缺乏溫度。

從中我們是否能得到一點啟示?對於讀書,我們的“大道”是不是經典呢?而是否很多人喜歡讀呢?一些心靈雞湯似的各種關於“術”的書籍是否相當於“逕”呢?是否很多人都喜歡讀呢?(周廣玲 2020年3月31日)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學習心得:

何以觀天下?老子的方法是,要認識身,那就“以身觀身”;要認識家,則“以家觀家”;要認識鄉,則”以鄉觀鄉”;要認識天下,則以“天下觀天下”。也就是說,要處在具體的事情上來觀察這一具體的事情。

而我們常常犯的毛病是站在同一個立場觀察其餘,這樣往往有所偏見。比如說我們要判斷數學課堂情況,就要以數學的方法論來研究數學;我想了解語文課堂情況,那就以語文學科的特點來了解語文,這樣才客觀。不過各種事物之間是相通的,在“以身觀身”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以家觀家”等類比,這樣是否更全面?(周廣玲 2020年4月1日)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學習心得: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我覺赤子之德,緣於“和”。讀到這章內容,想到了《中庸》中說到的“中和”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不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凡事順其自然,把握“度”,則可避免“早已”。

“和”即身心平衡,身心平衡則會“精之至”。修養最高境界是“復歸嬰兒。”內心至真至純而內外平衡。內外平和,心靜如初,萬事皆成。

看了桂芝的感悟,我又多“悟”了一點。


第二部分 三月的芬芳的“漸入佳境”

劉桂芝

和姐姐攜手相伴走出不一樣的風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慢慢體悟,我們在一起註定幸福無比。

本週是我和廣玲姐姐一起共讀的第三週,這一週跟上一週相比,又有新的變化。我對《道德經》的體悟慢慢由淺入深,逐步有一個門外漢融入內裡,在姐姐的帶領下,我看到了更多更豐富的景象,這是我們之前從未遇到過的。

這一週《道德經》學習五十一到五十五章,這幾章篇幅較長,難度加大,體悟起來也相對困難一些,姐姐也出現相同的感受,她說雖然自己以前已經讀過一遍,但再讀的時候發現還很陌生。和姐姐切磋交流之後,又感覺釋然了。姐姐說這就是經典的奇特之處,它需要我們反覆讀,反覆體悟,體悟不了了,就等一等,回頭再來你會發現自己又想明白了。即使一時體悟不了,也沒關係,繼續前行,說不定走到後面,前面的內容又能想通了。

下面我來記錄一下這五章的體悟: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學習心得

“道”生萬物而不加控制,以自然的狀態用“德”去養護萬物。這是老子道德觀的基本內涵,它要求人們能夠排除私心雜念,一切順應自然,遵循大“道”,從而實現人的心靈真正的昇華。

比如: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順應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培養他,而不是過度控制或拔苗助長。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學習心得

這一章老子告訴我們只有認識了“道”才能夠認識萬事萬物。因為萬事萬物都是遵循“道”的。要想認識“道”還要摒棄私心雜念和個人偏見。對“道”的追尋不僅需要向外探求,更需要反躬自省。

在做人上,不耍小聰明,懂得收斂內省,這樣才不會遭遇禍患。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學習心得

這一章是老子對統治階級的警告。老子認為,統治者也要遵循“大道”。若不行“大道”必將是自取滅亡,統治者若能遵循“大道”,老百姓自然而然就能過上富足而和諧的生活。

在一個企業當中,管理者只看到了員工的問題,卻沒有看到自己領導不力,“管理者有病、讓員工吃藥”,此言話糙理不糙。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只有管理者自己不斷地提升,員工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機會。

同樣的道理,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是三間屋子裡的“土皇帝”,我們是有話語權的“統治者”。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我們只看到學生的問題,卻沒有想到是自己能力欠缺。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是不斷的學習,讓自己的能力、學識都在學生之上,才能更好的為人師、更好地服務於學生。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學習心得

老子在這一章中講了修身之道。它呈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的境界。一個人的道行越高,德行越廣,事業基礎就越深厚,後世影響越長遠,這就是一個人的修身之道。看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大體上就能知道他一生的成就。看一個家庭的家風所在,就能知道這個家庭未來的發展。正所謂“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在結交朋友的時候,我們更願意與那些德行比較高的人為伍。由此可見,要先修好自己的德行,才能去影響他人,乃至於社會。也是姐姐送我的“德不孤,必有鄰”。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學習心得

這一章老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有“大道”的人,應該是那種嬰兒般初始的狀態。就是開頭第一句: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我們工作之初的初心猶如嬰孩之心,真誠、純粹、質樸、天真、可愛。隨著事業做得越來越大,小我被激發,就會慢慢遠離初心。剛畢業的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就表現的特別地親近,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這樣的老師也成了學生最喜歡的人。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自己漸漸被外界所侵染,初心靜靜地遠離自己。那份最初的天真和真誠漸漸地遠去,不好的念頭侵蝕到自己,也就成為一個凡夫俗子。此章讓我領悟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道理,之前聽這句話一點感覺沒有,現在知道初心指的是什麼了,忘記初心的原因是私慾的膨脹造成的。

這一週我依然堅持寫千字文,每天耗費一小時,與之前偶爾寫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寫得更流暢了,也耐讀了。思考力也增強了,有時候靈感會有,但成文比較困難,說明寫得功夫還差得遠。讀和寫是一個讀書人的左膀右臂,讀是輸入,寫是輸出,會讀才能善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