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乍洩》:從性格角度分析,張國榮演活的角色,演死了愛情


《春光乍洩》是由王家衛自編自導的同性愛情題材電影,1997年在香港上映。曾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的多個獎項及提名。

一些電影評論認為,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將曲折愛情置於時代夾縫之中。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脫離了時代框架,與特定時代的契合關係——1997年香港迴歸,只是電影上映恰逢其時。

那麼,這部電影真正吸引觀眾的到底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最貼切的莫如引用一段莎士比亞的名言。

“愛”要永遠有“憂愁”做隨從;它要永遠有“嫉妒”來把它服侍供奉。它雖以甜蜜始,卻永遠要以煩惱終。凡情之所鍾,永遠要貴賤參差,高下難同,因此,它的快樂永遠要敵不過它的苦痛。

《春光乍洩》:從性格角度分析,張國榮演活的角色,演死了愛情


愛情是幸福也是憂愁。這像是發生在人性上的二元悖論,很難辯證統一。很多有愛情經歷的人,都體會過這種痛苦和煩惱。正是這種隱匿於戀人之間,苦樂參半的現實感受,與電影虛構的情節產生共鳴,成就了《春光乍洩》的高分評價。

電影兩位主角——何寶榮(張國榮飾)和黎耀輝(梁朝偉飾),為什麼會產生重重矛盾糾葛不可化解?兩人問題的根源在哪裡,這些問題又是如何映射到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今天,我們將從電影人物性格的角度出發,來探究這個問題。


01 關於愛情,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表達方式

如何經營愛情、與情侶和諧相處,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所有關於經營愛情的理論都是告訴讀者,完美愛情生活是什麼樣子,然後基於這個出發點,再來反推每對戀人的問題,給出中肯的建議。

這種“專業諮詢”通常道理正確,效果似是而非。對待戀人的態度、對事情的處理方式,是一個人發源於遺傳基因、成長經歷、教育經歷的深層邏輯,是潛藏於水面之下的冰山部分,不可能通過刻意雕鑿表象實現長期改變。

就像何寶榮,教他不瘋?不可能,不瘋魔不成活的才是何寶榮。

何黎兩人從香港來到遙遠的阿根廷,來到地球的另一端。顯然是現實生活太不如意、處處碰壁,所以想借地球“背面”來嘗試改變。電影尾聲部分,一段倒過來拍攝香港的長鏡頭,清晰地表達了這重意象。不顧一切去阿根廷看伊瓜蘇瀑布,漂泊在完全陌生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這是何寶榮愛的方式——陪你走過千山萬水,不問旅途困難重重。

何寶榮被打成重傷,在被黎耀輝照顧生活的幾個月間,仍然頻頻爆發情緒。他製造衝突,不是因為不滿或情變,而是在用挑釁的方式,向對方做出試探——照料、關懷、容忍與忠誠,我不需要你永遠付出,但必須具備這樣愛的深度。

黎耀輝則是另一種人。你要看伊瓜蘇瀑布,我負責弄錢、查路線、安排行程。你被人打,我負責照顧你生活,替你報仇雪恥。黎耀輝懂得何寶榮,瞭解何挑釁的意圖,但是他太客觀了,以至於不自覺的自我保護,不允許受過一次傷後,再對何寶榮動心,至少要謹慎地動心。這是何寶榮無法接受的。

理性戰勝感性,做事強於社交。黎耀輝本來是扮演兩人之中,負責解決問題的角色。當他的態度曖昧、步伐滯緩,內心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在何寶榮眼中,黎就成了問題本身。

《春光乍洩》:從性格角度分析,張國榮演活的角色,演死了愛情


02 五大性格理論之下的何黎性格分析

英國心理學家,《怪誕心理學》、《正能量》等暢銷書的作者理查德·懷斯曼提出,人的行為方式可以用五種性格來描述,稱為五大性格理論(The theory of the Big Five)。

  • 外向性:代表社交能力,接受他人的意願。


  • 易人性:代表帶給他人的感受是否隨和可親。

  • 責任心:代表個人責任感,做事持久度。

  • 開放性:代表想象力,嘗試新事物的意願。

  • 穩定性:代表情緒平穩程度,或對焦慮、緊張的敏感度。

五大性格理論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會不同程度地體現這五個性格維度,不同比例造成不同個性、引發不同的行為方式。五大性格是性格形成的基礎,其他任何分類方法,都是在它基礎上的再細分。

就何寶榮來說,他的行為特點是任性衝動、做事不計後果,直觀而言就是責任心差。這樣的性格又常與低穩定性相伴,表現為外表行事乖張,實則是在對抗內心的焦慮感。

比如何寶榮與洋人男友一起到黎耀輝工作的酒店,全程對黎視而不見。其實很難相信,異國他鄉再見到戀人的何寶榮心裡會不緊張、不悸動,但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懲罰”黎,這時責任感就要讓位於任性心理。而離開時何從車窗向後張望,則說明整個過程,他的內心一直是焦慮的、有所牽掛的。

除此之外,何寶榮身上具有高外向性,很容易結交新歡,獲得他人青睞;低易人性,對待盡心照顧自己的黎耀輝,盡情折騰、試探;以及高開放性,不遠萬里去看伊瓜蘇瀑布,熱衷賽馬、跳探戈,都表現了對新鮮事物充滿熱情等特點。


《春光乍洩》:從性格角度分析,張國榮演活的角色,演死了愛情

何寶榮性格模型


相較之下,黎耀輝在每個方面似乎都處在何寶榮的對反面。對戀人盡責,努力滿足何寶榮提出的每一點要求。孤僻內向卻待人真誠,小張(張震飾)視他為唯一的朋友。理性雖然常隨感性波動,但懂得回頭,會反思愧疚對家人的傷害。

用圖形示意兩人性格差異,可以很直觀得出性格互補的結論。那麼何黎二人應該彼此適合,結局美好地在一起嗎?編劇兼導演王家衛,給觀眾留下一個開放性的結局,這也許是提示我們,愛情遠非1+1=2那麼簡單。


《春光乍洩》:從性格角度分析,張國榮演活的角色,演死了愛情

黎耀輝性格模型


03 愛情等於兩人性格的最大公約數

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幸福家庭的夫妻會越來越像。言談舉止、處事觀念、價值判斷,甚至外貌,和諧的夫妻會變得相似。這是長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雙方潛移默化相互影響的結果,彼此都接受了可以為對方改變的部分。

臺灣作家劉墉說,長久愛情的兩人,是相濡以沫的情人,是相知相伴的親人,是風雨同舟的夥伴,是劫波渡盡的兄弟。

人生很長,必須選擇一個可以接受相伴一生的人。所以戀人間的爭執、負氣、疼痛,甚至傷害,很多時候是必要的磨合,在經濟學術語中稱作“沉沒成本”。這種投入有成功、就有失敗,決定結局的是兩個人都能接受、性格上的“最大公約數”。

如果不考慮開放結局,僅就現有情節而言,《春光乍洩》的是個悲劇故事。對黎耀輝而言,何寶榮代表了一個危險的極端,一種他無法接受更無法企及的性格。這種危險是何寶榮對待愛情的倔強、無畏、孤注一擲,雖然帶著悽楚的絕美,但對本人和他人都很致命。

看過電影的觀眾,沒人會懷疑何黎兩個人愛情真摯。但是到了最後,黎耀輝獨自回到香港,何寶榮置身於異國他鄉黎曾經租住的那間陋室。現在,這裡成了他的房間,一切陳設亦如當初。感性層面讓人難以接受,理性層面卻又合乎邏輯。

電影裡何寶榮有句口頭禪:“不如我們重新開始吧”。我們不知道黎耀輝接受了多少次,可以肯定的是他拒絕了最後一次。這是在一次次嘗試,又一次次失敗之後,做出的痛心決定,但作為找不到性格契合點的兩個人,站在責任心大於穩定性、外向性小於易人性的黎耀輝的角度來說,似乎結局本該如此。

《春光乍洩》:從性格角度分析,張國榮演活的角色,演死了愛情


04 結語

《春光乍洩》這部電影就情節而言,故事特別簡單,主要人物只有三個,但王家衛想表現的,卻是一個幾乎人人都要面對的深刻主題。關於電影的解讀是多角度的,導演表現何黎情感,沒用一句直抒胸臆的對白,完全用電影語言刻畫情感起伏。電影發生的年代,是香港歷史上最特殊的時期,這些都可以為理解電影提供幫助。

但表現愛情主題,不管悲劇還是喜劇,在真實性格基礎上建構故事,是電影能夠映射現實的前提,也是打動觀眾的之處。五大性格理論為我們透過情節理解人物,提供了一種視角。藉此,我們能看到張國榮飾演的何寶榮,身上帶有巨大不穩定性,給戀人、給戀情帶來的巨大壓力。藉由分析電影,我們也許還能對現實中的人和事,有更深一重理解和體悟,這也許是王家衛導演,更想呈現但並未言明的部分。


《春光乍洩》:從性格角度分析,張國榮演活的角色,演死了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