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愛一個人,就離他(她)遠點

前幾天看到一位po主這樣吐槽:

自己的丈夫在衛生間,婆婆直接就進去了,沒有敲門,沒有提醒。

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然而無論跟婆婆說過多少遍,別在自己兒子處理私事時跑進去晃悠,她都完全不聽。無論兒子是在上廁所,還是在換衣服,她都毫不顧忌。

甚至兒子洗澡的時候,她還非要過來給他搓背;晚上睡覺還老是在臥室門外偷聽,還會偷來開門。這讓新婚不久的po主非常鬱悶,他們要是在辦事兒婆婆是不是還要來觀戰?

她後悔跟婆婆住在一起,甚至開始後悔結婚了。

下方卻有不少評論認為po主小題大做,

“都是親生父母,這樣怎麼了?我媽bra都不穿在我面前晃悠我也不在乎。你心裡想著是什麼才看到什麼,老人做這些是完全可以理解寬容的!”

這些人故作中立,以為自己高尚,實際上毫無原則,助紂為虐。

老人要是神志不清了還可以寬容,可神志清楚、意識清晰時,這種情況就不能再模糊對待,一味寬容。

合理界限是家庭成員能有持續良好互動的基本保證。

再親密的人之間,哪怕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應該保持距離,不要過多介入對方的私人空間。

“你身體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有什麼不能看”

“我連你身上幾根毛髮都清清楚楚,還介意什麼”

“這個家是我的,進自己家需要敲門麼?”

……

這些本身就是極度錯誤的想法。長時間這樣“沒有距離”的活動,只會增加困擾和尷尬。

愛一個人是尊重他,而不是困擾他

保持距離,相互尊重,給彼此一個舒適空間,才是維護感情穩定之道。

有讀者小蒙向我抱怨過,她的大學室友小A,一熟悉起來就各種沒有分寸,讓她十分心煩。

小A很喜歡依賴別人,總是頻繁地向她借用充電寶、筆、紙;身體一不舒服就要找她借各種藥,甚至連上廁所的紙巾也要問小蒙借。

在小A眼裡,她和小蒙是“不分彼此”的。她喜歡窺屏,無論手機還是電腦,只要小蒙在看什麼東西,她都要來湊一番熱鬧;隨便坐、躺小蒙的床,用她的東西,而且不復原,即使小蒙多次表示不喜歡這種行為還是無果。

三番五次這樣,再怎麼好脾氣說都沒用,小蒙耐心也磨沒了,只想離她遠一點。

關係再好,也不能像牛皮糖一樣纏著別人。

在和別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都應該保持距離,不是不交心,而是給對方的心留下一小片空間。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婚姻,都是如此。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夫妻,因一方太過敏感多疑,於是不給另一方任何喘息空間,不允許有任何一個“死角”或“隱秘的地方”,一定要做到全面掌控。

然而這樣的做法只會讓伴侶有窒息的感覺,讓對方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從而產生後退、逃避的想法。而一方越是厭倦、後退,另一方就越是不安,越要糾纏。

就像一隻寒冷的刺蝟一味地向對方擠靠,完全不顧對方已經被自己的刺扎得鮮血淋漓,也沒有意識到這樣自己也會被對方的刺扎傷。

這樣惡性循環,只會讓彼此關係越來越糟。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張圖片,世界上很多國家公園裡都是長椅,唯獨芬蘭都是單人椅。而且每把椅子之間都按照90度旋轉沿路擺放,確保坐在椅子裡的人互相看不到對方。

這個非常不喜歡寒暄的國家,連排隊都是每個人之間保持固定距離。

很多網友都評論說這是自己的理想生活狀態,因為國內總是喜歡熱鬧、寒暄,多數人從小被逼著積極和別人說話,積極“關心”對方,拉近距離,否則就會被扣上“冷漠無禮”的帽子。

其實我們不必強求自己變成一個熱絡、不分距離的人,人與人之間距離過近,生活質量也會隨之降低。

保持距離,不是讓你冷血,不是說要和別人漸行漸遠,擺出一副高冷的姿態;

而是讓你給對方、也給自己留一些私人空間,讓彼此都能活得隨意舒適,同時做人保持自己的一點點神秘感是最好的狀態。

你依然可以保持熱心,有忙就幫,朋友難過了就安慰,但也可以更加自由。

我想誰想擁有獨屬於自己的空間,不管物理上還是心理上。

再親密的關係本質上也不是“藤纏樹”,而是兩個獨立的人。

最好的關係,就是給彼此留些距離,給對方留出一片自由飛翔的天空,也給自己留下一塊可以馳騁的領地。

惟有親密有間,才能最大限度的感受美好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