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為生活增添美

不止一次談詩,我對詩的理解尚淺薄。但一直覺得詩是很個人的東西。是承載著自己的生活經歷、閱歷,以及情感、心境的一種載體。喜歡詩的人只是喜歡上了一種表達,用這種方式表達生活或感悟,你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思索的方式或情感沉澱後不自覺的流露。它以直白的,隱晦的,熱烈的,恬淡的方式,以詩的語言作為情緒的出口表現出來。

那些能引起共鳴的詩句除了語言美,韻律美,所創設的意境美,更重要的是在某種程度上與人們的精神達到契合,符合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認知,並引起悠遠的思索,給人以意猶未盡、繞樑三日的綿長之感。比如木心的《從前慢》,他的很多詩我都讀過,但依然以這首詩為最。因為它最生活,最有煙火氣。像一張老照片,像一幅泛黃的畫,像一個人邊走邊寂寞的呢喃。在如今這個什麼都講究效率,講究速度的時代,這首詩勾起了我們對往昔慢生活的回憶與留戀。

我們都曾經在那個時代生活過,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好。物質匱乏,生活極不富裕。但現在看來卻有了難以言說的質地與光澤。等一封信要通過郵局等很久。我們在信裡訴說著思念,訴說著心情的種種,然後再慢慢的等。這份心情會被拉得很長,距離的遙遠,空間的限制依然阻擋不了我們情意綿長的心。這份翹首以盼,這份被拉長的等待與欣喜與思念是現在早已體會不到的心情。表達了人們對往昔的懷念。更是對流逝歲月的不捨以及對快節奏的厭倦。從前慢,慢的是什麼?是節奏,是心境,是光陰裡對一個人或事物的細緻入微、綿裡藏思,是最動人的風景。

很多詩句都是在這種不露聲色的敘述勾描中打動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某根心絃,產生漣漪,產生盪漾,產生共鳴。這些詩句並不高深,卻無比溫暖。但即使不高深,詩句的表達也總是欲言又止、欲說還休、意味深長的。孫玉石在《新詩十講》中說,詩的傳達應是"像夢一般地朦朧的""洩漏隱秘的靈魂"的"吞吞吐吐的東西",它的動機是在於"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我喜歡他說的吞吞吐吐。這是一種隱晦的表達,和自己的情緒有關,很自我,帶一種陌生的熟悉感,並帶著疏離的神秘氣息。梁啟超曾嘗試用西方文學研究的方法,用"寫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這三種觀念,去梳理中國古典詩歌。肯定了象徵詩的價值和神秘美的意義。

我不知自己寫的算不算詩,但很喜歡用象徵的手法來表達變幻莫測的心情。書中說,寫實主義是描寫出來的,浪漫主義是呼喊出來的,而象徵主義是烘托出來。烘托,就是詩人不把自己的感情直接告訴你,而是創造出一種與感情相契合的詩化了的物象,從而把自己的感情、智性,一點兒一點兒暗示象徵給你。我們讀詩,要通過直覺感悟、理性思索、反覆琢磨,弄清楚這首詩裡的意象、蘊蓄和烘托的內涵。特別喜歡聞一多的這幾句詩~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鐵罐上鏽出桃花/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喜歡這種反差極大的對比描寫,給醜穿上美的精緻,達到更強的視覺效果以及更為深刻的思想性。

生活本身並不美,但要試著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美。詩可以幫我們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