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如何在佛教哲學中講故事

引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老和尚刻在地上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第一句。《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小和尚,窮其一生,走過四季,也不過算是照見五蘊皆空,自心而外,自色至空,度了一切苦厄。小和尚的天真的春、萌動的夏、兇惡的秋、頓悟的冬,以及徹悟的又一春,既是修行,又是輪迴。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如何在佛教哲學中講故事


整部片子中經常出現的空鏡頭動物、事物蘊含的深層含義,以及深不可測的佛學思想等,無一不使人掩卷遐思。

大量的空鏡頭

影片的最開始就是一組由古樹、潭水、庵門組成的空鏡頭,不僅僅是平淡的開端,實則是反襯出更深刻的殘酷和絕望,通過空鏡頭展現了封閉的環境,也隔絕的小和尚和外界的一切交流,那麼探討人性善惡有著深刻的意義。而後在全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了全景、遠景,用飄搖的枝葉作為前景,或是墨綠色的群山作為陪體,來拍攝潭水中的木屋。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如何在佛教哲學中講故事


我國古代繪畫中經常運用一句話“近取其神,遠取其勢”。這部電影用為數不多的近景和特寫來描摹人物的表情,而更多的將鏡頭用在了宏觀的,遠距離的表現——不是在主觀的描繪,而是在客觀的講述、傳達。如果說全景中,潭水上的木屋是在表達一種寧靜,一種看破紅塵,一種與世隔絕,那麼遠景的拍攝更像是在以“佛”的角度俯視眾生,看世間事物與僧眾心境的滄桑變換,看庵中一代又一代僧人的故事在靜靜的輪迴,對於宿命無法改變的悲哀。

隱秘晦澀的意象。

片中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意象,是水和門


深山環抱著潭水,潭水環抱著木屋,與其說水的形態隨著季節在不斷變化,倒不如說四季中的水,是小和尚一生中變換著的慾望。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如何在佛教哲學中講故事

春天,水面平靜如鏡。幼年的小和尚還談不上有什麼“慾望”,他就像那隻小船的船舷上畫著的女菩薩手中安坐在蓮花中的嬰兒,他安穩的待在師父的庇佑中,尚且感受不到外面的湖水是否泛起了漣漪。

夏天,雨季到來,雨水就像小和尚的情慾,猛地漲了起來,淹過了與世隔絕的庵門。小和尚最終還是懷著一顆捲起了波濤無法平靜的心,泛舟離開了戒律中的世界。小和尚終於離開了無極樂土,他懷中的雞就是自由吧?他將雞放歸山林,也給了自己自由和解脫。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如何在佛教哲學中講故事


秋天,秋風瑟瑟,水面被吹得翻湧盪漾,如同殺了妻的小和尚滿心的憤恨,怎麼也撫不平。他記得帶佛像回來,卻忘了找回帶走佛像時那個尚存一絲善念的自己。只有當他手中的刀割斷了煩惱絲(髮絲也同時拭去了刀上的血跡),當刀用來刻寫《般若心經》,用來磨平了他身上的所有戾氣時,水面才又恢復了平靜。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如何在佛教哲學中講故事

冬天,潭水結成了厚厚的冰,中年和尚把自己的已經凍結的“慾望”刻成了佛像,虔誠地將先師焚化後的舍利填入其中,從此斬斷了七情六慾。他赤裸著上身懷抱著佛像向山巔前行時,突然響起的大聲吟唱佛經的音樂代替了片中一直在使用的山中的音響效果。他終於揹著石碾,還清了兒時的自己欠下的冤孽。這一次不是因為師父的懲戒,而是他真的悟到了自己該贖的因果報應。

又一個春天,潭水解凍,不過這一次老年和尚的心中泛起的慾望的漣漪,不再是情慾或恨欲,而是對小和尚的愛意。這就是輪迴吧?同樣的場景在又一個春天裡再一次上演,只不過物是人非,當年的小和尚成了如今的老和尚,當年先師對“小和尚”的愛意,又原封不動的被老和尚傳承了下去。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如何在佛教哲學中講故事


門。小和尚每次上山都要經過一扇門,導演也特意用近景向我們展示了門上所繪的圖畫,那扇庵門,對著譚水的一面畫著飛天的菩薩,對著山林的一面畫著俗世的門神。其實小和尚可以划著船從山腳的任何一處上山,上山的路有千百條,可是不管門內的僧人還是門外的俗人,都只從庵門中來去。那扇沒有鎖的木門就像小和尚臥榻旁的木門一樣,其實形如虛設,它們鎖得住清修之地的規矩,卻鎖不住變幻無常的人心。當小和尚的心裡有了雜念,他便不去想那扇“規矩”,而是越過了臥榻旁無形的“牆”,爬向了“彼岸”,而後便走出了山腳下的佛門,走向了俗世紅塵。他揹著佛像離開,也許是想讓佛來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可他卻沒有明白,既然已經走出了門外,門內的佛還管束得住嗎?果不其然,他還是殺人了。再次走進庵門時,他將佛像與沾了血的刀裝在一起,彷彿還回佛像只是一種義務,而他內心裡其實對這座管不住他的佛充滿了不敬和埋怨。

佛學主題

《心經》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它真的能使人變得心如止水,淡然平靜。就像經文中說的“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金基德導演選擇了佛教題材,並且把它拍出了前人沒有達到的高度。這部電影看似樸實無華,其實蘊含著非常深刻的哲理。小和尚的一生經歷了多少磨礪,受過多少煎熬,犯下多少業障才修成正果。而師父,一次次的教導他,寬恕他,正像是佛能原諒任何作惡一樣,佛普度眾生,而師父度了他一人,也成就了自身(焚身後留有舍利)。他也終於在經過了人生的四季後,大徹大悟,從此心如止水,波瀾不驚。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如何在佛教哲學中講故事


結語

有多少人,糾結了一生都只停留在火熱的夏或衝動的秋,而到不了清靜的冬。雖然大徹大悟的冬柔和溫暖的又一春才是小和尚最終追求到的人生最平和的境界,但是如果沒有之前的春夏秋,何來那樣寒徹骨的冬天?影片的最後,當看到逆光鏡頭中被和尚綁在身後用來贖還兒時業障的石碾變成了“佛龕”,佛端坐其上,俯視眾生時,我默默地雙手合十,閉上雙眼,在心中輕輕唸誦小和尚刻在地板上的箴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