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發大財的人,都在靠什麼賺錢?

那些發大財的人,都在靠什麼賺錢?

喜歡打麻將的人其實都知道,一場牌打下來,糊多次小牌的人,往往不如糊一次大牌的人贏的錢多。

其實在其他領域也存在這樣的規律,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往往不是做的最多的,而是那些做的次數少,而單次價值很高的人。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一種深思熟慮後做選擇的戰略能力——做哪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股神巴菲特的辦公室裡,貼著一張美國棒球手的海報:

那些發大財的人,都在靠什麼賺錢?

他就是對巴菲特投資理念影響極大的一個人——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泰德,被稱為“史上最佳擊球手”。

其實,在棒球運動員中,有兩類擊球手。

一類是什麼球都打,每次擊球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壘打。

另一類人則是聰明的擊打者,他們只打高概率的球。


泰德有一個鮮明的觀點:不要每個球都打,而是隻打那些處在“甜蜜區”的球。

他把擊打區劃分為77個小區域,每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只有當球進入理想區域時 ,才揮棒擊打,這樣才能保持最高的擊打率。否則如果去擊打處於邊緣位置的球,擊打率會非常低。

所以,在比賽當中,對於非核心區的球,即使嗖嗖從身邊飛過,泰德也絕不揮棒。

這種策略聽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比賽中卻非常難操作,特別是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幾萬名觀眾繃緊了神經,用期待的眼睛看著你,當球飛過來的時候,如果不打,就將迎來全場的噓聲。這時,堅持“只打高價值的球”就需要極強大的定力和冷靜的內心。

巴菲特把這種策略應用到了投資領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投資哲學:只投資高價值、有護城河的公司,其他的根本不看。

1992年索羅斯大戰英格蘭央行的時候,他的基金經理人德魯肯米勒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好機會,甚至建議把所有錢都押上,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索羅斯的時候,索羅斯說這“太荒謬了……你知道這種事情多久才能出現一次嗎?所以,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的錢押上去,而是要把所有能搞到的錢,都押上去。”

結果他們加上槓杆,總共投了100億美金,最終大獲全勝。

那些發大財的人,都在靠什麼賺錢?

很明顯,索羅斯的策略就是:專攻要害,一擊致命。

如今是一個機會更多、選擇更多的時代,很多人都認為既然有這麼多機會可選擇,那做的越多,贏的概率就一定越大,其實不盡然,因為機會越多,意味著概率越小,越是有多種可能性,越是需要專注於核心競爭力。



麻省理工學院前教授丹·艾瑞里在《怪誕行為學》一書中說,人們在面對多個選擇時,即使明知其中一項可以獲得最大成功,他們也不願意輕易放棄其他選擇。因為我們的大腦,對於風險,天然是排斥和抗拒的。所以,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人才少,因為他們能克服那種心理上的本能。

水木然有這麼幾句話供大家借鑑:

1、千萬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什麼天天加班,熬夜,如果努力就能成功,富士康流水線上工人個個都比你強。

2、在一個領域,如果你能力不如別人,勤奮不如別人,運氣也不一定比的上別人,憑什麼能賺到錢?除非你在這個區域有與生俱來的競爭力!

3、當一個行業要靠比能力來賺錢的時候,你能賺到的只能是辛苦錢了。

4、當一個趨勢被大多數人都發現的時候,這個趨勢也就成了大眾潮流了。就好比買房或者炒股,當大家一直認定就是這條週期曲線的時候,這個週期就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