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

今日,清明

2020年4月4日15時38分,二十四節氣之清明

《清明節氣》

作者/宋英傑

出自《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什麼是清明?

“萬物齊乎巽(xùn),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巽,特指東南風,也泛指風。

在古人眼中,是盛行風的轉變,是和暖、溫潤的風,造就了萬物春生,一切因風而齊。《淮南子》中更是將清明稱為“清明風”,將風視為清明節氣的第一特徵。

陽春時節,溫暖而強勁的春風,是暖溼氣流的“急行軍”。人們讚頌春風,實際上讚頌的是暖溼氣流的暖和溼,第一是暖,春風送暖;第二是溼,春風化雨。

但中國地域遼闊,還有很多春風“鞭長莫及”的地方,正如古詩所云“春風不度玉門關”。

今日,清明

陽春時節的天氣,之所以被說成是“最美人間四月天”,可能至少有三個理由:

第一,最佳的體感舒適度。天氣宜人,既不冷,也不熱。

第二,最佳的能見度。清明的本義就是清clear、明bright,天氣既清新又明媚。

第三,最佳的物象。所以古人說“春夢暗隨三月景”。想及唯美的情境,就會下意識地“腦補”陽春三月的物象。

今日,清明

以人的視角,四月天最美;但以天的視角,卻是做四月天最難!

按照農曆,就像民謠說的那樣:做天難做三月天,稻要溫和麥要寒。種田郎君要春雨,採桑娘子要晴幹。

在春天,人們對於天氣好壞的判定標準出現明顯分化。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長時段對於冷暖、晴雨有著不同的需求,所以往往是:你之所盼,恰是他之所怨。

今日,清明

陽春雖好,但清明時節天氣變化節奏過快,陰晴不定,時風時雨。

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寒食帖》的天氣背景,都是清明時節。王羲之寫的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響晴天,蘇軾寫的是苦雨如秋、小屋如舟的連雨天。

但清明畢竟是“氣長物盛”的時節,所以有風,也被視為“習習祥風”;有雨,也被視為“祁祁甘雨”。人們對於清明時節的天氣,心懷感恩與包容。

今日,清明

清明最具代表性的習俗,插柳、踏青、放風箏,其實都是人們與陽春物候的快樂互動。從前清明風行插柳,所以清明也有“柳戶清明”之說。

大家是以插柳這一天的天氣,以及樹葉是焦是青的顏色差異來占卜後續的天氣。

所謂插柳,既有屋簷插柳,也有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以柳為笛。

今日,清明

陽春時節,有各種關於花草枝葉的行為藝術。

陽春三月的別稱“雩(yú)風”,出自《論語》: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詠而歸。”

說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裝,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孩子,一同在沂水中洗浴,然後在求雨的舞雩臺上吹風,一路唱著歌回家。體現的是孔子所認同的一種生活情趣。

今日,清明

清明節,融匯了古代的上巳(sì)節和寒食節,於是景色清明的清明,也成為踏青尋春的清明,更成為慎終追遠的清明。這是中國節日體系中最大的一宗“兼併重組”。

今日,清明

清明一候桐始華:桐始華的“桐”,指的是白桐(泡桐)。而青桐(梧桐)的花期通常是在仲夏,並非陽春。在古代詩文之中,與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為顯赫,所以清明風也被稱為梨花風,“梨花風起正清明”。

今日,清明

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鴽(rú):從字面的意思看,“田鼠化為鴽”是老鼠變成了鵪鶉那樣的鳥兒。清明時節,人們發現田裡的老鼠少了,那它們到哪兒去了呢?哦,可能是變成了顏色、個頭都與老鼠差不多的鵪鶉。但真實的情況是:隨著天氣快速回暖,老鼠躲到地下“避暑”去了。

今日,清明

清明三候虹始見:彩虹是陽光照在雨後飄浮在天空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成七色光,即光的色散現象。這種絢麗的氣象景觀多與雷雨相伴,而古人以為祥瑞,往往會對彩虹進行穿鑿附會的解讀。

清明·詩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燕子來時新社,

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

葉底黃鸝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

——(宋)晏殊《破陣子·春景》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唐)劉長卿《清明後登城眺望》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韓翃《寒食》

佳節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

雨足郊原草木柔。

——(宋)黃庭堅《清明》

清明·習俗

【祭掃】

掃墓祭祖,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併於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清明也是傳承好家風的時候。

【踏青】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遊、觀賞春色的大好時節。在舊時,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

【植樹】

今日,清明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俗語說的“清明前後點瓜種豆”也是這個道理。

【插柳戴柳】

今日,清明

過去在清明這一天,家家都要在門前掛上柳條,有的人還要在頭上戴上柳枝。插柳於戶,可以驅邪祈福;戴柳於首,寓意留住青春。蘊含著人們對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來的殷切期盼。

【放風箏盪鞦韆】

今日,清明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時,人們會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放上天去,再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寓意“放晦氣”,以達到“除病消災,帶來好運”的目的。唐代盪鞦韆已十分流行,白居易《寒食夜》裡就寫道“春風擺盪禁花枝,寒食鞦韆滿地時”,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