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加速,馬雲7年前的預判對了嗎

誰將成為物流新基建主力軍?


“我們對於在困境中唯一能提供幫助的人期望很高,那就是中國。”


3月15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因新冠疫情公開向中國求助。求助發出當天,中國援助的首批物資1000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就飛抵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僅僅是中國對外援助的國家之一。截至3月20日,中國政府已對80多個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援助。


與此同時,民間企業機構也同步展開了對疫情國家的援助行動。其中,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和馬雲公益基金會已聯合向全球諸多國家和地區提供援助,口罩、檢測試劑等各類醫療物資捐贈總量超2000萬件。這當中,包括醫療資源有限的54個非洲國家。


新基建加速,馬雲7年前的預判對了嗎


持續不斷的援助行動和快速響應的物流體系,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的公開感謝:“我感謝馬雲和他的基金會願意向那些有困難的國家提供必要物資。”


疫情下的千里援助,也為馬雲七年前的預判——建立智能物流骨幹網,交出了一份答卷。


彼時,剛剛經歷了2012年“雙11”,一天內產生的7800萬包裹給中國物流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為了讓全球剁手黨有更好的物流服務,馬雲決定建立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縮短網購收貨時間。


菜鳥網絡,由此誕生。2013年開始,一個智慧物流網絡平臺,持續驅動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在全國快遞量6年增長7倍、目前日均超過1.7億單的情況下,快遞速度卻越來越快。


新基建加速,馬雲7年前的預判對了嗎


2016年,伴隨阿里巴巴集團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戰略提出,物流成為“全球買全球賣”的關鍵一環“全球運”,菜鳥就此出海,佈局全球物流數字樞紐。


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讓世界看到菜鳥全球供應鏈的實力。與此同時,伴隨國家加速推動新基建發展的政策落地,以菜鳥為代表的智慧物流,正竭盡所能為發展物流新基建貢獻力量。


疫情衝擊,物流樞紐為何能打通生命通道


3月18日,比利時列日機場用一場最高禮遇“過水門”,迎接搭載馬雲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捐贈醫療物資的菜鳥包機。這些醫療物資最終送往法國、比利時和斯洛文尼亞。就在前一天,兩家基金會捐贈物資經由eWTP列日樞紐運抵意大利和西班牙,兩天連送五國,再現“阿里效率”。


新基建加速,馬雲7年前的預判對了嗎


疫情之下,歐洲多國實行邊境管制、航線停飛等措施,跨境物流運力受限。菜鳥4年來的佈局,通過整合倉儲、運輸、通關等各鏈路解決方案,讓eWTP列日樞紐成為了向歐洲運送醫療物資的救援主通道,比利時成為歐洲救援中心。


“在跨境運送抗疫物資遇到各種困難的情況下,我們瞭解到歐洲列日機場的eWTP樞紐運轉良好,連起了一條生命通道,接下來可以讓我們援助歐洲的物資通過這裡送到有需要的地方。”馬雲在微博不斷更新著對外援助情況,也讓人們對承擔著跨境輸送防疫物資的eWTP列日樞紐產生了好奇:為何區區一個樞紐能夠肩負起如此重要的責任?


4年前,菜鳥決心依託eWTP,構建一個世界級的數字化貿易基礎設施。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支持中小企業跨境貿易的eHub。eHub並非簡單的物理設施,而是支撐國際貿易的數字中樞,可以實現跨境貿易的秒級通關。


新基建加速,馬雲7年前的預判對了嗎


以已投入使用的列日數字樞紐為例,從列日發出的包裹,最快5小時內便可送達法、英、德等主要市場。1年間其貨運增速高達21.5%,創下了成立近30年來的增速紀錄,為用戶高效“買全球、賣全球”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菜鳥智能物流骨幹網已在全球佈局了多個eHub節點,除列日外,杭州、吉隆坡、迪拜、莫斯科、香港也均投入使用。


疾風知勁草。疫情的暴發,讓菜鳥全球智能物流骨幹網成為全球抗疫救援、經濟復甦的主動脈,也讓全世界感知到智慧物流的“中國速度”。

全面復工,智慧物流網絡促經濟復甦


開闢全球抗疫物資的“綠色通道”之外,菜鳥也為國際貿易恢復持續注入動力。


自全面復工以來,菜鳥通過免費開放技術支持、增加跨境補貼、獎勵快遞員、減免倉租、共享員工等方式,力圖幫助商家和快遞物流業打贏經濟仗。


專門研究航運貿易數據的美國對沖基金CargoMetrics發佈的3月份數據顯示,我國進出口貿易貨運量已恢復到歷史常規水平。報告顯示,“在觸及低點後,中國進口總體恢復用了不到一週的時間。”事實上,從2月中旬開始,我國出口貨運量就已經開始反彈。


新基建加速,馬雲7年前的預判對了嗎


經濟的快速恢復,離不開智慧物流網絡的支持。僅在2月底,通過菜鳥供應鏈支持,全國各地電商倉庫就在兩週內發出了近80萬噸網購商品,可裝滿1萬多架大型飛機,且發貨量呈明顯的逐日上升趨勢。


僅3月初,就有4架菜鳥包機滿載速賣通商家發出的包裹,從哈爾濱飛往俄羅斯。“來自全國各地的跨境包裹,需在哈爾濱當地進行分撥。”俄速通菜鳥項目負責人程碩介紹,為了加速送達,俄速通還與哈爾濱的中國郵政商議,從多個崗位調集員工,進入倉庫作業,確保跨境貿易物流鏈路通暢,從而使得國內中小商家的商品順利運往俄羅斯。


正如馬雲所言,物流通了,生意才有希望。只要貨能賣,貨還能運,就能打贏這場全球抗疫戰爭,中小企業的生產和貿易才能有更多生機。

新基建加速,7年運籌領航未來物流


疫情之下,傳統經濟原本面臨被迫按下暫停鍵的危機。但憑藉近年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基建的發展,社會經濟維持正常運轉成為可能。


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勇看來,數字化就是支撐新基建發展的基礎:“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基建將在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消費驅動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等方面提供堅實支撐。”


新基建加速,馬雲7年前的預判對了嗎


這一觀點,在菜鳥數字化進程中得以充分展現。快遞業一年可處理630億件快遞,背後正是由一張數字網絡支撐:電子面單包裹數字化,全球供應鏈“秒級通關”,菜鳥智慧供應鏈物流大腦,菜鳥裹裹快遞全鏈路數字化,菜鳥驛站最後100米數字化解決方案……這些數字化鏈路,是阿里和菜鳥近年在數字化物流領域持續投入的結果。


菜鳥成立之初,就希望成為開放、協同的社會化平臺,為全球消費者所用,而不僅僅服務於阿里生態——馬雲7年前的一個“冒險”,早已升級為今天領先的智慧物流網絡平臺。它讓世界看到了菜鳥強大的數字化能力,鏈接起全球的商品生產與消費市場,成為物流數字化基礎設施。


隨著新基建的不斷提速,未來物流體系的發展將繼續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方向靠攏。7年來,已飛向全球的菜鳥,將如何憑藉先導優勢,引領未來物流產業的再升級,為數字經濟發展貢獻新動能,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