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佛教對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南下游玩時,目睹江南一派煙雨山水畫中的初春美景,有感而發寫下的。詩人杜牧在詩中將思緒遷移到遙遠的南朝,也就是東晉後的宋、齊、梁、陳,表達了那時的都城建康寺廟之多,也暗指那時的佛教盛行之況,令人頗為嘆念。雖說也有人指出,這首詩不僅描繪了江南的煙雨美景,杜牧更是有在詩中傾注了暗喻的意味,表達了一種反佛思想,暗喻晚唐統治者大興修建寺廟、崇尚佛法,置家國危亡於不顧的情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佛教對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

但是不管怎麼說,佛教在中原的盛行是早有奠定的。其實說到人類文明的緣起與傳承,無論是基於哪片土地、形成的是哪種文明,大多都與宗教脫不開干係。在早期原始社會,人類暫且無法用科學的方法和知識來解釋所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時,超自然的體系便應運而生。

到了後來,各種各樣的宗教也成為了人們的精神寄託,這種情況在古代人類社會中是較為普遍的。而至於擁有滔滔歷史長河的古代中國,也不例外。“宗”字、“教”字,分開來看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合在一起成為“宗教”,自古代至今、人們對於某種超自然力量的憧憬與景仰就不言而喻、油然而生。

漢傳佛教在唐代逐漸盛行

雖說在我國古代,佛教一度盛行,但我們也都知道,佛教的起源和發源地都不是中原。在今天諸多的學者和學派看來,佛教的發源地都應該是印度,雖說在如今世界宗教的大格局中,佛教存在無數的體系與分支,但是佛教最早的發源地的確是在印度地區。而有關於佛教究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在中原扎的根,直到如今還依舊眾說紛紜。

現在統一度最高的說法便是,中國最早的佛教根基是在河南洛陽的白馬寺。雖說地點可以確定下來,但是有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也存在著很多不同說法。一是佛教在公元前後便傳入中原,後經過中原不同的文明文化發展出不同的流派。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在東漢永平年間,統治者官方派遣使者前往西域,並且起來數位高僧來到洛陽白馬寺,對一些佛經進行系統的記載與翻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就是佛教比較早在古代中國傳譯的經典。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佛教對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

不過要說到唐朝時期為何佛教盛行,還是要從多種方面說起。首先一點就是統治者信仰之故,為什麼佛教能夠得到極大的發展?主要原因還是在唐朝的統治者身上,唐朝大部分統治者信仰佛教,且無論是出於真實信仰之故,還是為了讓民眾信仰統一之故,凡佛教教義都沒有與朝廷大義相違背的地方。

統治者的支持從而致使了佛教在中原的發展得到了強大的資本支持,這樣以來無論是修築寺廟、還是供養僧人,對於佛教來說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了。除此之外,其實佛教的教義還是很符合當時古代中國的社會價值觀的,只要這一世努力辛勤勞作,下一世必定會修成很好的因果、得到真正的幸福。

佛教音樂起源於信徒傳教

而有關佛教音樂,想必大家也都悉知一二。為什麼會存在宗教音樂這種音樂形式?為什麼佛教音樂獨具特色?佛教音樂從何緣起?都是我們需要深入瞭解的問題。

想必我們多少都聽過佛教音樂,比如說著名的《金剛經》、《大悲咒》等等,這些佛經伴隨特殊的樂器奏出的特殊旋律、經過特殊的唱誦後,彷彿蘊含有一股神秘的能量,直接通往人心靈、讓人的精神受到淘洗和洗滌。而佛教通常以唱誦的方式傳播教義、傳誦經典,也和佛教的大部分觀念有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佛教對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

在佛教看來,人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是較為表象的堪忍世界,也作婆娑世界(梵語音譯)。而在婆娑世界中生存的人們,雖說只能夠閱讀到、經歷到表象的世界與物象,但是相對於眼睛來說,佛教認為人類的無感之中當屬耳朵最為清明。所以在佛教的教義中認為,人們通過耳朵得到的信息是最為直觀、最為純潔的,用唱誦的方式來傳誦經典和教義,則更能讓人身心領會。所以佛教從創立以來,就發展出了用唱誦來普渡眾生的秉性。

佛教音樂也作“梵唄”,通常按照一定的韻律,將經文以平緩、明快、輕鬆的曲調唱誦出來,讓聽者感到身心放鬆、愉悅。

唐朝寬廣的文化大氣候與豐富的音樂文化

雖說佛教音樂擁有極為強大深厚的根基和特色,但是在向中原傳播的過程中,也免不了受到豐富的官府音樂和多種多樣的民樂薰陶,最後衍生出了相應的特色和改善。

說起唐朝本土的音樂,可以用一個“繁盛”來形容。首先這也得說起統治者進行的官方化的統籌,我們經常談到的“樂府”就是一直延續到唐朝的官方音樂機構。到了唐朝,官方所設立的音樂機構還分為了左教坊與右教坊,兩個教坊的分工明確、互相扶持,右教坊所負責的是譜曲和編曲,以及樂器吹奏和彈奏之間的教學。而左教坊所負責的領域便是舞蹈的編撰了。

早在古代中國擁有“禮樂制度”的商周,中國古代的音樂就隨著文化一同繁衍和進步,並且到後來不僅僅在官府、在民間也出現了種類繁多的民樂形態。無論是器樂還是聲樂,古代中國的音樂形態本身就存在著十分完備的體系。這起初重點體現在宮廷音樂上,由於王公貴族對於音樂和禮教的需求,我國古代的宮廷音樂從很早開始就逐步完善,比如說唐太宗喜愛的《霓裳羽衣曲》,就屬於很典型的宮廷音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佛教對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

而到了唐代,本就體系完備的古代音樂形態就進一步得到了點化和加強。在歷史領域的研究上,音樂一直都被默認歸為文化的領域,也隨著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一同發展。而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曆史上開放程度最高的朝代,在與周邊各國日漸密切的往來中,文化也隨著融合的大潮不斷交融,因此,音樂的形態和形式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進和融合。

佛教對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

要知道無論何種文化形態,不同的文化之間的融合總是相互的,也就是你來我往、有來有回。雖說在傳入中國之後的佛教音樂“梵唄”在本土音樂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許多的改變與分支,但是佛教音樂對於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實從隋朝開始,佛教音樂對於中原音樂的影響就已經如見昭彰。隋朝時期,宮廷音樂的主導還被稱作為“燕樂”,不過在佛教逐漸普及開來之後,隋朝末期便發展出了“法曲”,法曲就是將佛教音樂與原本的燕樂所結合起來的歌曲,從命名上也能看出來法曲的特點,法曲在隋朝時更多地被用在正式的宗教場合。

其實有關佛教音樂的傳入,最重要的就是改變了中國古代傳統音樂中音韻的形成了。雖說音樂之間的融合與進步是在長時間內緩慢形成的,但是到了唐朝,比較成熟的音韻和音律形式就已經初具規模。唐朝音樂體系擁有成熟的音韻和音律,多半也是歸功於佛教音樂的傳播和發展。

雖說在佛教音樂傳入的伊始,人們遇到了梵語與漢語發音不同、所以唱腔無法平衡協調的問題。但是到了後來,負責傳誦經文的僧人經過了一番改良,讓梵唄更能夠適應漢語的發音方法,從而才使梵唄在中原地區得到了更廣泛的傳唱和傳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佛教對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

另外,梵唄給隋唐帶來的,不僅僅讓官方的宮廷音樂有所發展和沿革,對民間的藝術音樂形態也有了深遠的影響。說來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佛教音樂的確促進了隋唐時期,民間說唱藝術的發展。

不過古代的說唱和今天我們所認知的“說唱”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隋唐時期的民樂,多倡導在藝術形式中加以念、唱的形式,許多的民樂形態也都擁有說唱的技藝,這也是受到了通俗化的佛教音樂的影響。在梵唄中,對佛祖加以讚美的唱誦多采用這些類似於傳贊、唄讚、轉讀的技法,這些技法在受到漢化之後,也被民間的一些歌唱家所吸收和應用,到了後來便衍生出了具有樸實等特點的民間說唱技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佛教對唐朝音樂文化的影響

除了聲樂方面,在器樂方面,其實唐代的音樂形式也很大程度地受到了佛教音樂的影響。唐代著名的《羯鼓錄》中就有所記載羯鼓這種樂器在唐代的樂器大氣候的重要地位,《羯鼓錄》中不僅記載了羯鼓的製作方法與形制,更是記載了羯鼓的演奏技巧以及樂譜,是對唐代樂器具有極大貢獻的一份子。而羯鼓與漢傳佛教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羯鼓的普及以及聞名程度來看,的確可以反映出佛教以及傳統梵唄、龜茲樂對於唐代音樂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民族藝術》

《隋唐音樂志》

《海潮音》

《法苑珠林》

《中國古代音樂史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