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居閒處,沉默寂寥

索居閒處,沉默寂寥

索居閒處,沉默寂寥


“索居”是一個人獨處,“索”是蕭索、冷冷清清。《禮記·檀弓》上有“吾離群而索居,亦以久矣”的話。

“閒處”是無所事事、清靜悠閒。“沉默”是沉靜、不多講話,“寂寥”是心中空空洞洞、沒有雜念。兩句話聯起來的意思是:離群獨居,悠閒度日;不談是非,何等清靜。這是人們常說的“享清福”。但世間的鴻福好享,清福不好享。整天高朋滿座,勝友如雲,車水馬龍,兒孫繞膝,忙不完的事,待不完的客,這是鴻福。一旦退下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到了屋內形影相弔,屋外葉落鳥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受不了,“享清福”享死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麼呢?因為人的修養不夠,定力不夠。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內心追逐外物習慣了,又沒有修心的訓練,內心守不住,沒有定力。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大事,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才有真享受。當然,這與一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梁武帝蕭衍與隱居的“山中宰相”陶弘景關係很好,曾問他山中有什麼好玩的。陶弘景復詩一首說: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這就是廣為傳頌的《答詔問山中何所有》。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索居閒處,沉默寂寥


莊子最善於“逍遙遊”,所謂逍遙於六合之外,遊戲乎太虛之間。上下左右前後為六合,到宇宙之外去逍遙,到形而上的太虛去作神仙,那才是真逍遙、真自在。

人活在世間有無窮的責任與義務,在多數情況下都是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要想心志悠遊自在,無掛無礙,就要勘破世俗的枷鎖,不被名利權勢束縛住。

因此,讀書人在遭遇困厄或失意的時候,往往到老莊學術中去尋求解脫。

《莊子·至樂》中有一則“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老朋友惠子前來弔唁。看到莊子正叉腿坐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惠子說:“老兄啊,你的妻子與你患難與共這麼多年,為你生兒育女,現在她老而身死。你不哭也就罷了,再敲著盆子唱歌,太過分點了吧?”

莊子回答說:“不是如此!她剛離去的時候,我心中何嘗不悲哀呢?可是仔細一想,她從沒有生命到有生命,從出生又迴歸到死亡,就像四季運行一樣自然合理。如今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我卻在這兒哇哇大哭,不是對生命的道理太不通達了嗎?

欣奏累遣,慼謝歡招。

索居閒處,沉默寂寥


人之所以有“慼”、有“累”,還不都是自己找尋的,能怨天尤人麼?

人的五官是信息尋感器,神經系統是傳感器,大腦是內存,但是我們每天都在搜尋、傳導、存儲些什麼呢?

都是些垃圾,都是別人的不對、社會的不好,家人的不是。總之,好東西總也見不到,別人的垃圾倒收了不少。

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中國的、外國的,凡是垃圾統統回收,白天收不夠晚上還要上網去收,不是“破爛大王”嗎?

這些髒東西傳感進來,使人心陰沉、寒冷,時間久了就會生病,非用“暖心丸”治不好。

什麼是暖心丸?就是前面講到的仁愛之心、仁慈之心、惻隱之心。

如果人能夠處處找別人的好處,事事發現別人的優點,就能聚陽光,就可以暖心,就能解凍那顆“冷酷的心”。能如此,才有“欣奏累遣,慼謝歡招”的果報。

所以,這兩句話要常常地讀,最好當做座右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