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詩意成為別人夢魘的時候,你意識到了什麼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當我們吟誦起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通過詩人們傳神的描繪,我們眼前似乎真出現了一群通體潔白羽毛的水鳥,正輕盈瀟灑地飛過。

今天在野外的水產養殖基地,我有幸見識了這種水鳥,三三兩兩散落在不遠處的泥灘或是水塘邊,不時掠過水麵,的確是非常漂亮的畫面。

我問養殖戶:“這就是白鷺吧?不容易看到哎!”

“我們情願不要看到它,天天來吃魚吃蝦吃螃蟹,都快煩死了。現在保護生態不讓打鳥,我們燃放鞭炮驅趕也起不了作用。”養殖戶顯得很無奈。

我聽了心裡落差很大。原來,詩句中的美好並不是對所有人都能引起共鳴,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心中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你的詩意成為別人夢魘的時候,你意識到了什麼

作為一個看客,我留意的是風景,體會到的是現實的畫面和詩句情境的某種關照,感受到的是自然之美。而對於養殖戶呢,美麗的白鷺對其形成的是一種危害,他感受到的是一種損失,哪裡還有心思去欣賞什麼美呢?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留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同樣的一本書,因為觀者的社會角色不一樣,關注的重點也是千差萬別。

其實無所謂誰對誰錯,有一天你的角色變了,對同一事物的態度也會自然而然隨之改變。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往往由此而產生。我們都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常常會為別人不理解自己而煩惱、憤怒或是悲傷。然而捫心自問,有多少時候,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換位思考?不要說陌生人,即便是同事、朋友甚至親人之間,不也常常會因相互不理解而鬧得不愉快嗎?

你可以堅持你的看法,因為很多時候,你的看法並沒錯。但你要記住,那只是你站在自己的角度產生的認識。別人的看法和你不一樣也並不代表是別人錯了,站在他的角度而言,也常常正確無比。

我們要做的,或許應該是在堅持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轉換一下角色,試著從對方的處境中去看待同一個問題,體會別人觀點產生的原因。當你真正理解了他人,其實一切也就釋懷了。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那個水產養殖戶已經轉行了,他開起了旅遊公司。一個秋日的傍晚,他正陪著客人漫步河堤,忽見一隻野鴨在不遠處翩翩飛起,他是不由自主來上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是罵上一句“討厭的野鴨子,我見到你就煩”呢?

答案或許不言自明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