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引導年輕醫師逆行成長?

王豔玲

當下,正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的特殊時期。全國已有380多支醫療隊、42000多名醫護人員奮戰在湖北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們都是最美逆行者。那麼留守本院的年輕醫師們,應該如何度過這個特殊時期?在疫情與傷醫事件的雙重壓力下,年輕醫師的心理壓力究竟是怎樣的?怎樣才能正確引導他們逆行成長呢?


首先,我們進行了小範圍調查問卷

“小A:社會上一些負面新聞,讓我感到很憤怒和失望…….小B:一直在家裡待著,感到很無聊,沉淪在網絡裡,網上充斥著關於疫情各種新聞,大家各說己見讓我應接不暇,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小C:出現的各種醫患矛盾,彼此不理解,讓我認為所耗費的時間和努力,最終有可能會在某一天付之東流……”結果顯示有很大一部分年輕醫師面對傷醫與疫情的雙重壓力,內心充滿了恐懼與迷茫。特殊時期,年輕醫師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我們通過互聯網等溝通方式瞭解他們的困惑後,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和年輕醫師們共同分享,以期年輕醫師在這段特殊時期裡有所收穫與成長。

我們該如何看待疫情與困難?在疫情和困難面前我們該如何去做?

如何看待疫情與困難?


轉變理念

首先,我和年輕醫師們分享了“草鞋與雨傘”的故事,告訴他們在困難時期,我們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疫情之下,如何引導年輕醫師逆行成長?

有一位老人,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賣草鞋。晴天時,她擔心大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雨天時,她又擔心小兒子的草鞋生意。所以,老人每天都愁容滿面,憂心仲仲。後來經一位高人指點道:“老人家,您不妨換個角度看,晴天時小兒子的草鞋買的真好,雨天時大兒子的雨傘就有銷路。”從此以後,老人每天都笑容滿面。羅馬思想家馬可·奧勒留曾經說過:“我們看見的一切事物,只是一個角度,並不一定就是真相”。我告訴年輕醫師們:困難往往是機會偽裝的,特地來歷練你們的。也就是說當困難來臨時,如果把它當做困難,心裡就會被厭煩或抱怨填滿,如果把它當做機會,心裡就會充滿動力與信念。所以,面對疫情,有的人會被疫情壓垮,有的人卻會更加堅強。


堅定信念

其次,我還和年輕醫師們一起分享了“海底深淵”的故事。

疫情之下,如何引導年輕醫師逆行成長?

截止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個人到達過海底一萬米處的深淵。1960年1月23日,深海探險家皮卡德和沃爾什,乘坐“的裡雅斯特號”深海潛水艇,成為人類歷史上首次探訪10916米的海底深淵的兩人,這個記錄一直維持了52年(左圖)。直到2012年,終於有第三名挑戰者到達海底一萬米深淵。這個人就是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卡梅隆從12歲起就酷愛潛水,曾下潛過30多次,就為了能一個人靜靜地待在泰坦尼克號沉船旁邊(右圖)。我告訴年輕醫生們:堅定自己的信念,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正是那些有信念、有熱情,並願意付諸實踐的人,才能不斷進步。

勇於擔當

疫情之下,如何引導年輕醫師逆行成長?

據不完全統計,在支援湖北的醫務人員中,90後、00後共計12000人,佔整個隊伍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些照片既令人心疼又讓人欣慰。心疼的是00後最大的也才不過20歲,欣慰的是90後和00後已經獨立擔當、可以為國家分憂解難。另一項統計顯示,全國有1449名眼科醫務工作者奮戰在抗擊疫情的一線。這些令人尊敬的醫護人員都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年輕醫師們:在困難面前,我們要學會勇於擔當。


自我管理


我們成立了“抗擊疫情醫師群”的微信群,引導年輕醫師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每天發生的事情與收穫。在與年輕醫師不斷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每名醫師身上各自的閃光點,然後挖掘他們身上的長處與特點,因勢利導,鼓勵其合理規劃時間安排,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然後我們分享了一個有關合理規劃的小故事。

疫情之下,如何引導年輕醫師逆行成長?

日本運動員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和1987年兩屆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奪冠,世人無不驚歎於他的成績。後來在他的自傳中,人們才得知其經驗所在:每次比賽前,山田都認真研究比賽路線,並在路線中找出數十個醒目的標誌:比如第一個標誌是一家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公寓……把一件大事,分解成階段性的小事,一場長達40多公里的路程也被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而快速跑完。但是,如果起初就把目標定在終點線上,跑完半程就已疲憊不堪了。之後我們開始給年輕醫師制定結合個人特色的小目標:寫標書、寫論文、製作科普、寫家書、學習meta分析……當佈置完了小目標後,也要及時驗收。

求真務實

制定好小目標後,我跟年輕醫師們分享了兩個故事。

疫情之下,如何引導年輕醫師逆行成長?

“世界第一CEO”韋爾奇的故事(左圖)


在一次演講中,有人問道:“為什麼道理我們都懂,卻無法做到通用電氣的規模呢?”韋爾奇回覆道:“因為你們是說到了,而我們是做到了。”


“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的故事(右圖)


一百多年前,卡內基對年輕的管理學家費雷德里克·泰勒說:“年輕人,如果你能告訴我一些管理學方面有用的東西,我就給你一張一萬美元的支票。”泰勒就說了一句話:“我會建議您列出10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從第一項做起。”一週後,泰勒收到了卡內基寄來的一萬美元支票。


我們發現部分年輕人存在“光說不做、光想不做”的現象。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的重要性,將我們已知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排個序,剩下的就是執行。


用心做事

疫情期間,年輕醫師逐漸學會了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並努力從做事中發掘靈感,而且遇到問題時會向別人請教,一步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疫情之下,如何引導年輕醫師逆行成長?

大家共同認為,成長進步的主要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要讀萬卷書——多思考;

第二,要行萬里路——多做事;

第三,要反思昇華——多總結。

所以當年輕醫師們做了大量的臨床與科研工作後,還要經常一起進行階段性的反思與總結。最後,希望所有年輕醫師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裡,都能有所收穫與成長!致敬堅守“戰疫”的每一個人!


專家簡介

疫情之下,如何引導年輕醫師逆行成長?

王豔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眼科主任、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1996年公派赴日本關西醫科大學眼科研修。兼任首都醫科大學眼科學院副院長,北京醫學會眼科副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眼科副主任委員,中華眼科雜誌與中華眼底病雜誌編委。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發表眼科學術論文90餘篇,SCI收錄30篇,實用新型專利3項。


臨床側重黃斑疾病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為黃斑疾病患者選擇個體化手術治療方案。科研側重眼與全身病的相關性研究,特別是頸動脈狹窄與視網膜血管相關性研究。



  版權屬《國際眼科時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經本網同意並在文章頂部註明“轉自《國際眼科時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