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文丨卿心君悅

如果對生活失去了希望,那麼不妨看一看1946年上映的影片《生活多美好》,或許在這部黑白的影片中,能夠找到在生活裡所忽略的色彩。

不用質疑這部影片的內涵,2006年,《生活多美好》被美國電影學會(AFI)評選為“百年百部勵志電影”的榜首;也不要質疑這部影片的價值,2004年,英國BBC將這部影片列為“未獲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的第二名(第一名為《肖申克的救贖》)。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紀德在《紀德日記》中曾寫道:

“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棲息地之間,隔著我整整的一生。”

而我們從這部影片中,所看到的就是夢想折翼,迫於現實的一生,主角喬治·貝利曾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期待與熱情,卻在生活中不斷向現實妥協,當生活陷入絕境,想以死亡來實現生命最後的價值時,意外的領悟到了生活與生命的真諦。

這篇文章就基於影片中主角的一生,來探索黑暗生活背後的光明所在。

夢想與現實的碰撞,似乎熄滅了對生活的熱情與希望

影片開始於喬治·貝利即將結束生命之前,在魔幻的色彩下,凸顯了喬治·貝利死亡前的絕望,似乎能夠挽救他生命的只有上帝(但最終拯救自己的還是自己),當上帝被無數的祈禱聲驚醒,決定派二級天使克萊倫斯前去拯救時,上帝向克萊倫斯講述了喬治·貝利的一生與選擇死亡的原因。

喬治·貝利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父親與喬治·貝利的叔父共同經營一家房屋貸款公司,但經營主旨不在於盈利,而在幫助所在小鎮中的窮人能夠住上屬於自己的房子,所以喬治·貝利一家並不富裕,同時,父親的公司還時常受到當地首富波特先生的刁難,因為波特先生一直覬覦父親手上的房產與貸款業務。

喬治·貝利有一個弟弟哈利·貝利,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九歲那一年,喬治·貝利為了救弟弟,左耳失去了聽力,但喬治·貝利並沒有因此消極下去,不久去小鎮上的藥店兼職,期間藥店老闆高爾先生因沉溺喪子之痛險些開錯藥入獄,幸虧喬治·貝利發現及時,才讓高爾先生免於一難。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之所以前去藥店兼職,是因為喬治·貝利年少的一個夢想,離開小鎮周遊世界各地,成為一名探險家,但家庭不富裕,只能自己掙錢。但是這個夢想並沒有隨著努力而實現,反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每次與夢想觸手可及時,皆被現實打敗。

第一次因現實放棄夢想,是在喬治·貝利即將離開小鎮上大學時。他曾和父親與弟弟達成約定,幫助打理父親公司的業務直到攢夠學費去上學,由弟弟接手父親的公司。可就在即將上大學離開時,父親意外去世,喬治·貝利在董事會上阻止了波特試圖解散父親公司的計劃,但也因此不得不接受董事會提出的條件:接替父親的工作,否則便同意波特的建議。喬治·貝利,為了不讓父親與叔父25年的心血毀於一旦,也不願讓波特的奸計(剝削小鎮窮人)得逞,無奈下向現實妥協,將學費給予了弟弟上大學,約定畢業後回來接替他的工作,到時他再去完成夢想。

第二次因現實放棄夢想,是在弟弟哈利·貝利畢業後。弟弟在大學期間結了婚,婚後岳父給予了他一份前途似錦的工作,喬治·貝利在弟弟回家後得知此事,為了不耽誤弟弟的前途,又一次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第三次因現實放棄夢想,是在喬治·貝利婚禮當天。喬治·貝利選擇留在小鎮工作後,與從小就鍾情於他的瑪麗結婚,他原本想用收到的禮金進行一次完美的蜜月,以此慰藉自己旅遊的夢想。然而公司出現了危機,波特操控了銀行,讓公司資金無法正常運轉,以此想讓小鎮的窮人投入自己的剝削計劃裡,最終,喬治·貝利用禮金化解了那一場風波,旅遊的計劃破滅。

就這樣,喬治·貝利一次次的妥協,讓他始終無法觸及夢想,婚後,與妻子生活在一所荒廢多年的老房子裡,有了兩個孩子後,生活的很緊張。後來發生了一次戰爭,戰爭過後身邊的人都有所成就,曾中意於他妻子的山姆成為了富商,喬治·貝利的弟弟在戰爭中救人立功並獲得了國會榮譽勳章,而喬治·貝利則始終留在小鎮,期間又多了兩個孩子,讓一家人的生活更為窘迫,他每一天都工作的很晚。

然而,這種落魄艱苦的生活也沒有維持多久,又發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喬治·貝利的叔父弄丟了給銀行結算的資金8000元(叔父無意間將錢給予了波特,波特選擇了隱瞞),這筆資金若無法及時補上,喬治·貝利則面臨牢獄之災(他會選擇頂替叔父入獄)。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陷入困境,情緒低落的喬治·貝利看到家中的簡陋,大發雷霆,回顧自己的一生,感覺特別的失敗,沒有完成夢想,也未曾給予家人幸福,氣憤中他罵了女兒的老師,砸碎了家中的裝飾,一個人離開。

為了擺脫困境,喬治·貝利低下頭向波特求助,被無情的拒絕和嘲弄;向上天祈禱指引,又被女兒老師的丈夫毆打,絕望中的他覺得自己活著遠不如死後生命保險所產生的價值,由此決定自殺。

但喬治·貝利的悲劇真的完全是現實所致嗎?

叔本華曾說:“苦惱並非從外界所注入,它就像流不盡的苦汁,而它的泉源正在我們心底”當我們發現與夢想之間,始終隔著無法跨越的現實鴻溝時,無能為力感破滅了夢想,熄滅了熱情,但這一切未必完全是現實所致,而是我們敗給了夢想與現實碰撞所產生的失落感。

當我們看不到美好,生活被黑暗所籠罩時,未必全是現實帶給我們的傷害,而是我們率先對生活失去了期待。生活難免會有苦澀與坎坷,但只要有期待,對生活不放棄終將會看到美好,就像普希金的那首詩: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等到美好的到來,卻先一步放棄了等待與堅持,就像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加德納,若不是對生活始終抱有期待,或許那絕望的六個月很難堅強的度過,也不會成為實習結束後二十個人中的唯一受僱者。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活著為了講述》中也寫道:“所有的聲音都是音樂,包括洗碗池裡鍋碗瓢盆的聲音,只要它們能滿足幻想,讓我們看到生活正往何處去”,其實,生活很難盡如人意,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應該放棄對未來與美好的期待,因為期待才是孕育生活美好的源頭,也是發現美好的眼睛,只要你相信生活,接受生活,對生活抱有熱情,生活就不會永遠止步於黑暗。

而影片中的喬治·貝利之所以放棄生活選擇自盡,正是因為他在一次次夢想與現實的妥協中,喪失了對生活的期待。

可是他每一次被迫放棄夢想,真的是對現實的妥協嗎?

我們以為在向現實妥協,卻是夢想與現實碰撞後的融合

縱觀喬治·貝利的一生,不難發現在他心中,始終認為黑暗的生活源於一次次向現實妥協,多次放棄了原本觸之可及的夢想,而這都是在現實的逼迫下,他能做出的唯一選擇,這種選擇違背了內心的意願,也沒有換來良好的生活,反而妻兒隨他受苦,生活日益窘迫,也因此讓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色彩,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

海明威說:“我們必須習慣,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卻沒有紅綠燈的事實”,但在期間,我們無論最終踏入哪個路口,都未必是對現實的妥協,而是那一刻權衡利弊的選擇。

①每一次的妥協,都並非完全是現實所迫,而是自我抉擇後的一種選擇

在喬治·貝利的心中,自己期待中的生活與現在是大相徑庭的,他應該早就離開了這個小鎮,去外地讀大學,到各地旅遊探險,從事現代城市規劃的工作,他原本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卻一次一次的妥協留在了小鎮,從事著與父親一樣毫無前景的工作,他曾向父親表達過對這份工作的牴觸:

“這個生意就是這樣五毛一分錢地算計,你的一輩子都要考慮如何省出三分錢。”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在喬治·貝利的心中,他不願意餘生如此平淡的生活:

“我不能面對餘生都要困在一個小破辦公室裡的處境……我會瘋掉的,我想做大事情,重要的事情。”

可是當夢想與現實發生碰撞,致使喬治·貝利選擇留在小鎮接替父親工作的原因,又並非完全是現實所迫。父親去世後,雖然他的去留決定著公司能否繼續存在,但他仍舊可以選擇離開,是他不願父親與叔父的心血付之東流,更不願看著小鎮的窮人逐漸淪為波特的剝削對象,才放棄了夢想,選擇留下,在那一刻,留下來的意義超過了夢想,才讓他做出了這個選擇。

而隨後面對弟弟的前程時,做出的妥協,也是如此。

在夢想與現實發生碰撞時,我們總認為無法阻擋現實的壓迫,可實際上每一次我們都擁有反抗的能力,只是我們無法承受反抗的代價,或是相對於反抗來說,妥協才是我們更為理智的選擇。

②妥協未必是對自我的否定,而是另一種堅持

喬治·貝利是一個浪漫、有遠大理想的人,這是他夢想的體現,同時,他又是一個善良、有崇高人格與責任心的人,這才是他妥協的原因。

在他心中,他認為妥協是對自己堅持的否定,可實際上,妥協也是一種堅持——理智、責任、善良的堅持。

離開小鎮讀大學開始全新的生活,是夢想,而留在小鎮“困在小破辦公室”,是責任,不是夢想被現實打敗,才選擇了責任,而是在抉擇時,對他而言責任遠比夢想重要的多。

在影片中,喬治·貝利徹底放棄了夢想,生活極為窘迫時,不是沒有反轉人生的機會,波特曾向喬治·貝利扔出了“橄欖枝”,可以讓他擁有期待的生活,繼續完成夢想,波特曾勸喬治·貝利放棄堅持:

“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已婚,每週大概掙40元(喬治·貝利更正為45元),如果你省吃儉用,這些錢在撫養媽媽和支付賬單後,還能剩下大概10元,但當你有了一兩個孩子後,連10元也攢不下。如果這個年輕人是普通人,那麼我會說他做的還不錯,但喬治·貝利不是普通人,他是個聰明、智慧又有野心的年輕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喜歡房屋和貸款公司,一個出生就想要奮鬥,出人頭地的人……”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波特的話直擊喬治·貝利的痛處,這是他夢想與現實間最不平衡與失落的地方,這也是他看不到生活美好,認為自己生活失去色彩的關鍵所在,可即便如此,面對波特給予的機會“每年起薪兩萬元,每年去紐約兩三次公差,也許還能去歐洲一趟”,喬治·貝利略有猶豫後,還是堅定的拒絕了,因為獲取這些的代價,是放棄房屋貸款公司,雖然在他心中這個公司的存在才是阻擋他獲取幸福的最大障礙,但是他還是要堅持,因為他的理智、責任以及善良不允許他放棄。

既如此,又怎能說這是對現實的妥協,不也還是對自我的一種堅持嗎?

③妥協,是夢想與現實碰撞的融合,也是對夢想的一次修正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認為有些選擇是對現實的妥協,是因為當這些選擇違背內心期待後所產生了偏見,在一葉障下,我們很難看到選擇背後的美好與意義。

夢想是美好的,但夢想的實現必定要在現實著地,而且夢想也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真正的體現價值,虛幻的設想與現實碰撞,勢必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這種改變是為了讓夢想背後的價值更好的實現,同時這種改變,也可能是對夢想的一種修正,因為最初的夢想很難適應世間一切無時無刻發生著的改變。

夢想對於人生是有意義的,但夢想未必是人生最大的價值,夢想的價值是幫助人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們的閱歷不斷增加,我們的思想不斷昇華,我們的價值觀念不斷完善,在此時,夢想若不做出改變,很難繼續推動我們更好的前行。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否則,夢想就未必是價值的助力,很可能會是實現價值的阻礙,現實與夢想不斷的碰撞,就避免了此類現象的發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生活對於夢想而已,具有同樣的作用。

我們只是在偏見的誤導下,將這種改變誤認為是一種妥協,而實際上,夢想與現實的碰撞,更應該是一種融合,這種融合推動我們在生活的選擇中不斷的前行,以便更好的實現人生的價值。

喬治·貝利,放棄大學如此,選擇永久留在小鎮如此,包括,放棄最終反轉人生的機會也是如此。這些未必是在現實逼迫下做出的妥協,而是在夢想與現實碰撞後,指引我們選擇更適合我們的道路。

所以,所謂的妥協,可能並不存在,這只是我們短時間未看到生活美好與人生價值時,強加的一種解釋,而現實未必如此。

所有夢想的破滅,終將以另一種形式實現

在影片《生活多美好》中,最終推動喬治·貝利選擇自殺的因素是:生活的絕境(叔父弄丟公司交付銀行的結算資金,無法填補缺口,所帶來的危機),將喬治·貝利心中對生活的不滿與自我價值的否定徹底引爆。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這個選擇並非是一個事件的促成,而是日積月累情緒的爆發。喬治·貝利所有負面情緒的產生,源於兩點:

  • 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 自己的人生沒有價值

對於第一點,就像川村元氣在《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中說道的:

“人類總是從自己選擇的人生,看向自己沒有選擇的另一種人生,感到羨慕,感到後悔”,喬治·貝利回味自己的一生,發現每一次選擇都將自己的生活推向了與期待相反的方向,這種狀態讓他無法看到選擇背後的意義,也讓他更加羨慕未曾選擇的另一種生活,尤其是當自己的生活毫無起色,而他人的生活都有所成就時,這種反差感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困擾。

而第二點,則是基於第一點的延續,因為不是想要的生活,所以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自己的人生沒有價值,當生活陷入絕境時,很需要一股信念帶來勇氣,支撐他對抗困難,這種信念可能是對生活的熱情,可能是對生活的期待,也可能是人生的價值,熱情與期待隨著以往的妥協早已喪失,而當發現自己似乎未曾帶給家人幸福,讓他對自己存在的價值產生了質疑,甚至那一刻,他認為自己遠不如死亡後生命保險的價值,不僅可以補上資金缺口,還可以給家人留下一定的生活保障。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而就在喬治·貝利將要投河自盡時,二級天使克萊倫斯及時的出現了,在克萊倫斯的幫助下反轉了時間,讓喬治·貝利看到了沒有他存在的世界,從而喬治·貝利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

弟弟哈利·貝利九歲去世(沒有了後續的輝煌一生,弟弟在戰爭中救的那些人,也全部喪生);藥店高爾先生成為了遭人厭惡的酒鬼,因為那一年他毒死了病人,入獄20年;妻子瑪麗一生未嫁,孤獨終老;父親與叔父的公司早已倒閉,母親靠出租房屋勉強度日,叔父進入了精神病院;整個小鎮的窮人生活在波特的剝削壓迫下,永遠沒有自己的房屋……

當我們生活的不如意,與期待的生活相差甚遠時,心中產生的挫敗感,讓我們誤認為自己的人生毫無價值,甚至還可能會質疑沒有自己的存在,身邊人會生活的更好,可實際上,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就像克萊倫斯對喬治·貝利說的:

“每個人的生活都聯繫著很多其他人,如果他不在,就留下了一個無法彌補的空白。”

很多時候,我們樹立偉大的夢想,以期做一番大事成就自身的價值,但實際上,平凡的人生,做平凡的事情,未必就沒有價值,就像影片中喬治·貝利的父親對自己工作的理解: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滿足基本的需要,一個人要想擁有屬於他的房屋,要很努力才行,而我們正是在我們的小破辦公室裡,幫助他們實現。”

尼爾·康納德·沃爾什在《與神對話》中說道:“別嫉妒成功,別憐憫失敗,因為你不知道在靈魂的權衡中,什麼算成功,什麼算失敗”人生的價值,有時並不能簡單的以生活的成功與失敗來評定,成功很可能成就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而失敗未必對他人就沒有重要的價值,何況失敗未必就是真正的失敗。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生活多美好》劇照

在克萊倫斯的幫助下,喬治·貝利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因為他看到了自己生活與生命的價值——對於他人的重要性。當他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中,擁抱擁有的美好時,生活給予的回饋也隨之到來:身邊的朋友以及小鎮的居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度過難關。

那一晚,身邊人的熱情,衝破了籠罩他內心的黑暗,當他轉過身來,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直存在於生活中的美好以及生命真正的價值,他的夢想實現了,雖然是以另一種方式。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TA說書評人、影片人。用文字溫暖你,我。

《生活多美好》:夢想與現實碰撞,妥協在黑暗中綻放光芒

更多影片精彩內容,可以在今日頭條APP上方搜索框輸入:《生活多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