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導語:元嘉北伐是南朝劉宋政權主動發起的北伐,戰爭開始前宋文帝意氣風發,意圖收復河南,“肅清華域”。但是三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一場豪情萬丈的北伐也只能草草收場,辛棄疾更是諷刺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北伐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的結局?自古以來北伐都鮮有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北伐當真是無法突破的天花板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三次北伐的具體經過

北伐的原因

劉裕北伐收復了河南土地,但之後河南就淪喪了。宋文帝在經過一系列的政治鬥爭後重新掌握大權,為了建立個人威望以及安撫北來武人,宋文帝決定收復河南。宋文帝是先禮後兵,在北魏與柔然征戰時要求北魏歸還河南各地,不然就要用武力奪取河南。北魏太武帝一聽這事就樂了,你有本事就來拿啊,打什麼嘴炮啊。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洛陽長期作為政治中心,一度是正統的象徵,天下人莫不以中原為正統,在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圍繞著河南打了一場嘴炮。北方政權往往自詡“握帝王之統(洛陽)”,把南方政權貶低為“僭立江表”的僭偽政權。南方政權為了保持自身正統性,不斷樹立北伐中原的大旗,與北方政權爭奪河南地區。王導自東晉建立之初就喊“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中原),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桓溫北伐、謝安北伐、劉裕北伐,都是南方爭奪正統的實際行動。

宋文帝通過政治鬥爭奪回了權力,但他的個人威望還是差點事,所以他想要恢復劉裕的偉大事業-肅清華域。但是河南這麼重要的地區,北魏怎麼可能拱手相送,尤其是拓跋燾這樣的雄主。劉宋政權的請求被駁回之後,宋文帝就想著北伐中原,甚至在個別人的慫恿下還有了“封狼居胥”這一不切實際的念頭。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第一次北伐

元嘉七年,宋文帝派遣到彥之率五萬大軍北伐。北魏在虎牢、金墉、碻磝、滑臺的守軍並不多,因此主動放棄了四鎮。北魏主動撤兵讓到彥之滋生了輕敵的念頭,到彥之直接西進潼關,大肆擴張。宋軍的將士在勝利中迷失自我,全軍上下皆大歡喜。但是昔日名將檀道濟的下屬認為北魏有陰謀,應該會在冬季反攻,但是他的建議被忽視了,全軍都沉浸在表面勝利中。北魏名臣崔浩一眼就洞穿了到彥之的弱點,到彥之迅速擴張導致兵力分散,很容易被騎兵衝散。因此選擇養精蓄銳,等待冬季反攻。

冬十月,黃河結冰,北魏軍隊利用天時迅速渡河,開始衝殺宋軍。到彥之一路敗退,洛陽、虎牢等重要城市相繼被北魏奪取,一連串的失敗讓他心生膽怯。他撤退時丟掉了武器、盔甲等輜重,導致日後南朝宋“武庫空虛”,北伐舉步維艱。當時濟南太守蕭承之擺了一出“空城計”,延緩了北魏進攻鋒芒。

冬十一月,宋文帝派檀道濟北伐。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次年二月,檀道濟在北上滑臺的路上重創北魏軍隊,但是卻被北魏將領叔孫建切斷了糧草運輸線,檀道濟因為缺糧而退兵,滑臺也在北魏的圍攻下失守。後來檀道濟手下出現了叛徒,叛徒把檀道濟缺糧的軍機透露給了北魏,北魏大舉追擊檀道濟。但是檀道濟用沙子鋪底,糧食蓋面,製造出糧草豐富的假象。北魏一時不敢貿然出擊,並且認為是叛徒賣假消息,把叛徒殺了,後看到檀道濟一副慢悠悠的樣子,認為檀道濟這是故意引誘他們出擊,好聚殲北魏軍,因此放棄了追擊,檀道濟得以全軍而歸,至此劉宋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第二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劉宋內部開始整頓內政,並且在元嘉二十一年開始準備北伐工作。當時王玄謨大肆鼓吹北伐,袁淑更是建議宋文帝席捲北魏之後要封禪泰山,這一連串的拍馬屁讓宋文帝更加堅定了北伐念頭。劉宋現在適合北伐嗎?不適合,朝臣大半都反對北伐,只不過這兩個人帶頭吹噓罷了。而且這兩個人也不是什麼名將,前者王玄謨是鍵盤軍事家,後者袁淑更是一個不懂軍事的文人,兩個外行人在指導內行人幹事,劉宋不輸沒天理。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舉南下伐宋,汝南、潁川兩郡太守不戰而逃,北魏鐵騎席捲劉宋北部邊境,但是止步在懸瓤。懸瓤守將憑藉千餘人,阻敵四十多日,直到劉宋援兵將至,拓跋燾才開始北還。這是元嘉北伐中的一場小戰爭,但是卻暴露出劉宋野戰不行、北魏攻堅不行,這兩大軍事硬傷。

北魏撤軍後,劉宋就開始兵分三路北伐,具體戰略見下: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1:東路軍:統帥為蕭斌,總人數6萬人;王玄謨、沈慶之、申坦率領一萬水軍為先鋒,經過淮、泗如何,進攻滑臺。劉駿則是水陸並進,統領東路軍。

2:中路軍:臧質、王方回、劉康祖、梁坦率領十萬步、騎兵,徑直開赴許昌、洛陽。

3:西路軍:劉誕攻打弘農(今河南靈寶),開赴長安地區,劉秀之襲擾隴西地一帶,牽制長安守軍。

以上軍事行動由劉義恭統一調遣,劉義恭坐鎮彭城,而劉義恭又聽從宋文帝安排,可以說此次軍事行動主要決策權還是在宋文帝手裡。歷史無數次證明了,在後方遙控指揮是失敗的,軍事行動必須指揮官親臨戰場。北魏太武帝每逢戰爭必親臨一線,而宋文帝每逢北伐必微操,這兩大軍事指揮孰強孰弱,一眼明瞭。

同時此次北伐並不和國力對等,宋文帝透支了劉宋的國力。宋帝王為了擴大北伐的規模,他不惜改變徵兵政策,改成三丁抽一,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同時為了籌措軍需物資,他向民間放貸,為朝廷增加了很多軍費開支,導致朝廷財政赤字嚴重。戰爭過後,江北六州“邑里蕭條”,原本發達的地區也陷入經濟蕭條,這就是透支國力的代價。

元嘉二十七年七月:東路軍猛攻鎬礅、樂安,北魏守將不戰而逃。同時王玄謨用水軍攻打滑臺,當時王玄謨的水軍器械精良,攻堅能力十分強大,滑臺岌岌可危。

中路軍也十分順利,胡盛之、到坦之兩路攻打長社,北魏守將敗逃。隨後中路軍陸續收復河南一些城市,並且合圍虎牢。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西路軍向襄陽地區開進,大敗北魏軍隊,一舉攻克了潼關。西路軍的勝利,嚴重動搖了北魏在關中地區的統治。截至目前,元嘉北伐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東路軍王玄謨圍攻滑臺數十日都沒能攻克,同時拒絕火攻滑臺、斷滑臺援兵等計策,以至於錯失良機,圍攻滑臺三個月都毫無收穫。

十月:拓跋燾開始大舉南下,派騎兵切斷了王玄謨軍隊退路,並且派人安撫滑臺守軍。之後北魏軍隊大舉渡河,對外號稱百萬鐵騎,軍勢甚盛。王玄謨這個鍵盤俠,一看北魏來臨,自己竟然跑了。宋軍失去主將,瞬間亂了陣腳,以至於北魏大破宋軍。而王玄謨敗逃的時候沒有把失敗的消息傳遞給其他軍隊,以至於東路軍其他部隊險些覆滅。東路軍主帥蕭斌氣得要把王玄謨砍了,但在沈慶之的勸阻下才罷休,並且開始重新部署防線。不過東路軍敗局已定,劉義恭開始指揮東路軍撤退。

東路軍的失敗引起了連鎖反應,宋文帝開始指揮西路軍撤退,原本的輝煌戰果付之東流,劉宋從全面進攻開始轉變為全面防守。拓跋燾在取得勝利之後,兵分五路南下。在平原地區,騎兵的機動性遠遠勝過步兵,劉宋被打得節節敗退。北魏騎兵一直席捲到彭城,宋軍固守彭城,北魏一時不能克。但是北伐敗局已定,宋軍只能固守彭城、壽陽等大城市,而北魏抓住時機大舉南下,直到十二月,太武帝拓跋燾飲馬長江。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劉宋為了避免拓跋燾渡江,開展了一系列防範措施,宋文帝感嘆道:“要是檀道濟還在,我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北魏沒有水軍,因此飲馬長江之後就撤退了,撤退的路上還擄掠走大量百姓。自此,第二次北伐宣告破產,北魏拼命南下滿足了拓跋燾“飲馬長江”的願望。但是北魏攻堅能力不足,彭城、壽陽等軍事重地始終都在劉宋的掌握下,而且北魏撤退的十分乾脆,也沒能佔領一城一地。(班師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闢一廛。)

第三次北伐

元嘉二十九年,拓跋燾被殺,宋文帝力排眾議開始北伐。派張永攻打碻磝、魯氏兄弟攻打許洛、臧質攻打潼關、劉興祖攻打中山。當時劉興祖建議佔據河北,切斷河南地區和北魏的聯繫,逐漸收復河南。但是缺乏戰略眼光的宋文帝放棄此計,堅持收復河南的觀點。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宋軍北伐其實並不順利,北魏軍挫敗了張永,以至於張永連夜撤退。張永撤退並沒有告知其他宋軍,以至於宋軍大亂。北魏大舉反擊宋軍,宋軍死傷慘重。魯氏兄弟負責進攻長安,但是東路軍撤退之後,他們也就退兵了,北伐再次無功而返。將領們不聽指揮,導致第三次北伐失敗,以至於宋文帝氣得說:“我要是知道你們這個樣子,我就親自在後面持刀督戰了”次年,太子為了避免宋文帝再次北伐,發動政變殺了宋文帝,元嘉北伐徹底告終。三次北伐,最後落得個“倉皇北顧”的結局。

元嘉北伐失敗的原因總結

1:劉宋缺少優秀將領

宋文帝是通過政治鬥爭奪回的權力,因此對大臣們保持很重的警惕心,大臣、宗室諸王為了避免皇帝猜忌,他們都不敢當將。比如劉義慶,史書評價“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自幼擅長騎射,但是為了避免被猜忌,不復跨馬。劉氣冀:“

不欲以功勤自業,無它經略,唯飲酒而已。”不想建功立業,就想著喝酒。他們為啥這樣?是因為受制於政治生態的影響,都在儘可能的求自保,儘可能的避免重蹈劉義康的覆轍。大量優秀將領不敢領兵打仗,碩果僅存的檀道濟更是死於政治鬥爭,劉宋嚴重缺少優秀將領。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北伐失敗後宋文帝感慨到“北伐之計,同議者少”,朝臣們都認為不應該北伐,但是王玄謨這種人慫恿宋文帝北伐,以至於慘敗。王玄謨本身也不是優秀將領,沈慶之評價“佛狸(拓跋燾)威震天下,控弦百萬,豈玄謨所能當”。第一次北伐因為有檀道濟在,所以從容撤退。但是第二次北伐沒有檀道濟,北魏一度飲馬長江。這一點就凸出了優秀將領的作用,宋文帝當時的政治班子缺少優秀將領,不適合北伐。而與之對比的拓跋燾本身就是一個名將,更別說其他的優秀將領了。關鍵是雙方的指揮官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一個親臨戰場,一個微操遙控,這兩種指揮能是一個水平線上的嗎?劉宋和北魏的高下立判。

2:劉宋戰鬥力不足

這個戰鬥力不足是相對的,在水域上北魏的騎兵不如劉宋的步兵、在攻堅戰上北魏也不是劉宋的對手,但是在野戰上面,劉宋根本就不是北魏的對手。宋文帝提出北伐之後,劉康祖認為:“

歲月已晚,請待明年。”為什麼?因為秋高馬肥,河南平坦的地勢非常適合騎兵衝殺,劉宋主力是步兵,與騎兵對陣很吃虧。沈慶之更是認為認為:“馬步不敵,為日已久矣”。劉宋步兵劣勢早就有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一支優秀的騎兵,北伐很難有什麼成果。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將軍基本上都反對北伐,這就是看到了劉宋戰鬥力不足的弱點。但是王玄謨等人的聲音淹沒了他們,宋文帝聽從外行人的建議,以至於北伐失敗。

元嘉北伐:意圖肅清華域的北伐為什麼只贏得個“倉皇北顧”?

在這裡要提一下,支持北伐的核心人物有兩個,其一是王玄謨、其二是袁淑。王玄謨三個月都攻不下滑臺,導致第二次北伐失敗,他要為此買單。而另一個就更搞笑了,袁淑提議和拓跋燾野戰,這不是典型的以卵擊石嗎?如果不是因為劉宋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我都認為他們兩個是奸細了。拓跋燾能挫敗元嘉北伐,王玄謨肯定是數一數二的功臣。

3:南北人武力差距

縱觀歷史,南方政權很難北伐成功,這一點其實涉及到南北人武力差距。北方民風尚武,這並不是說北方人不喜歡讀書,而是因為北方長期作為抗胡第一線,人不尚武就無法在亂世中存活下去。戰爭就是絞肉機,羸弱的人會被戰爭帶走生命,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來。經過戰爭的長期沖刷,北方存活下來的人戰鬥力比較高。南方經歷的亂世比北方少,優越生活條件滋生了百姓厭戰情緒,所以南方人比較傾向於自保。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時南方人就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但是每次北伐,南方政權的戰績都不怎麼理想。孫權其實就是南方政權戰鬥力的一個縮影,東吳保家衛國時戰鬥力非常高,但是對外擴張戰鬥力就不行。

縱觀南朝北伐史,北伐鮮有成功,雖然北府兵開創了一時威名,但這並不能代表就是南方戰鬥力高。北府兵的主要兵員是南遷流民,也就是衣冠南渡時北方人喬遷到京口的流民。民風、飲食習慣、基因決定了北方人身高,而在冷兵器時期身高、體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鬥力。更別說北魏依賴的騎兵了,劉宋去哪裡給你搞騎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軍隊攻打南方時很容易在水師上吃虧,同樣南方軍隊攻打北方時很容易在騎兵上吃虧,這兩大軍事硬傷在歷史上非常常見,因此也出現了各種神翻轉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