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書單丨清明過萬物生,閱讀正當時

記者丨何安安

四月可能是一年之中最為特別月份,在這個屬於萬物與自然的時節,我們會見證許多獨屬於生命的奇蹟。

剛剛過去的清明,既是祭祀祖先、憑弔先烈的節日,也是指導農事的節令。《歲時百問》中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清明也由此得名。清明節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分別指的是:潔白的桐花綻放,田鼠回到了洞中,雨後的天空也可以看見彩虹了。

雖然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還不能與往年一樣,在這個假日遊走於青山秀水之間。但趁著此時,閱讀一些和自然、生命、生活有關的書籍,也是再好不過的慰藉。

為此,我們特意選擇了與自然萬物、耕作飲食、生命與生活哲學,以及藝術和興趣方面的16本圖書,希望閱讀者能夠從中汲取自然的力量,也尋找到更多生活的本味和樂趣。

關於自然與萬物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尋寶之旅》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尋寶之旅》,[英]凱特·迪思頓、佐薇·西蒙斯著,吳倩譯,鸚鵡螺丨中信出版社2020年2月版。

創辦於1860年的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學研究中心之一。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你就踏入了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別具特色的大門,伴隨著《渡渡鳥加伏特舞》這首入場曲,遍覽富有代表性的稀有化石與標本、珍貴圖冊和模型,聆聽那些關於自然科學史、傳奇博物學家和博物館本身的迷人故事。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這本書由兩位對博物館藏品非常熟悉的專家撰寫,她們精心挑選了博物館內非常有代表性的80多組藏品及富有特色的建築結構。從戴維·利文斯頓收集的采采蠅標本到瑪麗·安寧的魚龍化石,從達爾文在尋找渡渡鳥的旅途上畫出的螃蟹到異常珍貴的渡渡鳥軟組織標本,從史上首個被發現的恐龍化石到來自火星的隕石……瞭解這些展品和背後的故事,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瞭解自然科學發展的軌跡。

《神奇植物誌》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神奇植物誌:一份奇異而真實的植物學研究記錄》,利昂內爾·伊納爾(Lionel Hignard) /卡米耶·讓維薩德(Camille Renversade)著,歐瑜譯,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11月版。

這是一份奇異而真實的植物學研究記錄,也是一本形式新穎的剪報,由36份文獻組成,涉及食肉植物、產乳植物、吸血植物、會叫的植物、會走的植物、暴躁的植物等,內含新聞剪影、往來信函、科學實驗、實物照片、手寫筆記等,還原了植物當時的生存環境,再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神奇植物誌》插圖,致幻植物(部分)。

作為“博物萬象·植物誌趣”系列第一本,這本失而復得的珍貴文獻,是一位醉心於植物世界奇異現象的植物學家四十年的研究成果——其奇異而真實的植物學研究記錄,為大多數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展示了這些古老而神奇的植物所具有的奇異特性。這本書中的記錄時間橫跨公元1世紀至19世紀,地點涉及法國、美國、巴西、瑞典、中國、日本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

《動物的家超有趣》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動物的家超有趣:鈴木守的109種動物巢穴大揭秘》,[日] 鈴木守,黃文娟譯,中青雄獅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說起巢穴,很多人會想到鳥類,或者那些身量很小的哺乳動物。不過,能夠建造巢穴的動物可不只是它們。昆蟲、爬行動物,以及不可思議的深海動物都會建造巢穴,而且,這些巢穴全都令人讚歎不已。作為哺乳動物的鼴鼠和穴兔,剛剛出生的時候身上沒有毛,眼睛也看不見,因此,一個能夠保護它們安全茁壯成長的巢穴就至關重要。一些巢穴顯然是暫時性的,比如大部分的鳥巢,都會在雛鳥離巢之後被廢棄,而鼴鼠則不會離開它們的“家”,從出生開始,建造在地洞裡的巢穴就成了它們的生活空間。生活在非洲中南部的群織雀的鳥巢非常龐大,宛如一個“集體宿舍”,群織雀的所有親屬,整年都會住在這個巨大的鳥巢之中。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動物的家超有趣》插圖,褐色園丁鳥的鳥巢——像帳篷一樣的大“亭子”。

在地球這個多樣化的環境之中,動物們都將繁衍生命和培育成長視為最重要的事情,它們本能地“建造”著自己的巢穴,以便適應未來的生活。作為日本著名的動物學者,鈴木守從孩提時就一直喜歡觀察動物,並將這些動物畫在自己的寫生本上,長年累月地記錄。《動物的家超有趣》就是他歷經20年時間走遍世界各大洲,尋找、蒐集、觀察、研究各式各樣的動物巢穴,以細緻、寫實、科學又兼具視覺美感的手繪風格,將動物巢穴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勐海植物記》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勐海植物記》,劉華傑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

雲南西雙版納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北京大學劉華傑教授,先後6次深入西雙版納勐海縣各個鄉鎮,經歷60多天的實際調研和野外拍攝,查閱《雲南植物誌》等大量資料,以第一人稱撰寫勐海這片土地上實際生長的植物,為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提供最基本的植物分類學知識和名實對應信息。

作者在物種描述中適當注意了民族植物學和地方知識,提出優先辨識、利用和展示本土種植以及避免單一種植等建議。全書採用科學的分類系統,收錄苔蘚植物、石松植物、鏈束植物

(蕨類)

、種子植物共120餘科400餘種。既介紹勐海珍稀物種、重點保護物種乃至入侵種,而尤其關注本土野生種,儘可能收入一些平時人們不容易見到的勐海本土植物,因為它們最能代表這塊土地。

《菜市場魚圖鑑》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菜市場魚圖鑑》,吳佳瑞、賴春福著,潘智敏攝,商務印書館2019年10月版。

海洋為我們的日常飲食提供了大量食材,人們對於這些魚類和海鮮可能所知不多,但都懂得怎麼吃。以往想要認識海洋生物,只能前往海洋博物館、海洋公園或水族館,但是我們身邊的菜市場和海鮮市場也是認識海洋生物的好去處——這裡的魚鮮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物美價廉。

在這本書裡,作者嘗試在市場、餐桌和生物學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打破一般魚類的生物學分類方式,挑選出常見的魚鮮種類近200種,通過每一個人都看得懂的顏色進行分類,介紹其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及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情況,使魚鮮不僅僅作為食物,更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一員,而生活中對魚鮮的認識,更有助於拉近我們與海洋之間的浩瀚距離。

關於耕作與飲食

《耕作革命》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耕作革命:讓土壤煥發生機》,[美]戴維·蒙哥馬利(David R. Montgomery)著,張甘霖等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1月版。

自從文明的開始,農耕問題就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很多古老偉大的文明也隨著農耕起起落落,甚至消亡。當前全球人口不斷增長,但土壤質量卻在不斷下降,現代文明再次面臨糧食危機。

本書的作者,身為國際知名地質學家的戴維·蒙哥馬利卻意外對耕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通過走訪不同國家的農學家、農場主來揭示可持續農業的方法——免耕、農作物覆蓋和多樣化輪作。人們往往低估這些簡單方法的功效,事實上,這些方法因觸碰了資本社會特別是農化公司的利益,所以得不到有效推廣。作者發現,利用免耕、農作物覆蓋和多樣化輪作這三種方法的結合,能很好地重建土地的肥力,提高產量,減少汙染

(化學品的使用)

還可以節能減排。

《食物探險者》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食物探險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學家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飲食》,[美]丹尼爾·斯通著,張建國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2月版。

19世紀的美國,食物品種單一,人們吃飯只是為了果腹,並不是為了享受美食。沒人會想到在新世紀來臨前,一位植物學家會給美國人的餐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意大利的無籽葡萄、克羅地亞的甘藍、巴伐利亞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棗、中國的桃子、智利的鱷梨……這些都是“食物間諜”戴維·費爾柴爾德帶回美國的“戰利品”。當然,他發現的不只是食物,也將埃及品種豐富的棉花引入美國,從而帶動了新產業的發展;他從日本引進櫻花樹,粉嫩的花朵至今裝點著華盛頓的街區。

戴維·費爾柴爾德一生到過50多個國家,為美國引進了成千上萬種植物,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一個國家的食譜。他的環球旅行經歷不僅滿足了自己永無止境的探索欲,也豐富了美國人的餐桌選擇,使美國農業得到了極大發展。他見證了美國“鍍金時代”和19至20世紀波瀾壯闊的世界歷史,他傳奇的一生是那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世界聯繫日益緊密的時代的縮影。

《美味與權力》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美味與權力:一個華北村莊70年飲食生活變遷》,郭慧玲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在大量人口來來去去匆匆忙忙的移動之中,人們似乎無法堅守一種所謂不變的傳統;對今天的世界而言,變恐怕才是“硬道理”,才是根本,且這種改變無疑是巨大的,不變則只是一種期望或期待而已。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講師郭慧玲,多次長時間在華北一個普通村莊——張莊實地展開田野調查,以女性的獨特視角,細微觀察、深入訪談、設身處地地體驗當地農民傳統生活狀態,體味人們的飲食生活和文化,進而反映了一個地域上的農村生活形態及其制約因素。雖然僅僅聚焦在一個村落,甚至僅僅是其中的飲食方面,但可以看到傳統村落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整個中國農村都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

《食光機》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食光機:食物中的當代小史》,西門媚著,領讀文化丨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一勺蜂蜜,一隻煎餅果子,一串麻辣燙,都可以是你的時光機。時光漫遊者,靠味蕾回到人生的每一個時刻。那些時刻,是個人的隱秘情感,也是一個時代的折射閃光。這是一本非虛構作品,是以食物為切入點的當代小史,也是個人精神成長史。

作者用詼諧輕鬆的筆調講述自年幼起至今與美食、與城市、與朋友的故事,文字有豐富的氣味與畫面感。通過食物、食事這一線索,勾勒出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時代變遷史。同時書中配有作者自繪的水彩插畫,色彩明朗、簡潔大方且富有童趣。令書中內容的想象變得更加具體可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關於生命與生活哲學

《孟德爾妖》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孟德爾妖:基因簡史》,[英]馬克·裡德利(Mark Ridley)著,唐詩語、呂中譯,後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版。

生命為何如此演化?基因編輯將如何挑戰自然選擇?生命為何越來越複雜?人體的複雜性是否已經達到巔峰?未來我們將會是何種面貌?從細胞生物到人類,跨過40億年的漫長歲月,是何種力量在主宰著生命進化的腳步?人類DNA由66億個字母組成,複雜如斯,是否已經抵達進化之力的天花板?基因編輯能否使人類變得更復雜、更智慧?

隨著生命體複雜度的提高,繁衍的難度隨之提高,正如謄寫《莎士比亞全集》要比謄寫一句廣告語更容易出錯一樣。本書回溯生命驚心動魄的進化歷程,如偵探一般解開生命處理錯誤複製信息的精妙機制,以及解釋如何迫使自私的基因在身體裡精誠合作,以前所未有的新視角,促使我們更新對性別起源、潛伏疾病治療以及基因編輯的認知,並進一步思考何為生命的本質。

《愛的起源》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愛的起源:從達爾文到現代腦科學》,[美]托馬斯·劉易斯、法拉利·阿米尼、理查德·蘭龍著,黎雪清、楊小虎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大腦結構與愛如何相互作用?人際關係如何滲透到人類的身體、心靈和靈魂?愛如何改變我們的現在以及未來?從呱呱墜地到耄耋之年,愛始終貫穿我們的一生。

兒童對父母強烈而無法言喻的依戀,年輕情侶之間轟轟烈烈的激情,母親堅定不移的奉獻,這些現象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然而卻始終無法對其做出精確的解釋。多年來,我們都在關注愛對生活、情感所產生的外在影響,卻忽略了愛的本質與起源。三位精神病醫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和神經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知識,試圖揭開生命中愛的神秘面紗。

《天藍色的彼岸》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天藍色的彼岸》,[英]亞歷克斯·希勒(Alex Shearer)著,呂良忠譯,禹田文化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3月版。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會後悔的。”這是小哈里被卡車撞倒之前對姐姐說過的話。然而現在,他真的死了。小哈里並不知道自己要死多長時間。他多希望沒有對姐姐說過那句話,多希望能對她說抱歉,和每一個人再見:媽媽、爸爸、最好的朋友皮特……甚至是他喜歡的女同學奧利維婭。現在,他正處在另一個世界。他不知道該如何把自己的心聲告訴給人間的人們,直到遇到150歲的阿瑟,他帶著小哈里偷偷溜回了人間。

這是一個用“死亡”來解讀“生命”的故事,但它並不悲傷、沉重,反而俏皮、明快、可愛,甚至偶爾會將“愛”表達得熱烈、奔放。這本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生命寓言”,主人公小哈里的碎碎念,以及他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小焦慮和小煩惱,是所有中年級學生都會遇到的,而這樣的閱讀過程無疑是在啟發兒童對生命哲學的懵懂認知,讓他們學會直面迷惑、接受挫折、撥開迷霧,學會珍惜、關愛和成長。

《我買菜去了》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我買菜去了》,錢紅麗著,安徽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從舌尖上的春天,到枇杷黃時,對於我們來說,吃自然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在錢紅麗的這本散文集中,以“食物”為主料,輔以生活的熱氣、人文的精髓,烹出一道道活色生香的美食,讓人咂嘴回味。

作者寫出的美食,其實就是普通、家常的味道,卻能讓人得到超越文字的享受。作者對食物的烹飪過程、食物的背後故事、食物的至純之味瞭然於心,這些文字,不僅能勾起讀者對美食的細細品味,也能讓人領略到不同食物的文化故事,更能隱隱地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關於藝術與趣味

《音樂迷醉指南》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音樂迷醉指南》,[澳]克里斯托弗·勞倫斯著,符夏怡譯,南海出版公司2020年2月版。

人們往往覺得古典音樂高雅、迷人、浪漫至極,但古典音樂不止如此。古典音樂往往是激烈心理和情緒的直接表達,其中有很多美好的體驗,但也常常令人迷惑,有時甚至很危險,偶爾還會給人不安的啟示。

克里斯托弗·勞倫斯是澳大利亞廣受歡迎的廣播主持人,擔任了超過四十年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他在ABC古典音樂調頻的系列節目成名,由此節目衍生而來的三張CD《迷醉》,打破了澳大利亞古典音樂銷售紀錄,全部成為白金唱片。在這本書中,勞倫斯將帶著我們通過聆聽樂曲,來體驗貝多芬與憤怒、柴可夫斯基與悲傷、瓦格納與勝利、莫扎特與自由。

《蟋蟀葫蘆和夜明珠:中國人的風雅之心》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蟋蟀葫蘆和夜明珠:中國人的風雅之心》,[日]後藤朝太郎著,楊田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中國的藝術作品都有其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那些曾經的屬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歷經人事變遷和社會轉折的鉅變後,使今天的普通中國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書的主題“風雅之心”,指的是超凡脫俗的風雅意趣,是中國人“悠然面對人生的生活態度”,關注的是其“無盡的意蘊”。

日本語言學家後藤朝太郎在昭和初期被稱為“中國通”“中國研究者第一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字和中國風物。他擅長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的文化與民眾,並加以善意的解讀。著作超過100冊。

《書情書》

主题书单丨清明过万物生,阅读正当时

《書情書》,[德]布克哈德·施皮南(Burkhard Spinnen)著 ,[德]琳娜·霍文(Line Hoven)圖,強朝暉譯,世紀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2月版。

新書、舊書、美麗的書、破損的書、缺頁的書、正確的書、淘來的書、被偷竊的書、被遺落的書、試讀本、初版書、公共圖書館、私人藏書、舊書店、書架……

“我想在這本書裡講一講,假如有一天離開了紙質書,我的生活將失去些什麼。在講述中,我既不求全面,也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羅各種新鮮的理由為紙質書做辯護,而寧願將更多的筆墨奉獻給那些和書籍相關的最美妙最平凡的東西。正因為太熟悉,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我們才能意識到它們。”德國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講述了這些和書有關的故事。

作者丨何安安

校對丨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