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的韜光隱晦,卻被誤解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諸葛亮心知肚明

三國曆史上,被託孤的蜀漢第2位皇帝劉禪,經常被後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但後人這樣稱呼劉禪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看了《三國演義》被劉關張和諸葛亮的故事打動,所以當看見自己支持的人物建立的國家,最後毀在了劉禪手上,那可不得氣不打一處來,所以給劉禪安了這個名號。

劉禪的韜光隱晦,卻被誤解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諸葛亮心知肚明

那麼,在歷史上,劉禪真的是樂不思蜀,信任宦官,不事朝政,毫無能力的廢物點心嗎?如果劉禪的真的是廢物,為何能夠得到諸葛亮的讚許?據史料記載,劉備生前問過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諸葛亮感嘆說: 非常聰慧,遠超預期。劉備聽了之後十分的欣慰。從諸葛亮這句話裡面,我們可以聽出來兩點意思。

其一就是,當時人們對劉禪曾經做出過預期的評價,可能這個評價並不是太好,甚至諸葛亮自己當時也並不看好,但是經過一段時間考察之後,諸葛亮發現了劉禪身上不易被察覺的優點,只不過這些優點還沒有這麼明顯,但它們是存在的。這超出了諸葛亮的預期,所以諸葛才有上面的聰慧發言。

其二就是,劉備對於兒子劉禪的性格也並不是特別瞭解,需要諸葛亮來加以評論,這足已說明劉禪是一個比較剋制和忍耐的人,體現出其性格上隱忍的一面,連自己最親近的父親也難以察覺。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未稱帝之前,其實劉禪就已經有了不錯性格特徵以及能力,並非扶不起。

劉禪的韜光隱晦,卻被誤解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諸葛亮心知肚明

漢初的時候,劉邦為了與民休養生息,提倡皇帝應該無為而治。都說劉禪在蜀漢做皇帝的時候什麼的都不管,就像是個傀儡皇帝,但卻沒有認識到一個皇帝要做的不是整天發號施令,而是讓政府穩定運轉,讓國力不斷的增強。劉禪可以說是從劉備身上繼承了這種授權於臣下的能力,讓諸葛亮放開手腳去做事情,可以說從劉備死後,正是劉禪的這種無為而治,才促成了君臣和諧關係的更進一步,甚至要比劉備時期更加的有效。所以諸葛亮對於劉禪的判斷基本是正確的,劉禪擁有著非常準確的政治判斷力,知道什麼時候該行什麼事情。劉禪對於國情的掌握其實比諸葛亮都準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白帝城被託孤之後,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不僅是要照顧好已經穩定的蜀漢地區,又要準備著收復天下,匡扶漢室。

七出祁山北伐,實際上更多的是出於責任義務上的考量。他從國本出發,在諸葛亮死後立刻停止了勞民傷財的北伐事業,讓蜀漢地區的民生得以苟延殘喘,如果再空耗國力,那真的是離滅亡就不遠了。而且這種滅亡更多的會從蜀漢內部開始。

劉禪的韜光隱晦,卻被誤解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諸葛亮心知肚明

樂不思蜀是假象,保全臣民才是本意。真的是劉禪昏庸的表現嗎?恰恰不是,這正是劉禪韜光隱晦,能思常人不能思的本領,如果說劉禪在於司馬昭的對話當中,真的表現出一種思念家鄉的情懷,不論這種情懷是否真誠,但只需要有那麼一絲流露,那一大批降臣和蜀地百姓,可能就要遭殃了,所以要作假,就要做到底,做到自己的都相信自己樂不思蜀了。此時此刻劉禪化身靈魂演員,成功的避免了爭端的發生。

劉禪的韜光隱晦,卻被誤解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諸葛亮心知肚明

劉禪的確是心思縝密,為人謹慎,同時不在乎名聲,是一個現實的務實主義者。如果在和平時期,有賢臣輔助,一定能夠政通人和,可惜生不逢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