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我有一個高三師妹,前幾天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崩潰了。她打電話給我,哭著說:“明明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學習成績還是上不去。”

我任由她傾訴,聽她講完她在學習上有多努力。她講了一個多小時,最後以一句“可能我就是不會讀書”結尾。

我總結了她所講的努力,無非就是:起早貪黑,背書刷題。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當然,學習肯花時間和精力是沒有錯的。但最大的錯誤,是用錯了方法。我們總以為只要再多花一點時間、沉醉在題海戰術裡,就能得到一個好成績。而當期末成績沒有如你所願那般有所提高的話,我們又陷入了自我懷疑和焦慮當中。

網上有人說:“努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這麼可怕的事情你都敢做,還有什麼理由不會成功。”

努力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效的努力。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01 真正改變命運的是知識,而不是信息

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時候的學習,只是在瀏覽信息,而不是吸收知識。

在書裡看到一個高級單詞,馬上把它抄下來,但是下次這個單詞出現的時候,還是不認識;

感嘆費曼學習法也太牛了之後,認認真真做了筆記,而學習政史地的時候,依然秉持“背多分”原則;

想要學習寫作,不斷地去看那些爆文寫作技巧,當時心領神會,過後下筆卻兩眼無神……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我們將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學習上,我們暗暗跟自己說:我真的很努力了。

但是,大多數時候的我們,只是充當了一個沒有感情的信息閱讀機器,而不是在掌握知識。

成甲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講:“只有能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一個內容之後點頭稱是,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個內容和其他所有類似內容一樣,都只是一個信息。相反,如果你看完一個內容後,使你的學習方法、生活習慣發生改變,那就是真正有用的知識。

我們都崇尚知識改變命運,然而知識並不是信息的積累,知識是一種能改變你觀念和行動的東西,而不是無用的取悅和填充。

有很多人向錢鍾書先生討教寫作技巧,他們問先生:“先生,你是怎麼練習寫作的,各種典故美句隨手捏來?”

錢鍾書先生反問道:“哪裡有寫作技巧?”

之後楊絳先生透露,其實錢鍾書一直用的寫作方法是“卡片式寫作”,他了解到這種方法後就一直付諸實踐。

真正在某個方面精通的人,都懂得將信息轉為知識,而不是一直蒐集技巧方法,記錄在本子中供奉起來。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有太多人,把簡單的信息閱讀,當成知識吸收。這樣的信息篩選、過濾、閱讀,沒有任何有效力。

你只是在拿你的時間,進行區別於綜藝節目和煲劇方式的消遣。

如果將全部的時間都投在無效的學習上,人生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你也會陷入迷茫、努力、自我懷疑這樣的怪圈裡。

所以,懂得汲取知識,而不是閱讀信息,是揭開騙局的重要一步。

02 我們都沉醉在低勤奮式陷阱

美團的創始人王興說過一句特有意思的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我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學習到了要用某個公式,卻不會去深挖這個公式還適用於哪些類型的數學題;

我們不斷去學習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技巧,卻不知道它們的背後是人物心理學。而只要掌握了一個心理學知識,我們就不必苦學五花八門的人物塑造技巧;

我們知道遇到泥石流的時候要往兩邊跑,因為石頭會越滾越快。卻不知道背後的原理是能夠造出火箭的牛頓第二定律。

如果你學習某個知識的時候,願意去挖掘知識背後的規律,或許你現在已經在製造火箭了,而不是在和社會這塊石頭賽跑。

當然刷題和學習技巧本身並沒有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只是學習單一的技巧,當我們遇到新的情況時,我們又要再學習對應的技巧。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以應對各種新的情況。

長此以往,真的就是“學海無涯苦做舟”的人生。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多元跨界的成功代表馬斯克在一次採訪中說:“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罷了。”

馬斯克並沒有認為自己在跨界,而是比別人都能更深刻地看到事物發展背後的規律,他只用一個基礎原理來改變一個行業。

所以玩轉各個行業對他來說,其實都是一回事。

正是因為埃隆·馬斯克有這種更深層次的認知,我們才能看到風馬牛不相及的SpaceX和特斯拉均由一個人創造。

而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做知識的積累和搬運,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我們落入了低勤奮式的陷阱:我們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這就像在老鼠賽道中奔跑,我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一生辛苦,如果只是一場空忙,真的是很可惜。

這是“好好學習”的燒腦騙局,而要跳脫這場騙局,則必須要具備相應的能力。

03 真正的好好學習,只需要具備兩種能力

1、建立新舊知識間的有效聯繫

英國的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周星馳、劉德華,然後在這個時候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了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

實驗研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

因此,建立新舊知識間的有效聯繫,才是大腦擅長的高效記憶行為。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斷地劃線、摘抄、積累,卻無法在適用的場合裡調度出來;在考試的時候,總有一種“這道題好眼熟”的感覺,答案呼之欲出,最後卻胎死腹中。

建立知識的有效聯繫的方法,最具影響力的,當推“記憶宮殿法”。看過《神探夏洛克》的人就知道,福爾摩斯就是依靠記憶宮殿法。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

(1)建立你的宮殿:選擇一個你非常熟悉的地方,你對這個地方越瞭解,就越能有效地記憶,比如你的家。

(2)設計你的路線:想想進門是怎麼樣的,然後是怎麼樣。

(3)列出明顯特徵物:邊走邊挑出一些具體物品,作為儲存信息的載體。如櫃子、靠墊等。

(4)關聯物品:把你需要記憶的物品,按順序放在宮殿的某個位子,牢記它。例如把考點放進鞋櫃的第一層。

(5)參觀你的宮殿:把形成重新走上一遍,看到特徵物,要記的信息就會瞬間浮現。

任何一種記憶方法都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真正為自己所用,不然它就是無效的信息。如果你不能堅持下去,再牛的記憶法也拯救不了你。

2、反思:帶我們跳出老鼠賽道

作者西奧迪尼在在心理學著作《影響力》中,提過一個觀點:人就像錄音機一樣,一按按鈕就播放。

這是我們的習慣性思維在作祟。人類不是全理性動物,當我們遇到事情時,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在依靠直覺做出判斷。

反思能帶給我們的,是找出以往的錯誤思維認知,和能夠再繼續改進的地方。

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富蘭可林,在自己的著作《美國之夢:富蘭克林自己的故事》中提過,他以往所取得的成就,就在於經常性的反思,他總會將自己的期望和實際做法對比,找出其中的差距。

而反思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斷提問自己。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世界象棋冠軍維茨金在他早期學習象棋的時候,常常會憑藉直覺或者說不清楚的理由走出一步棋。教練布魯斯為了幫助他發現問題,便“……通過提問的方式讓我放慢速度。每當我要做一個重要決定,無論好壞,他都會要求我解釋自己思考的整個過程。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別的辦法?我是否意識到了對手的威脅?有沒有考慮過不同的佈局順序呢?”

這種不斷提問自己的做法,是最能讓我們反思實際行動和預期之間的差距。

反思,讓我們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幫助我們跳出老鼠賽道似的行為循環,讓思維認知呈現螺旋式的上升。

掌握好這三點,幫你擺脫騙局式學習


04 結語

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在哪個時候你覺得努力沒有用?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努力在任何時刻都有用,讓你產生努力沒有用的錯覺的,是你沒用對方法。

沒有用對方法的努力,就是為了努力而努力。這種努力只能自我感動、自我安慰,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效能。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所謂的“努力學習”,也只是一場自我欺騙的騙局。

別用戰略上的勤奮,去掩蓋你戰術上的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