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的經驗靠近

俄狄浦斯期的兩種恐懼的區別,在女孩身上原發的俄狄浦斯恐懼來自於非共性的帶有性慾望誘惑的父性自體客體而非來自情感接受的父性自體客體,來自競爭對立關係的母性自體客體而非懷有驕傲愉快的母性自體客體,相反男孩原發的俄狄浦斯期恐懼來自於帶有性慾誘惑的母性自體客體而非來自情感接受的母性自體客體,或來自競爭敵意的父性自體客體而非驕傲愉快的父性自體客體。

次發的恐懼繼發於兒童把注意力針從對維持生存的雙親自體客體源泉的深層次關注轉移到對心理社會張力,不論兒童的恐懼如何被幻想所渲染的關注之後,這些張力發生在情感與自信的態度解體之後,此時兒童經驗到病態的性慾驅力和破壞性敵意,它們與自體的破碎和虛弱同時出現,在俄狄浦斯期因為雙親未能對孩子給予成功的回應,兒童自體的缺陷就緊接著出現了,由於一個既能夠感受到情感的健康愉悅以及與某階段要求相符合的性慾的功能,又能夠在追求目標時表現出自信堅定的牢固的整合了的自體未能進一步發展出來,我們發現他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持續的經驗著愛的碎片(性幻想)而非愛本身,持續經驗自信的碎片(敵對幻想)而非自信本身,並對這些經驗,他們總是包含著童年期不健康的自體客戶經驗的復活,產生焦慮反應。


自體的經驗靠近


明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諮詢AB段學習,持續學習心理學十年,精神分析取向,沙盤遊戲指導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跟隨精神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專業心理治療師學習,接受精神分析個人體驗二百小時,每週固定接受精神分析小組成長學習持續四年。堅持分享經典專業心理學知識,只為心理學愛好者能共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