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一千年前的《寒江獨釣圖》放大十倍後?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篇小學詩詞《江雪》下還有一幅插畫,一老叟乘一葉扁舟,獨自在冬天的江邊釣魚,此畫就是馬遠的傳世佳作《寒江獨釣圖》。

一.《寒江獨釣圖》賞析

《寒江獨釣圖》為宋代馬遠創作的一幅山水名畫,縱26.8釐米、橫50.3釐米。此畫原本藏於圓明園,1860年列強火燒圓明園,日本在混亂中將這幅傳世名畫擄走日本,現藏於東京國立美術館。

驚奇!一千年前的《寒江獨釣圖》放大十倍後?

《寒江獨釣圖》

縱觀全圖,寥寥數筆卻意境十足,不見江水,卻彷彿可以讓人感覺到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船頭的老人手持釣竿,背對我們,眼神凝視著前方,淺看似老叟專注著釣魚,似乎下一秒就有魚兒上鉤,細瞧卻又似經歷了無窮苦難,孤獨的神態。畫中並無冬天蕭瑟的景象,蜷縮漁翁的軀體神態卻將寒意逼人的冷冽直接滲透出來,簡單的構圖,大面積的留白這正是國畫中虛與實結合運用的最高體現。

二.《寒江獨釣圖》放大十倍後

驚奇!一千年前的《寒江獨釣圖》放大十倍後?

《寒江獨釣圖》放大十倍後老叟垂釣截取部分

驚奇嗎?當此圖放大十倍後你會驚訝的發現老叟手持的正是帶著絞輪的海竿,也有說是帶著八卦輪的盤車釣,而這一切多麼像今朝的釣魚工具啊!這也說明至少1000年前的今天,釣具已經和現代大致相仿。釣魚文化在宋代也是相當發達。

同時,唐詩《小兒垂釣》中寫道: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其中‘蓬頭稚子學垂綸’中的“垂綸”也是指這種絞輪,八卦輪。

三. 延展閱讀,中華文化中的釣魚歷史

釣魚運動,起源於古代人對食物的追求,可追溯到十幾萬年前。

1954年-1957年在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主持下對西安半坡遺址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發掘,其中發現了大量骨制魚鉤,足以證明,釣魚運動在新時期時期就已開始。

正如《中華風物探源》(郭伯南等著)中所說:“中國釣魚史至少已有7000年”。那時的摸魚、叉魚、棒魚、射魚、網魚和釣魚,都是古代人謀生的勞動手段。當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發展到封建社會時期,才逐漸形成了一種體育運動,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驚奇!一千年前的《寒江獨釣圖》放大十倍後?

半坡博物館中鯉魚胸椎所製成的魚鉤

後自先秦漢魏至唐宋時期,釣魚運動又被文人墨客所喜好,垂綸之詩,投杆之文,坐釣葉舟之丹青,不絕如縷。正如春秋所編之《詩經》中的《採蓮》中所寫“……之子於狩,言韋長其子;之子於釣,言論其繩。其釣維何?…….”正是描繪了釣魚的景象。

漢代卓文君的《白頭吟》,唐代沈全期的《釣竿篇》,孟浩然的《萬山潭夥》,大詩人李白的《行路難》,白居易的《渭上偶釣》等這詩詞都描繪了文人墨客對釣魚的喜愛和追求。

晚年的杜甫,宋代大文豪蘇軾,書法家黃庭堅和愛國詩人陸游都多次作詩以抒釣魚情懷。多少文人墨客以此樂為雅興,寫下了精妙絕倫流傳至今的詩詞。

四. 總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釣魚文化也伴隨著一路發展,上至王侯將相,為漁趣所釣。下至平民百姓,為生計所求。古人都以此為生計來源,高雅樂趣,爭相追逐何況今人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