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名院——房家莊園

古宅名院——房家莊園


歷史上的名門望族,房高屋大,裡外磚牆通頂,雕樑畫棟,建有樓房、莊園,極其考究,如伯延的房家莊園和徐家莊園、南文章村的王順莊園、管陶村的郭家莊園、淑村的朱家莊園等。武安現存較為典型的古民居共有288處之多,最早者建於清乾隆年間。

房家莊園

古宅名院——房家莊園

房家莊園位於伯延鎮伯延村先進街南街,建於清末民初,是武安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莊園之一,同徐家莊園合稱為伯延歷史建築群。

該莊園坐東面西,平面呈品字形建築佈局,共

有44座院落,房屋1000餘間,均為磚、石、木結構。有平房、樓房、夾壁牆、地下密室和暗道,規模宏大,佈局獨特,結構複雜,由於時代變遷,莊園大部分建築已殘損或改建,現保存較完整的有南房家古道也稱“大古道”,坐東面西,由一條過道和3座院落組成,是房家莊園建築精華所在。南房家古道佔地面積僅為房家莊園十分之一,但其建築形式和結構佈局在整個房家莊園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比較講究的建築。

古宅名院——房家莊園

西大門有前後兩個大門,前大門僅為一座牌坊式結構,磚徹圓拱券,拱券大門之上磚砌三角形護牆。往後4至5米為後大門,大門正面磚砌圓拱券,券臉內磚浮雕夔龍、如意、荷花、麒麟送子、人物等圖案。券臉上側為磚雕長方形匾額一方,匾額四周施祥雲浮雕,中間陽刻“止於至善”4個楷書大字,大門上檻之上用圓弧形木板,板上淺雕雙風朝陽圖案。門兩側牆垛為磚石結構,為磚砌方形門垛,下為有質須彌座3層,大門後面也施磚砌圓拱券,券臉用一丁一臥磚砌,匾額上陽刻“敦厚義禮”4字,現殘。進入大門後是一條長達20餘米寬2.7米的通道,就是大古道。

大古道盡頭東牆有石質影壁一座,通高5.35米,寬2.7米,硬山頂式建築,通體青石,頂部施正脊一道,雕飾纏枝蓮花,兩端雕吻,檁墊板上浮雕戲劇人物。壁心左右兩側外雕纏枝蓮花,內雕八仙圖案,上雕寶瓶下雕獅。壁心浮雕福、祿、壽三星,松、竹、梅歲寒三友等圖案。松樹上側,留有兩個圓孔,直徑均約5至6釐米。影壁後為暗室,此孔為瞭望及防禦時的槍眼,影壁底部施羅漢腿,上刻“漁樵耕讀”四幅圖畫,古道南牆並排有東、西兩座大院。

東院由上下院兩部分組成,平面長方形,建築面積496平方米,下

古宅名院——房家莊園

院由北、東、西屋組成。北屋即臨街房,面闊4間,大門左右各2間,進深1間,平房單層建築。上三級臺階進入上院。上院由東、西、南屋組成。東屋、西屋均為面闊4間,進深1間,平房單層。南屋面闊5間,進深1間,前牆大門原為懸山頂式抱廈,現已改建,成現代建築。大門外北牆上施磚制影壁一座,硬山頂式,用脊獸構件,上端兩側用磚雕墀頭,壁心上下施纏枝蓮花,壁心為素面,中間一個“福”字。

西院為一進二佈局,平面呈長方形,建築面積432平方米。大門居中,坐南面北。大門裡口施懸山頂式抱廈門樓,木結構,單坡雙步梁,簷柱兩根,青石柱礎。北屋4間,大門左右各兩間。距北屋約2米,又建一座二門,大門居中,兩側牆壁上正面各施一道影壁,影壁上磚雕松樹等圖案,進入二門就到了正院。正院由東、西和南屋組成,原為雙層樓建築,現除東屋外,西屋和南屋均拆除改為單層建築。大門外口迎面(北牆)上施磚雕影壁一座,硬山頂式脊飾纏枝蓮花,壁心四周磚雕蓮花,雙風等圖案,下端兩側磚雕羅漢腿。下為浮雕“貓蝶同春”,寓意耄高壽。立枋施彩繪,圖案為“曹衝稱象”,兩側為“三孃教子”。門樓上端兩側墀頭磚雕鯉魚,含義為“鯉魚跳龍門”

古道北側有兩個院,東側院保存基本完整,佔地約200平方米。此院稱文化樓,是房家藏書及讀書的地方。原建築大部分為二層樓房建築,現除後院有3間北樓,前院存5間東樓外,其餘已建成單層平房。大門位於西南,門上端有磚制長方形匾額,匾內陽刻“翰墨林”3字。西側小院原為房家僕人居住,現已坍塌。

房家莊園代表了當時武安民式建築的最高水平,其建築規模、結構佈局、雕刻藝術等為研究清代至民國時期武安的民居、民風、民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房家先祖房清在明弘治十七年從清河縣遷武安伯延,繁衍至清乾隆年間,成為富商。其主要經營綢緞、藥材和山貨,生意遍佈全國各地。尤其是藥材,成為關東幫諸藥商之首,為房家的主要財源。房家發達以後開始籌建莊園,從清代後期開展興建,直到民國二十九年逐步完善,方成規模。

古宅名院——房家莊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