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說到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晉東南的老老少少幾乎無人不曉,她的“愛珍腔”風靡山西晉城、長治兩地。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看愛珍戲,四五夜不睡;聽‘愛珍腔’,四五瓶不醉。”張愛珍主攻青衣、小旦,從藝40多年,唱遍了晉東南的城鎮村莊。她唱的上黨梆子較之過去的老上黨梆子,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成為“上黨梆子一絕”。有專家如此評價“愛珍腔”:“行腔婉麗,吐字真切,韻味十足。高音區清純明麗,上下通透;中音區圓潤甜美,哀婉纏綿;激情時聲震雲天,撼人心魄;委婉時柔情似水,風情萬種。‘愛珍腔’腔以情出,腔行情濃;以情制腔,腔盡意不盡。”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上世紀80年代初,是“愛珍腔”剛剛誕生的時期。張愛珍主演的《皮秀英打虎》無論到哪個村莊演出,都是要演兩場才能基本滿足觀眾的需求。一次在高平米山演出,由於觀眾太多,一些觀眾擠不進劇場,致使一次次拉開的幕布又一次次關上,最後硬是關了劇場的門才開了戲。當《皮秀英打虎》被拍成電視劇後,因為當時很多村裡只有村委辦公室才有電視,所以就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有個村莊村委辦公室人擠滿了,外面的老百姓為了看到電視,將窗玻璃都砸碎了。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看上黨戲可以說是晉東南地區老百姓最大的娛樂活動。張愛珍在臺上演戲,臺下的掌聲、喝彩聲,往往經久不息。能觀賞到張愛珍的演出,老百姓們就興奮得奔走相告,如果很遺憾地錯過了機會,他們就會垂頭喪氣。一些村莊如果請來了張愛珍所在的劇團,而不能讓大家盡興地觀看張愛珍的演唱,老百姓簡直會發瘋呢!也是上世紀80年代,張愛珍懷孕的時候,因為考慮到待她坐月子時,她的戲需要其他人來代替,她就在這時開始訓練她的學生,讓學生代她上臺演一齣戲的第一場,然後她好接著演;不料,學生剛出場沒唱幾句,臺下的觀眾就亂哄哄地喊:“換!換張愛珍!”於是整齣戲便從頭開始,由張愛珍一直演下來。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剛生了孩子幾個月時,她還沒有正式上班,一次她所在的劇團到長子縣西南呈村演出,第二天一早,她正在照料身體有些不舒服的孩子,團裡的領導來叫她了,說是因她沒到,昨晚村裡人很不高興,連幕布都沒讓掛。張愛珍只好抱上尚未完全好轉的孩子趕往相距近百里的西南呈。在張愛珍的演藝生涯中,常常一齣戲謝幕後,張愛珍回到後臺卸妝時,就有觀眾跑到後臺,站在一旁看她;她走出劇場往住處去,也有人一路跟著,還不時跑到她前面,回過頭來看她幾眼,直到她上車了,那些人才回去。上世紀90年代末,一次張愛珍在屯留縣崔蒙村演出,一位平時不愛言語的80多歲的村民,看完戲後,很想見見張愛珍,就勇敢地去了後臺,說明自己的來意;當他見到張愛珍並和張愛珍握手時,激動得手都發顫呢。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張愛珍的成就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為了戲劇事業,她真可謂費盡了心血和汗水;而“愛珍腔”的形成和發展,也是經歷了漫長的孜孜求索的過程。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張愛珍自幼飽受故鄉高平鄉曲民歌的薰陶,1972年,13歲的她考入高平縣“青年文藝培訓班”,開始正式學習上黨梆子。那時候,因為張愛珍嗓子出眾,老師對她的唱腔訓練一直非常嚴格。早晨喊嗓,要求她由低而高,先把嗓子喊熱,再漸漸升高,放大,還要求她把丹田氣練好,把腦後音練好。無論嚴冬酷暑,風霜雨雪,她從沒間斷過訓練。為了使手、眼、身、法、步做到相互協調,學員們每天都要練踢腿、下腰、拿大頂,張愛珍非常刻苦,每次從基訓課上下來,都是汗流浹背。在學戲的過程中,張愛珍也從不怕髒怕累,該跌下身來時,即使地上有一潭汙水,也毫不猶豫地跌入其中。就這樣,五年下來,她的嗓音更加清脆悅耳,底氣也足了,表演也是有架有勢。在校學習時,她在幾個現代摺子戲中飾演女角,她的演唱才華才剛剛顯露了一些,已令專家們大為驚訝。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自“青訓班”畢業後,張愛珍被分配到高平人民劇團。劇團從京劇移植了《蝶戀花》,張愛珍被委以重任,飾演主角楊開慧。為了演好這出戏,張愛珍和同事們赴北京觀看京劇《蝶戀花》。張愛珍認真琢磨李維康的唱腔、表演,從中領悟到了藝術的真諦。當上黨梆子《蝶戀花》在高平上演後,引起了轟動,在小小縣城連演20多場,場場爆滿。地區文化局的領導也親自率領“三團一校”演職人員,前來觀看學習。初出茅廬的張愛珍,即顯示出駕馭上黨梆子的非同尋常的能力。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傳統古裝戲很快就開始在全國上演了。由於在“青訓班”學藝時,沒有學過古裝戲的身段動作,張愛珍就虛心向團裡的老演員求教,經過一番苦練,補上了這一課。1979年,張愛珍排演《皮秀英打虎》,通過唱片反覆學習上黨梆子名家吳婉芝的唱腔,1980年,她以飾演《皮秀英打虎》中的皮秀英,在晉東南地區獲得青年優秀演員一等獎。後來,吳婉芝正式收張愛珍為弟子,張愛珍得到了吳婉芝的真傳。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1981年,張愛珍被調入高平上黨梆子青年團,該團在排練《皮秀英打虎》時,張愛珍仍飾演女主角皮秀英。在幾年的演出實踐中,張愛珍已經多次琢磨過上黨梆子的聲腔改革,她像其他一些有經驗的老演員一樣,認為上黨梆子粗獷激昂有餘,細膩委婉不足。這次為了表現皮秀英豐富複雜的心理活動,她和音樂設計馮來生配合,將皮秀英的一些唱腔作了大膽改革,如為了表現皮秀英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她情竇初開的微妙心理,將“藤羅架上藤花開……”四句唱詞,在原先的“四六板”中糅進行腔簡捷的“一串鈴”和旋律優美的“葡萄架”,令觀眾聽後感到韻味無窮,愉悅之情頓生。改革後的《皮秀英打虎》在晉東南地區連演數百場,觀眾大飽眼福。張愛珍因演《皮秀英打虎》中的“吵窯”一折,在全省青年優秀演員評比中,獲一級青年優秀演員獎。類似《皮秀英打虎》的唱腔改革,在張愛珍後來的演藝生涯中不斷地進行,“愛珍腔”由嬰兒期、幼兒期逐漸步入豆蔻年華,直至成熟期。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1986年,市上黨梆子劇團對傳統戲曲《殺妻》作了加工,此時,張愛珍被借調到該團飾演劇中女主角王玉蓮。王玉蓮的“窗前梅樹是我友”一段40多句原是念白,為了讓其更加感人,音樂設計馮來生、吳寶明將其改為成套的唱腔。如果是傳統的垛板一直唱下來,難免顯得呆板冗長,張愛珍提議,能否像《洪湖赤衛隊》中韓英唱的“娘啊娘,兒死後……”那樣,給人又激烈又哀婉的感覺?這樣,這段唱腔開頭就設計成了“撲垛”,中間又反覆插以“撲垛”。唱出後果然不同凡響。40多句,悲痛,纏綿,一氣呵成,驚天地,泣鬼神,被觀眾譽為“千古絕唱”。許多男女戲迷,都暗中跟著張愛珍的演唱學會了這一段。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用聲腔來刻畫人物一直是張愛珍的長處,“腔是骨架韻是魂”,張愛珍的演唱就是特別有韻味。1988年,她在《兩地家書》中飾演女主角卓文君,演唱更見功力,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入情入理入畫入意,成為“愛珍腔”的又一高度。上世紀90年代,張愛珍擔任上黨戲劇院第二演出團團長後,排演的《柴夫人》、《路魂》、《塞北有個佘賽花》等戲,都在不停地探索,創新。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出色的演唱使張愛珍獲得了一連串的榮譽,其中,1991年榮獲的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5年榮獲的第三屆中國唱片“金唱片”獎,尤其令喜愛她的觀眾們感到歡欣。2009年,她被選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黨梆子代表性傳承人。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榮譽並未使張愛珍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她熱愛藝術,熱愛上黨梆子,無論外界怎樣好評如潮,她都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的演員,從最初從藝直至今天,她每天都沉浸在上黨梆子中,琢磨一字一句,一腔一調。她的演唱境界如今已經很高,在演唱時,她的唇、齒、舌、喉、牙都是有講究的;每一個字怎麼唱,怎麼拖腔,在哪裡停一下,她也都是要研究的。她的唱腔中含有多個音色層,含有不同的意境,她的聲音甚至能夠讓觀眾聽出角色的年齡、性格、成長環境等等。誠如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說,張愛珍的演唱如同 “繡花”。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是的,“愛珍腔”成熟了,這與張愛珍廣闊的胸襟、勇於探索的精神分不開。她不僅善於從上黨梆子傳統中挖掘精髓,善於向老一輩上黨梆子藝人學習,而且善於從京劇、豫劇、評劇等其他劇種,甚至現代歌曲、古老民歌中汲取養分,同時,音樂設計馮來生、吳寶明 ,鼓師範文正、王書忠,琴師韓保國等人給了她有力的支持和配合。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2011年5月26日晚9時6分,央視戲曲頻道“九州大戲臺”欄目播放了張愛珍的上黨梆子個人演唱會。富麗堂皇的舞臺美術,意境深邃的民族音樂,加之不時點綴其間的清雅淡遠的女子合唱,託舉出張愛珍那獨具特色、流光溢彩的“愛珍腔”。上黨梆子昆、黃、羅、梆等多種聲腔,通過張愛珍迷人的嗓音繚繞在千千萬萬聽眾的耳畔。這是一臺全新的上黨梆子的盛宴。不僅讓上黨梆子戲迷過足了癮,也讓全國眾多的戲曲愛好者、音樂愛好者得到極大的藝術享受。在上黨梆子歷史上,個人演唱會走進萬人矚目的央視戲曲頻道還是第一次,其中豐富的音樂語言讓人陶醉。第二天一大早,張愛珍剛開了手機,就有戲迷朋友打進電話來:“張老師,昨晚在央視看了您的個人演唱會,真是太棒了,太令人激動了!”

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和她爆火的“愛珍腔”

“愛珍腔”正在成為我們的一大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