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不一定有霜,但一定要有柿子哦!說說霜降和柿子的那些事

“霜降”不一定有霜,但一定要有柿子哦!說說霜降和柿子的那些事

今日霜降,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過了霜降就要進入冬天了!

俗話有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瑟。

《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陰氣始凝,晝夜溫差開始變大。

白居易就曾寫過一首霜降詩: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將宴,物皆複本源。

說的是:霜降時節溪水流入深澗之中,秋風把落葉都吹落到山林裡,不知不覺間一年即將結束,萬物都要回歸到本源的狀態。

大家以為霜降到了,就一定會有霜嗎?

不一定,霜降這天有可能有霜,也可能沒有霜。

首先,霜降只是表示天氣從此要開始變冷了,它是一個表示天氣變化的信號。

其次,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而是地面上形成的。

霜降過後,由於冷空氣開始侵襲,晝夜溫差變大。在夜間,貼近地表的溫度降到零度以下後,水汽就會在地表或貼近地面的物體表面凝結成白色的冰晶,這就形成了霜。所以霜不是像下雨下雪那樣從天上下來的,而是在地表凝結空氣中的水分形成的。在秋天寒冷的早晨,我們經常會看到草葉上會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結晶,這就是霜。

如果空氣溫度急劇下降,則會形成霜凍,霜凍會對農作物造成大面積損害,甚至死亡。

霜降這一天,各地有許多風俗,“霜打柿子紅如火”,霜降時節正是柿子成熟的時節,民間有著霜降要吃柿子的習俗。

“霜降”不一定有霜,但一定要有柿子哦!說說霜降和柿子的那些事

霜降為什麼要吃柿子呢?

先給大家說一個和柿子有關的民間故事。

“霜降”不一定有霜,但一定要有柿子哦!說說霜降和柿子的那些事

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的時候比較窮,放過牛,當過乞丐,四處乞討,風餐露宿。一天恰逢霜降的節氣,幾天沒吃飯的朱元璋餓得兩眼發黑,四肢無力,一不小心滾下山坡,幸好被一棵老柿樹擋住,才沒有摔死。朱元璋醒了後,頓時眼前一亮,驚喜地發現,老柿樹上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於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吃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裡撿回了一條小命。

幾年後,朱元璋參加義軍,很快便成為一方首領。成為首領後,朱元璋一直苦於管理無方,難以發展。又是一年霜降,朱元璋晚上做夢竟夢到一位神仙站在柿子樹下,笑著對他說:“柿子救命,士子治國。”不久,朱元璋攻下了定遠城,當他見到定遠城中的名士李善長時,猛然想起了晚間的夢,馬上重用了他。李善長果然沒有辜負朱元璋,很快幫助他的軍隊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大臣定封爵制度,準備大封功臣。朱元璋欲加封李善長為公爵,但是他擔心武將們反對,便有意試探。又到了霜降這天,朱元璋帶領徐達等一班開國武將來到老柿樹下,給大家講起了自己吃柿子救命的往事,講到動情處,解下自己身上的大紅斗篷,披在柿子樹上,說:柿子救命,士子治國,柿子當封凌霜侯!諸位武將被朱元璋感動,並沒有顯露異議。

第二天,朱元璋頒下詔書,冊封了六公、二十八候、二伯,取消了子、和男兩個爵位。其中冊封李善長、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等六人為公爵,李善長居首位。後來,“柿子救命”的說法因此延續下來,霜降日吃柿子,也成為霜降節氣最主要的民俗。

明《嵩書》中有這樣一段關於百姓災年吃柿的記載:“戌午大旱,五穀不登,百姓倚柿而生。初冬削柿作餅,鬻錢完賦,即以批曝於雜橡實、荊子磨面作糊啖之,遂免流移。”同此可見朱元璋飢時吃柿很可能確有其事。

“霜降”不一定有霜,但一定要有柿子哦!說說霜降和柿子的那些事

另一方面,人們認為吃柿子可以禦寒,能補筋骨。民間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柿子不但營養豐富,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生柿能清熱解毒,是降壓止血的良藥,對治療高血壓、痔瘡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療效,另外,柿蒡、柿葉都是很有價值的藥材。

最後柿子雖然維生素含量豐富,口感良好,但是吃柿子應適量而止,一般認為,在非空腹的情況下,每次吃柿子以不超過200克為宜。不要空腹吃柿子和柿子皮;不要與含有大量蛋白質的水產品同食;糖尿病患者、胃功能低下者不能吃,過度勞累、疲勞的情況下不宜吃柿子;不宜同含纖維多的食物一起食用。

霜降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增大,天氣也開始變冷,要記得添加衣物,防寒保暖 。


作者從事智慧農業相關工作,在農業產業互聯網,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農業信息化方面有成熟的解決方案,並幫助許多農民朋友實現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感興趣朋友可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