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课堂“问答”的老师,应该知道的基本操作法

青年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对话法”依然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方法。

教师运用对话法教学,势必涉及的两个问题:如何提问?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将这两个问题简称为:如何“提问”与“理答”。

特别是青年教师,无法清晰知道提问的技巧,更对学生回答后如何接招感到茫然。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些基本的操作法,让提出的问题趋于有效,让应对的方法相对可靠。根据美国学者吉姆·奈特博士的《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我们为青年教师提炼出易于操作的基本方法。

首先:厘清问题的类别。

从形式上来说,课堂提问大概分为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从类型上来说,分为是非型问题和真实型问题;从认知层面上说,有关于知识的问题,关于能力的问题,涉及人生观世界观的思想性问题。这些问题,按照布鲁姆所提出的六个层面的教育目标来归属,即关于知识、理解、应用、评价、分析、综合。例如,封闭型问题,问在知识层面,思想性问题,问在综合层面,考量的是综合素养。

启发随即来了。明确了问题的分类之后,青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尝试兼顾与侧重并举的方式。一节课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该完全是开放式或者全封闭式的,也不能是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等是非性问题,更不能动不动就抛出一个问题“巨婴”,虽然具有探索价值,但当堂无法完成。问题的设计兼顾各类,又根据文本以及教学目标有所侧重,合理搭配,这是问题设计的第一步。

其次,提问要有所思“量”。

一节课,要提出多少问题,“量”的控制是有讲究的。在《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一书中记在学者萨斯坎德做过的专项研究,很有意思。这项研究中,专家向老师提出四个问题。让其根据过往经验回复:1.在三十分钟的课中,你认为应该问多少个问题?2.有多少个问题是有效的,可取的问题?3.有多少个问题是学生自己可以问的?4.有多少个问题是最合适的?参加测试的老师给出答案:一节课应该提出15个左右的问题比较合适(经过测量发现,老师提出的问题达到了50.6个,远远超出了15个)学生可以提出5-6个问题(经过测量,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才1.8个,远远低于预估的量)

因此,提问的技巧又可以总结出一条:老师提出问题与学生提出问题要适当控量,教师不要成为问题霸主,学生不要成为答题机器。具体执行时,可以参考以下三条:

1.在提出问题之后到下一个问题之间,要留下思考和回答的时间。不要连续追问,也不要用简单的问题串讲。

2.问的形式和思考容量可以设计。有的问题是向所有学生提出的,引发大家思考;有的问题可以简单举手示意,口头快速回答;有的问题适用于个别优等生争论,思辨,其他同学是分享的;有的问题可能引导出错误答案,这是最可贵的,错误将引导全体进一步去了解真相。

3.最好有“大问题”领衔。一节课,也可以围绕一到两个最适合学习目标达成的“大问题”。这样一来,问题的设计,就成了确保课堂有效的教学推进器。之后,携带小问题,形成问题关联,课也就串联起来了。

很抱歉,此外暂时无法给出更为具体的指导,因为问题的设计务必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材的特质才有具体的内容。以上3条建议,只能算是基本的问题设计思路。

喜欢课堂“问答”的老师,应该知道的基本操作法

第三,关于回答的应对

青年教师更关心的,是接下来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予以回答。教师如何应对呢?妙问+妙答,才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此处,我们也给出3条建议:

1.对学生予以相当的尊重。尊重学生,就是要捍卫其言说的权利。相对同一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层次、知识水平不同,回答道的理性与完美程度自然有差异。但只要是回答,都必须予以尊重。所以,理答最优雅的姿态就是侧耳倾听。学生回答,老师不要插着手冷眼旁观,面对儿童,你可以拿出超过一百分的热情,从姿态上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倾听,你很认真对待他的回答。倾听,传递给学生一种友好的信息,也有助于他尽可能地发挥。

2.用激励继续思考的方式来鼓励。从学生个体而言,他能够参与回答,并用自己的理解来应对,这行为本身就应该得到表扬。即便是错误的答案,也为大家提供了参考,也应值得鼓励。关键是鼓励不要停滞于表扬,要激励学生继续思考,触发超越自我。在《实用想象力》(1953年版)一书中,亚历克斯·奥斯本提出“集思广益”。如今也有人译作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是一种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群人就某一特定的主题,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集思广益中要求得好的效果,取决于集思广益的数量。即想法越多越好;同时来自于对批评的克制,避免批评,才能无拘无束地说出想法。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正面关注。正面关注,教师就是通过教学,彰显善行,传递一种“要交往”的信息。这如同向学生发出“情感投标”。

3.教师的作用是努力发现关联。老师在学生回答时,大脑要处于告诉运转状态,试图发现学生回答的前后间各种关联,起到串场的作用。这有助于在学生的回答之间形成一种微小的系统。一个问题的几个答案成为一个小系统,几个小系统组合成较大的系统,共同建构起整节课的教学系统。每一个小系统都是有价值的,对大系统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多元、周全的信息。教师还要控制个体回答的时间。不要无限制地允许学生“一边想一边说”或“漫无边际地拓展”。在《明明白白的影响》一书中,“对话”被视为一种自由和控制之间达到平衡的方式。太多的自由将导致混乱。所以,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时,尊重的体现还在于面向全体,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控制回答问题的整体节奏。例如:给出时间限定;给出限时的提示;打断后组织其他同学增补;暂停后由其他同学介入回答,之后再找机会请该同学继续回答等。课堂的教学要有效,教师是不能失职的。

喜欢课堂“问答”的老师,应该知道的基本操作法

其实以上的做法都是“技”的层面,背后支撑的,应该是“道”的力量。具体说,教师应有三个意识:

第一,有儿童意识。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儿童,提问也好,理答也好,都尽可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思考为基础,适度引导,缓步提升到最近发展区。有人说,小孩学不好,都是因为怕老师,这是有道理的。有儿童意识,就要用儿童的方式提问与回答。问题的设计有儿童话语,回答时给予同伴式的关心。哥特曼认为,建立情感的基本技巧,就是处理好外显的言行。例如,在提问中,教师的手势,眼神,给予学生的触碰等,任何一个简单表达,都可以传递“我想和你建立联系”的意思。所以,在提问时,教师和学生不应冷冰冰地对立,应该有所接触,实施正面关注。

第二,有过程意识。要明确地了解问题,知道问题提出的意义以及回答的价值。提问,不在于得到答案,而在于思考的过程。教师可以重视从问题发出,到观察学生,选择回答,组织讨论,形成结论,整个过程中学习的发生。相信只要有过程意识,就能调整心态,拥抱课堂上一切生成的资源。

第三,有目标意识。提问与回答,可是视为一种特殊的课堂对话。教学中的对话,教师不能迎合学生,取悦学生,更不是为了单纯娱乐,而是要达成目标。戴维·伯姆在《论对话》(1996年版)中就告诉我们:对话,就是共同的思考。他从词源学的角度揭示了“对话”的含义。对话一词来自希腊语,有“意义”和“通过”的叠加意思。对话,就是人们相互表达和交流意义的一种沟通方式。因此,有效的提问与回答,就要设置一定的目标,让问题成为困难,用回答迎难而上。妙问与妙答,其实就是通往目标的一块又一块的基石。石头铺得稳不稳,石头与石头之间的联系是否得当,是否紧密,这都将决定着踏石前行的人能否走得稳健。因此,最后一个提示:教师要有目标意识,提问与回答都不要放任自流,要主动且充满智慧地给予明确的引导。教师,应该是具备教学智慧的人,学生才能借助教学增长智慧。

欢迎关注 ,更多教学方法可点击专栏获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