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故焦慮、情緒起伏過大?疫情信息過載 謹防心理問題出現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地陸續開始採取封閉隔離。這種情況下,居家隔離的家庭成員容易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反應,尤其是經常上網的人,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過多,更容易出現心理不適反應。

無故焦慮、情緒起伏過大?疫情信息過載 謹防心理問題出現

加油!武漢


  疫情壓力下,人們的常見反應是什麼?

  大多數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可能會產生心理學所說的“應激反應”,常見的反應有:

  1、情緒:焦慮、恐懼、抑鬱、憤怒、失望、抱怨、委屈等,情緒的起伏也會 比平時強烈。

  2、認知:自我價值感降低,認知歪曲,思維過程變慢,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下降,猶豫不決等。

  3、行為:逃避與迴避,退化與依賴,敵對與攻擊,無助與自憐,物質濫用(如酗酒)等。

  通常大部分人的應激反應會在一週內逐步緩解。心理應激不全是壞事,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們的警覺性、敏銳性,激發人們通過主動積極的自我調整適應新變化。


無故焦慮、情緒起伏過大?疫情信息過載 謹防心理問題出現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邊看著熱鬧的春晚,一邊刷著手機,尤其是看到全國各地的軍醫大夫,乘直升機去支援武漢這樣的一些照片,還看到武漢的這些醫護人員看上去得非常簡單的年夜飯,這些點點滴滴都會讓人想哭。

  有的小夥伴已經覺得我要關閉朋友圈了,看見群裡發什麼都煩,看見親人朋友給他發什麼都煩,看見任何消息都會覺得非常非常的煩。

  情緒波動是自然現象,正常人即便沒有疫情也會有情緒波動,甚至我們睡夢中也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緒波動。情緒起伏是生命正常運轉的表現,在合理範圍內情緒波動都屬於正常反應,對於不良情緒應接納但不縱容。

無故焦慮、情緒起伏過大?疫情信息過載 謹防心理問題出現

不用恐慌,專業醫生對你講:

  情緒、認知、行為三方面反應可能會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部分人會出現更嚴重的情緒反應和軀體症狀。如果類似情況持續超過一週(喪親一般6個月內)以上,且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會關係,或感到很痛苦卻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性質的情況,特別是在疫情之前就有相關心理問題者,須及時向心理專業人員或向醫療部門求助。

  面對當前嚴重的疫情,我們通過穩定情緒,調節心態、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有利於預防和治療疾病。

  醫護人員已經很忙了,我們做好自己,就是給他們最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