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繁榮的宋代、世俗寫實的玉器,說說宋代玉器的文化和發展

前邊寫唐代玉器說到,正是因為唐代對玉器制度的弱化,使得玉器到了宋代徹底走入到民間。宋代玉器跟唐代玉器最大的不同就是寫實,這個文化有很大關係。唐代的文化是浪漫的、張揚的,像唐代玉飛天,現實中的人那可是飛不起來的。宋代文化可以說給今天的中國人定了調子,那就是內斂而含蓄。

為什麼唐宋兩代文化面貌如此不同?這個說起來有些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宋代統治者對於武器、武力的恐懼。從開元盛世到北宋建國這20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是在打打殺殺、生靈塗炭中度過的。五代十國那個亂呀,誰有足夠的武力誰就能稱王,那時候皇族內部兒子殺老子,兄弟之間互相殘殺,文化和道德的淪喪、缺失達到了令人髮指的階段。於是乎英明神武的趙匡胤設計了一整套制度來防範武力,繼續發展鞏固儒家文化,以此來保證自己統治地位的穩固,說白就是害怕哪天一不留神被自己的兒子幹掉。

這一轉變使得宋代男人們失去了唐代的尚武精神,變成了所謂的“文弱書生”,只能是在案頭讀物中抒發自己的情懷,從而變的內斂而含蓄,反映到玉器製作上就成了以寫實為主了。

經濟繁榮的宋代、世俗寫實的玉器,說說宋代玉器的文化和發展

宋朝時期幾乎所有的工藝品都是比較寫實的,比如上圖故宮博物院的一件玉鱖魚,就非常寫實,和真鱖魚一模一樣,所有的細節表現都非常逼真。

這件宋代玉鱖魚和唐代的玉飛天比起來,一個浪漫張揚、一個逼真寫實,宋代的這種寫實不光表現在玉器裡面,宋徽宗的花鳥圖,上邊的飛鳥也跟真的一樣。

經濟繁榮的宋代、世俗寫實的玉器,說說宋代玉器的文化和發展

宋代玉器除了寫實之外,還出現了一個新的品種,是啥呢?就是玉墜,俗稱“疙瘩件”。所謂玉墜,就是在玉器上邊穿一個孔,攥在手裡把玩的。玉墜通常情況下都用籽料隨形雕成的,不管雕刻成動物還是植物,看上去就像一個疙瘩。而特別好的籽料根本就不用雕刻,直接拿在手裡把玩,看的就是它的玉質,所謂“良玉不可雕也”。

經濟繁榮的宋代、世俗寫實的玉器,說說宋代玉器的文化和發展

我們前邊說過戰漢時期流行帶玉組佩,到了宋代人們又喜歡把玩玉墜,這玉佩和玉墜都是隨身攜帶之物,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玉佩首先都是薄的,呈扁片狀,你想想胸前戴著一個圓疙瘩,再用衣服遮住,鼓出來這麼一塊,人家還以為你胸前長了什麼東西呢。玉墜則是圓形或是異形,呈現一個立體的形象。其次玉佩是用來觀賞,而玉墜則是手裡把玩。再有出現的時間不同,玉佩在西周就有了,而用來把玩的玉墜是宋代才出現的。

那為什麼玉墜到宋代才出現呢?首先唐代以前平民是禁止擁有玉器的,玉器也不是商品,不可能在市面上流通,它是統治階級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貴族專有的奢侈品。因為經過唐代對玉器的弱化,到了宋代,出現了大批買賣玉器的商人,在民間還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玉器作坊,從此玉器徹底走下神壇,民間開始大量的擁有玉器,老百姓也可以享受玉器帶給他們的快樂。當時的王公大臣們把玉器當做古董來收藏,大戶人家在婚姻嫁娶的時候,用玉器來作為聘禮,這在漢代是不可想象的。

經濟繁榮的宋代、世俗寫實的玉器,說說宋代玉器的文化和發展

再有宋代商業的發達,使得人民生活富足,所謂“盛世古董”,這個時期開始了收藏古董的熱潮。古代因為屋內的光線條件差,戶外活動是很多的,約上三五好友踏青、秋遊。你想呀,這時候大家每人身上都帶著玉(作為一個文人,身上不帶塊玉器,都覺得丟人),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還能欣賞把玩。這玉墜拿出來給大家一看,一方面是一種炫耀,另外一面也是一種交流,玉墜既能欣賞把玩,還能互相交流,當然受到文人墨客們的喜歡,從而使得佩戴、把玩玉墜在宋代風靡流行起來。

玉墜除了可以把玩、交流之外,另外一個功能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什麼功能呢?就是玉墜握在手裡可以讓人心安,給心靈一種慰藉。大家可以想想當一個人很恐懼,或是很緊張、煩躁的時候,手裡拿個東西,無論是什麼,心裡總會鎮定一些。比如你遇到歹徒了,這時候手裡有防身的武器,你的心裡是不是會鎮定一些呢。手裡握著一個玉墜,很大程度上能緩解人的緊張感,給自己內心一個安定的感受。

宋代還有一種把玩的玉器特別流行,就是小玉人。

經濟繁榮的宋代、世俗寫實的玉器,說說宋代玉器的文化和發展

這種小玉人最多的形象就是上圖這種手拿蓮花的童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執蓮童子”的形象呢?我們知道,古代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人口。而宋代人是不願跟北方的少數民族打仗的(打也打不過),怎麼辦呢?就是以土地、歲貢、稱臣來換取和平(想想是挺屈辱的),這戰爭一旦停止,那人口就會迅速增加,到了北宋宣和年間,中國的人口居然達到了驚人的1.26億。同時國家也鼓勵多生孩子,休養生息,人多好辦事嘛。再加上宋代文人對荷花是相當的喜愛,像周敦頤的“愛蓮說”,以及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於是乎就出現了這種手拿蓮花的童子形象。

再有這種“執蓮童子”的形象還有個專門的稱謂,叫做“摩睺羅”,它是個梵文的音譯,出自佛教,說這個摩睺羅就是一個執蓮童子的形象(說到這裡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了最近很火的動畫電影,哪吒,哪吒也是個小孩形象,還是蓮花轉生,不知道和這個摩睺羅有沒有關係)。宋代人認為摩睺羅是個特別聰明乖巧的小孩,能給人帶來快樂,大家也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摩睺羅一樣乖巧可愛。這種執蓮童子的形象不光出現下玉器上,宋代很多小孩的玩具也是這種形象,有瓷質的、銅質的等等。就是因為執蓮童子這些文學含義,使得宋代是對執蓮童子這個形象特別喜愛。

經濟繁榮的宋代、世俗寫實的玉器,說說宋代玉器的文化和發展

一個蓮花,一個童子,寓意“連生貴子”,這是多麼好的含義,但今天很多人卻不喜歡這種玉器。為什麼呢?說出來都可笑,現代人認為,身上帶個這麼個小孩形象的玉器,容易犯小人,容易倒黴。現在正是提倡多生孩子的時候,知道了這層含義,估計這種玉器又要大賣,誰不想“連生貴子”呀!

玉器發展到宋代已經徹底走下了神壇,變成民間普通百姓的賞玩之物,變成了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可以說已經完全世俗化了。因為宋代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的穩定富足,出現了收藏熱、古董熱,所以在宋代發生了玉器第一次大規模的仿古,仿的都是商周、漢代的玉器,這些仿古玉器大量的在市面上流通,從而也出現了玉器歷史上第一次造假。古玩古玩,突出了一個玩字,眼力不好的難免打眼上當。這一時期玉器可以被平民百姓所擁有,人們更多的是將玉器作為珍貴的陳設品和藝術品來把玩和收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