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懟柴靜,地質專家,丁仲禮院士就是這麼硬核

怒懟柴靜,地質專家,丁仲禮院士就是這麼硬核

題記:

有人說,當今社會是“戲子當道,伶人誤國”,然而“商女不知亡國恨”諷刺的並不是商女,戲子也不可能誤國。

從一代一代科學家身上我們看到了支撐中國發展的脊樑。

正是有這些默默無聞奉獻的學者才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

01 採訪

前幾年,柴靜採訪丁仲禮院士關於哥本哈根大會減排方案的視頻意外走紅。

走紅的原因無非是關於兩個層面的問題的討論:

1.中國需不需要減排。

2.按照什麼方式減排。

在第一個問題上,兩人毫不猶豫的站到了一起,一致認為中國需要減排。然而在第二個問題上,兩人開始了正面的交鋒。

哥本哈根大會上的減排方案,

將世界排放量規定了一個確定的值,全世界國家排放量加起來不允許超標。

換句話說,蛋糕就這大,每個人切多少的問題。

怒懟柴靜,地質專家,丁仲禮院士就是這麼硬核

發達國家率先表態,同意減排的數量與比例要比發展中國家高。然而即使其大量減排,“發達國家11億人口仍然要拿走44%,剩下的56%給發展中國家的54億人口”。

但是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其在完備的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也趨於金字塔的頂端,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減少排放量的同時還賺取高額的利潤。

這對發展中國家極其不公平,發展中國家正走在工業化的路程中,不可避免的會以增加排放量來換取發展。

就好比月入百萬的富翁與月入1萬的白領,即使富翁降低90%的工資,還是會剩下10萬元,依舊比白領強。

不看數你根本不知道發達國家能耗有多大。下圖是2000年到2014年幾個國家的人均排放量二氧化碳量,單位是噸。

怒懟柴靜,地質專家,丁仲禮院士就是這麼硬核

中國人均排放量比美國少了近8噸,然而為什麼我們會被盯上,那就是我們總量太大了。下圖為幾個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我們人口基數大,必然造成總量大。

怒懟柴靜,地質專家,丁仲禮院士就是這麼硬核

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千噸)

所以說看似公平的方案,卻暗藏殺機。

02 認知層面上的差距

丁仲禮院士1957年出生於浙江嵊州,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後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主要從事第四紀地質與古環境等方面的研究。

怒懟柴靜,地質專家,丁仲禮院士就是這麼硬核

丁仲禮院士

丁院士作為地質專家,看待環境問題要比普通人看的更遠更深。

他深知地球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它涉及經濟、科技等一系列問題。

而柴靜在採訪中所表現出來的完全是一個旁觀者的立場,憑藉自己的生活經歷妄下論斷。

首先柴靜是站在一個成功人士的立場,沒有了經濟壓力,也就更加註重生活品質的提升。保護環境造就良好的空氣質量,理所應當的進入了她所追求的範圍內。

從她所提出的問題“科學家不能以國家利益為前提,而應為人類共同利益”,也可以看出,把自己的圈子當作了全人類的圈子,難道發展中國家的人不是人?不是共同利益?

怒懟柴靜,地質專家,丁仲禮院士就是這麼硬核

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追求,對於未受過良好教育的工廠工人,所關心的僅僅是自己的一份工資,工廠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並不是他在意的。

溫飽與環境,二選一的話,閉眼睛選也是前者。

代表精英階級的柴靜,在提問題時卻扮演者地球人代表的角色。發達國家也與柴靜一樣,站在了高點提出了減排方案。

再者,柴靜還將西方主流科學神聖化,一味的相信西方科學理論。竟然問出“丁院士你為什麼要措辭很激烈的指責科學的減排方案”,丁院士的回答也很精彩“科學為什麼不能指責”

科學不分主流與非主流,實事求是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03 地球不需要拯救

“地球不需要拯救,人類是在拯救自己”當丁院士拋出這句話時,已經說明了丁院士對於地球環境發展的理解已經到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難以理解的高度。

從古至今,地球上比現在環境糟糕一百倍的時間多的是,然而地球還是那個地球,依然存活在宇宙之中。

人類對於環境的態度始終是把自己作為地球的主宰者,保護地球保護其他物種實則是在保護自己,能夠拯救人類的也只有人類自己。

怒懟柴靜,地質專家,丁仲禮院士就是這麼硬核

所以網上一邊倒站在了丁院士這邊,即中國可以減排,但不能按哥本哈根大會的要求減排。

我們完全可以承諾,人均排放量始終不超過發達國家的80%,以表達我們的誠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