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01 回顧世紀曆史與近10年現實


自唐朝末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版圖逐步向南方地區傾斜。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和南方的土地開發帶來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為了均衡南北發展,有了大運河(隋唐)、京杭大運河(元明清)源源不斷地將南方的糧油、物產等送往北方城市。中國大部分河流以自西向東,經濟版圖本應該也是東西向的流域經濟,但長達2000多公里的大運河卻完全破除了封閉的流域經濟體系,重塑了一個南北向的經濟大動脈,從而將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牢牢地穩固下來。這種格局延續到清朝末年發生了鉅變,列強入侵下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和沿海地區被迫通商與開埠,加速了中國與全球範圍工業化浪潮的融合。此外,還有一項重要因素是鴉片戰爭,當然不是指戰爭本身,而是中國南方地區廣植鴉片,從而深刻改變了廣大農業地區的經濟結構。在近100多年時間裡,中國的經濟版圖變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1. 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初北方快速崛起


東北60年黃金的奮進史,東北大開發是世界壯舉。

從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東北地區是中國近一千年來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經濟爆發時期。在這黃金60年裡的前30年,東北地區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城鎮與工業發展,快速吸引了山東、華北等地區1500萬人口,為後來新中國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從“二五”時期到“三線建設”的20多年裡,東北在繼續保持經濟和人口快速增長勢頭下,又對全中國的工業化發展輸出人才和技術。但自從改革開放後沿海工業化後,中國的經濟版圖再一次有了重大調整。1978年東北三省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3.98%,到了2018年下降到6.3%,比例下降了一半多。


近代天津的崛起,成為華北地區的重要門戶與經濟中心。天津近代工業,始於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中清朝政府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其後在海河北岸建設河北新區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業企業,天津的工業化使得京津冀地區從一個封閉的中央王朝京畿重地逐步走向近代開放經濟中心。民國初至日軍侵佔這段時期是天津近代工業的興盛期,工業方面麵粉、火柴、紡織、化學、製革等類型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天津已經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城市和工商業中心,中國第二大工業,尤其是工業經濟體系的完備程度僅次於上海。建於1928年的勸業場是天津最早的一級商業群的發祥地,隨著天津水陸要衝交通樞紐地位的提升,更多的華北地區、長城以外地區物資向天津匯聚。


總體來看,這個時期是我國近一千年以來第一次呈現出江海經濟為主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國的經濟版圖南北相對均衡,南方以上海、香港-廣州兩大中心的海港口岸城市分別帶動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開放發展;北方則主要以天津為中心形成渤海經濟圈和東北地區的輕重工業基地。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1953-1978年間中國的南北經濟增長對比圖

2. 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前10年的東西差距


1978年至20世紀末沿海快速發展。我國採取出口替代戰略,國家宏觀開放政策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五個沿海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和14個對外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基本奠定了沿海工業化與城鎮化基礎,先後建成一批承接國際產業和資本轉移的開發區。1998年,沿海開放城市的GDP總量佔全國的17.74%,整個東部地區利用外資佔全國的85-90%。


21世紀前10年四大板塊驅動發展。2000年提出了以重慶為中心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的經濟版圖分為沿海、西部、東北和中部四大部分,國家也根據四大板塊差異施策。這個區域發展戰略也是適應我國加入WTO的對外開放縱深發展戰略。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形成以沿海及京廣京哈線為縱軸,長江及隴海為橫軸”的兩橫三縱城鎮化發展格局,成渝、中原、關中、長江中游等中西部地區的城鎮群開始發育,在承接外資和境外產業轉移方面開始加速。從全國格局來看,似乎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格局趨於均衡了。但一切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開始突然轉變。


02 10年來的南北經濟逐步失衡


1. 近10年中國經濟版圖重新回南北差距


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家開始了多輪刺激政策,更多支持國家層面基礎設施、資本投入型產業體系再造和房地產開發等方面。從產業經濟分工來看,北方地區產業體系偏向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重化工業;南方地區則在重化工業、輕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更為全面。但沒過幾年,過度刺激下逐步褪去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北方地區的重工業體系越來越不適應其後的供給側結構改革。2013年開始東北城市的經濟增速全面下滑,2018年後天津、山東相繼失速,北方經濟進入了深度調整時期。到2018年底北方地區經濟佔比下降到38.6%,經濟增速排名前十位中僅有陝西省,而經濟排名最後五位分別是: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五省市。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2000年以來南北經濟佔全國經濟比重變化圖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2010-2018年我國地市單元經濟佔當前全國GDP比重變化(作者自繪)

下圖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對於中國工業經濟的影響,從二氧化氮主要排放區域分佈來看,整個北方地區賴以生存的高耗能產業分佈面相當的廣,也說明了當前局面下要全面轉型任務是多麼艱鉅。山東省2018年啟動新舊動能轉換,但成效依然不明朗。再對比二氧化氮排放分佈圖與上面的全國地市單元經濟佔比變化圖,發現排放量不那麼重的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經濟帶發展速度顯著加快。這似乎使得中國的南北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陷入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北方經濟下滑,但是汙染排放依然高居不下。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2020春節前後的全國二氧化氮排放對比圖(圖片來自網絡)

目前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北京是僅有的一枝獨秀。1980年,北京GDP僅相當於上海的44.6%,到了2018年,這個數值已經攀升到了92.78%。目前北京的GDP排名全國第二,緊隨上海。天津在過去10年裡曾經也是明星城市,在一段時期內固定資產投資能佔到全國的2%以上(2010年固投佔當年GDP達到70%以上),但自從2016年以來經濟發展出現明顯調整,GDP排名已經下降到全國第10位。當然最近幾年鄭州、西安的綜合實力在壯大,這有賴於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眾多資源投入與資本青睞。對比剛改革開放的1978年,當時中國GDP前十強的城市有六座在北方,分別是北京、天津、瀋陽、大連、哈爾濱、青島;而目前僅剩兩座,而預期明年天津將滑出前十位。這讓人不勝噓唏,短短十年北方褪去了大部分靚麗的色彩。而預計在未來3-5年間,鄭州GDP或將超過天津。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2. 四個南北失衡的顯著信號


第一,南方地區的中心城市,尤其珠三角成為吸引人口的高地。從近十年中國主要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長情況,總體上南方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顯著增強。從2009-2018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變化來看,2009-2014年間人口主要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鎮群中心城市聚集;但2014-2018年間,東北、華北甚至長三角的中心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上升不到0.05個百分點,而珠三角、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的人口占全國比重快速上升了0.25-0.30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人口占全國比重上升了0.15個百分點。從2017-2018年的人口增長來看,增量超過20萬的城市有深圳(50萬)、廣州(40萬)、西安(38萬)、杭州(34萬),還有鄭州、長沙、重慶、佛山,僅兩座在淮河以北。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指出,吸引海歸人才前十位城市中北方地區有北京、天津、鄭州、西安四座,比重佔全部的35%。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第二,長江經濟帶的產業總分支及投資向南偏向。長江流域作為橫跨我國東西方向的經濟帶,一方面受到上海龍頭的輻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北部京津冀和南部珠三角緊密聯動。但從近年來長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對外經濟聯繫來看,無論是企業對外投資,還是總分支機構關聯數據變化,整個長江經濟帶與南方省市的聯繫變得更為密切,與京津冀的關聯在持續減弱。

首先,從2014、2017年兩年主要城市對外省的投資金額看,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對外投資呈現以2014年對北京投資為主逐步轉向以珠三角、海峽西岸為主的變化。其次,從外省在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情況來看,2014年設立分支機構數量第一位的是北京,但2017年廣東省設立分支機構數量已經快速增加,其中廣東省對於長沙、武漢、南昌、貴陽等城市設立的分支機構數量已經反超了北京。同時長江流域中心城市對外設立分支機構,數量最多的一直是廣東省為主的南方省份。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長江經濟帶主要中心城市對外投資首選地區對比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長江經濟帶主要中心城市對外投資金額對比(2017年,單位:億元)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長江經濟帶主要中心城市對外設置分支機構數量對比(2017年,單位:個)

第三,受“一帶一路”政策惠及,開放口岸呈現南升北降態勢。從全國主要機場的貨郵吞吐量變化來看,近10年來整個北方地區航空口岸吞吐量佔全國比重全面下滑,除了鄭州強勢崛起外,僅有西安發展較快。南方城市除了上海佔比大幅下降以外,吞吐量佔比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增長較快的有杭州、廣州、重慶等城市。進出口方面,進出口重心仍然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其佔全國比重有所下降,成渝地區成為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地區。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第四,南方地區快速崛起創新中心,北京的創新輸出能力在持續下降。《2019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從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四個維度衡量全國城市創新實力,排名前二十位中僅有北京、西安、天津、青島、濟南等5座北方城市;全國發明專利數量排名前20位,也是僅有北京、西安、天津、青島、濟南、哈爾濱六座城市,發明數量佔前20位發明總數的36%。


據相關研究統計,2016年中國北方地區的研發支持僅為南方的64%,南方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是北方的2.18倍,這說明整個南方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比北方活躍得多;此外,有效專利數量南方為北方的2.51倍,研發人員數量是北方的1.75倍,尤其是深圳的申請專利數已經為全球第二,2015-2017年專利數是北京的3.3倍,也都說明了創新的天平已經向南方傾斜了。又如清華大學2018年畢業生去向調查,人數超過20名的24家單位機構中,排名前兩位的是深圳的華為與騰訊,二者招聘人數佔到24家招聘人數的28%,深圳的“掐尖”效應十分突出。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9》(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

南方地區近年來由於受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和成渝經濟區等國家戰略的支持下,科創板塊上市活躍,2019年約2/3的上市企業集中在南方。北京的創新輸出能力雖然地位不可撼動,但近年來出現對外創新輸出持續下降的態勢。2017年北京市與全國各大中心城市的論文引用關聯度在下降。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科創板塊上市企業分佈(數據:wind)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北京與全國主要城市的創新聯動示意圖

03 南北之間的城市繁榮活力差距顯著


上述分析了宏觀區域經濟面上的南北差距持續擴大的狀況,而隨著工業化後期和城鎮化下半場時代的到來,衡量城市綜合實力的繁榮活力指標也呈現出明顯的南北差距特徵,這不得不引起更多關切。2019年底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城市繁榮活力評估2019》從城市基本活力、空間生產能力、城市空間供給條件、城市功能混合、城市顏值和政府的現代化治理能力構建的“5+1”繁榮金字塔來衡量城市繁榮與活力,並首次對全國108座主要城市進行測評。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城市繁榮活力指標體系

第一,當前北方城市的活力已明顯不如南方。處於繁榮A和繁榮B兩個最優等級的城市中,北方城市僅佔7席,而南方城市達到了25座。其中位於繁榮A層級的15座城市中,僅北京市位列之一。尤其是處於活力C層級的23座城市中,僅有泰州屬於南方城市,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擔憂。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城市繁榮活力分類(《中國城市繁榮活力評估2019》)

第二,煙火城市聚集在南方。顧名思義,煙火城市是指具有高生活品質、市井文化繁榮和都市休閒趣味濃厚的城市,往往也是打卡網紅地點密集的網紅城市。該類城市主要是由繁榮金字塔的中間兩項指標(城市功能混合、城市顏值)所決定。研究發現公認的網紅城市廣州、深圳、成都、廈門、珠海屬於此類,還有長沙、貴陽、惠州、中山等曝光度不高的城市也屬於這類。另外,杭州、青島等高曝光度城市在城市顏值方面很優秀,在城市功能混合度方面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總結:2018年底中國北方地區的GDP佔全國比重下降到38.6%,比10年來最高點下降了近4.5個百分點。相比較人口而言人口比重未有大調整,2018年北方地區人口占比為41.9%,僅僅比2010年下降0.2個百分點。2010年以來南北地區的人均GDP比重已經顛倒,2010年北方人均GDP是南方的1.04倍,到2018年已經翻轉到86.8%,如果差距超過80%的臨界值後的不平衡問題及風險將大為增加。


作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動機的中心城市,人口的合理增長,特別是吸引年輕人到來是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從2001-2018年中國GDP年均增速與北上廣深津渝等六座中心城市年均人口增量關係來看,廣深渝的發展更為可持續,也進一步預示了未來中國區域經濟的天平將繼續向南方傾斜。如果說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財富得以積累最快的時期,但看來財富更多流向了中國的南方地區。目前金融前十強城市中,北方僅剩北京一座。2018年本外幣存款餘額排名來看,北京雖處第一位,但其財富加起來僅是前十位總和的27%。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南北平衡難了......


怎麼辦:中國南北方經濟差距持續擴大對於國家社會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和國土空間安全帶來挑戰。這裡提出三條建議:


1)加快北方地區的進一步對外開放,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新亞歐陸橋經濟帶。這個帶以鄭州、西安、青島、濟南、蘭州、烏魯木齊為核心,構築開放門戶與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強綜合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城市的文化競爭力。


2)構建中國雲經濟走帶,發揮北方地區礦產能源豐富優勢和氣候寒冷特點,在東北地區、華北(內蒙、山西、河北北部)和西北地區建設世界級的雲計算中心,不僅成為中國的數字驅動核心基地,也是中國數字經濟輻射全球的重要基地。


3)構築京津雄“創新三角”,將北京的科技創新成果積極向雄安新區、天津濱海新區轉移落地,推動中央科研機構向“創新三角”轉移,推進更多科技創新企業、高新技術瞪羚企業發展壯大。


4)建設貫穿中國南北的新高鐵走廊,以北京為樞紐,分別串聯東北地區、山西、陝西、四川、雲南的哈爾濱、長春、瀋陽、大同、太原、西安、成都、昆明等中心城市,強化人流與商務交往。


注:文章中表明的北方與南方經濟指標,不含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數據。


作者徐輝1、陳明2、餘加麗1、李長風1、翟健1、於沛洋1等

1.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信息中心(創新中心)

2. 徐輝、陳明、李長風、餘加麗、翟健、於沛洋等


中創產業研究院彙集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專家學者、新興產業、創新企業、投資機構、創新者、企業家和產業家等各方面的資源,是體系開放、多方協同的新型研究機構,努力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政府部門、企業和產業集團提供產業發展諮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中創產業研究院堅持“研究產業、服務產業、引領產業”的理念,目前已形成醫療產業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先進製造研究中心和產業資源中心,組建成立了各研究方向的專家庫。


歡迎公眾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大家關注“中創產業研究院”產業研究信息分享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